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标准流程
定义:
本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被艾滋病病毒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物刺破皮肤,而具有被感染HIV的可能性的情况。
一、预防原则:
医务人员预防HIV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即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污染的物品均应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二、职业暴露评价——暴露源评价和暴露级别评价
(一)暴露源的评价
分为0级(阴性)、1级(轻度)、2级(重度)和暴露源不明4级。
阴性(0级):指暴露源HIV阴性,
暴露源1级:指暴露源阳性,但HIV滴度低(处于无症状阶段、CD4计数高),
暴露源2级:指暴露源阳性,且滴度高(处于有症状阶段、CD4计数低)。
暴露源不明: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HIV阳性者。
(二)暴露级别评价
分为0级、1级暴露、2级暴露、3级暴露。
0级暴露:指污染物仅污染完整的皮肤,
1级暴露:指污染物污染粘膜或可能有破损的皮肤,且暴露量少、时间短。
2级暴露:指污染物污染粘膜或可能有破损的皮肤,但量多,时间长;或皮肤有刺、割伤,但仅表皮擦伤,浅刺伤。
3级暴露:指皮肤的刺、割伤,且伤口较深,刺、割表面有可见血液。
(三)HIV职业暴露后应根据暴露评价,给予暴露者相应的药物预防。
暴露源级别和暴露级别均为0级:不必服用药物。
暴露源级别和暴露级别在1—2级范围:采用基本用药程序。
暴露级别为3级:不论其暴露源级别应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对暴露源级别不明的:给予基本用药程序。
三、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一)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二)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三)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包括眼睛)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四、艾滋病(HIV)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原则
(一)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做局部处理、同时报告医防科,做好职业暴露调查个案登记、暴露评价等处理工作。
经核实后应在事故发生4小时内报告区CDC。
(二)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科室应进行职业暴露的登记(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及暴露级别的评价,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
(三)医院承担员工职业暴露后抗病毒药物和其它相关费用。
五、注意事项
(一)临床医生对HIV高危人群(性病、吸毒者、严重全身性皮肤疾病、不明原因反复感染不愈等)及孕产妇、手术输血病员等应主动提供HIV检测。
(二)凡发生职业暴露后,若暴露源高度疑似HIV阳性可能,应立即请暴露源和暴露者作HIV抗体检测(可予免费),并留置电话、居住地址。
检验科应按急诊要求2小时内出具报告。
(三)如暴露源HIV抗体阳性或暴露源级别不清或无法找到暴露源情况下,应立即启动工作程序,作暴露评价,同时电告区CDC性艾科,及时向暴露者提供咨询服务,并在暴露者自愿要求
的基础上,尽早予以预防性用药。
(四)为保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凡本院初检HIV阳性的病例,检验科应立即通知医防科,医防科应在第一时间通知科室主任。
夜间、节假日由检验科即刻通知总值班处理(均请记录备案)。
(五)强调医务人员规范操作和自我防护。
(六)对事故涉及的暴露者应做好保密工作,任何人不得向无关人员提供任何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