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信息系统:就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与数据资源组成,目的就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储存、传递与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与控制。
管理信息的定义:信息就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受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受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她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与维护,以企业战略变优提高效益与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管理、中层控制与基层运作的人机结合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可分性:1一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按照多种形式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可完成一系列特定任务2子系统根据需要还可以细分成若干个下级子系统3子系统由若干个具体功能组成。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1.面向管理决策2.综合性3.人机系统4.管理信息系统就是现代管理方法与手段相结合的系统5.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贯穿了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同时又覆盖了管理业务的各个层面,其结构就是一个包含各种子系统的广泛结构。
从广义概念上阐述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为两类:1、基于管理职能的结构2、基于管理层次的结构(销售与市场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物资供应子系统、财务与会计子系统、人事子系统、高层管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就是两种分类的综合。
,就是一种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订出MIS战略规划的结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与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与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BSP法优点在于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与企业的组织机构,也就就是能够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
)诺兰阶段模型:计算机应用到一个组织的管理中,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不断成熟的成长过程。
诺兰1973年总结了这一规律,并与1980年进一步进行了完善,形成了所谓的诺兰阶段模型。
诺兰阶段模型(简答题):就是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该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六个不同阶段: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
诺兰的阶段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与规律。
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就是不能跳跃的。
与生命周期法相比,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更强调开发人员与用户的紧密结合。
(而其在开发策略上强调“从上到下”,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与全局性。
) 数据字典: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库,它对数据流程图上各个元素作出详细的定义与说明。
MRPⅡ:就是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手段相结合,对企业生产中的人、财、物等制造资源进行全面控制,以达到最大的服务,最小的库存投资与高效率的工厂作业为目的的集成信息系统。
MRPⅡ工作原理:MRPⅡ系统就是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组织生产及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把企业的生产、财务、销售、采购、技术管理等子系统综合起来,使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提供数据。
MRPⅡ系统结构:MRPII系统作为一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必然要包含企业管理的基本功能;其目标在于合理安排计划,充分利用各种制造资源,提高设备与工时利用率,实现均衡生产。
在应用上不可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模式,而与企业具体的生产环境与内部条件密切相关。
因此,MRPII系统结构也不就是一成不变的。
企业资源计划(ERP)ERP系统概念:ERP系统就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ERP系统的结构:ERP在MRPII基础上,向内、外两个方向延伸,向内主张以精益生产方式改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向外则增加战略决策功能与供应链管理功能。
这样,ERP除了具有MRPII的计划与控制功能,还包括以下功能子系统:支持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战略经营系统、全面成本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系统、敏捷后勤管理系统ERP的经营理念:ERP系统不仅就是MRPII系统的扩展,而且就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全新的经营理念,它体现了一系列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变革:精益生产方式、新的技术开发与工程设计管理模式、ERP的内容在发展,如ERP与SCM、CRM的功能整合等。
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概述:信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就是主要用于管理与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它主要就是应用计算机科学与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与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它也常被称为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
信息的处理过程: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维护、信息使用数据:就是一组表示数量、行动与目标的非随机的可鉴别的符号,它可以就是字母、数字或其它符号。
数据项可以按使用目的组织成数据结构。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指把来自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与社会经济活动等领域中的原始数据, 用一定的设备与手段, 按一定的使用要求, 加工成另一种形式的数据。
数据处理的目的:1、把数据转换成便于观察分析、传送或进一步处理的形式。
2、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抽取,推导出对人们有价值的信息以作为行动与决策的依据。
3、利用计算机科学地保存与管理已经过处理(如校验、整理等)的大量数据,以便人们能方便而充分地利用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
数据处理的基本内容:1、数据收集2、数据转换3、数据的筛选、分组与排序4、数据的组织5、数据的运算:指算术运算与逻辑运算6、数据存储7、数据检索8、数据输出数据处理的发展过程:1、手工处理系2、文件系统3、数据库系统阶段(1)面向全组织与复杂数据结构(2)数据冗余度小,易于扩充(3)数据与程序独立(4)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数据处理的方式:1、批处理方式(1)本地批处理(中心批处理、联机批处理、脱机批处理)(2)远程批处理2、实时处理方式(1)联机实时处理:询问方式、事务数据处理方式、信息交换方式(2)分时处理数据结构:数据结构就是计算机信息处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包括数据的存储结构及结构上的运算或操作。
包括: 逻辑结构:数据间的逻辑关系,逻辑结构包括两大类: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线性表、栈、队列及串为线性结构,而树与图则为非线性结构。
物理结构:又称存贮结构,指数据元素在计算机存贮器中的存储方式,存储方式一般有四种:顺序存储、链接存储、索引存储及散列存储。
映象:对于给定的逻辑结构需要寻找一种对应的存储结构,以便在计算机中存储。
通常把这种对应关系称为映象。
指针与链:在数据结构中,表征某一数据结构特点及其连接方式的基本单位称为结构的结点(Node)。
一个结点通常有几个域,用来存放与结点有关的信息。
存放结点本身信息的域称为数据域,存放结点与其她结点关系信息的域,称为指针域或链域,其中存放有与结点有关的结点的地址称为指针。
若干带指针的结点组成的集合,称为链。
线性表:线性表就是指数据的结构形式本质上就是一维的线性关系,其中的每个结点都就是同一类型的数据结构。
线性表的顺序存贮:线性表的结点按逻辑次序依次存放在一组连续的存贮单元里,用这种方法存储的线性表称为顺序表。
对于顺序表,若开始结点的存放位置为LOC(k1), 每个结点占用空间大小为L,则第i个结点ki的存放位置可由下式直接计算得到LOC(ki)=LOC(k1)+L*(i-1)顺序表对于任何一个结点的检索都很方便。
链表:链接方式存储的线性表称为链表。
链表结构在每个结点设有链指针,用来指示下一个结点的位置,结点本身则可以存放在任意一组存贮单元中,这些存贮单元可以就是连续的,也可以就是分散的。
结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指针表示。
树:树就是结点之间有分支的、层次关系的结构,类似于自然界中的树。
就是最重要的一类非线性结构。
数据文件:把数据按某种数据结构组织起来存放在外部设备上,就构成数据文件。
常用的文件的组织方式:1 顺序文件2 索引文件数据库系统的构成:1、计算机系统2、数据库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4、人员5、数据库管理员6、系统程序员7、用户数据库设计的主要内容: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与信息建模。
常常首先将现实世界的客观对象抽象为某一种不依赖于计算机系统与某一个DBMS的信息结构即概念模型,然后再把概念模型转换为计算机上某一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数据化描述。
在数据库系统中,对现实世界中数据的抽象、描述以及处理等都就是通过数据模型来实现的。
数据模型在数据库系统设计中就是用来提供信息表示与操作手段的形式构架,就是数据库系统实现的基础。
目前,主要的数据模型就是关系模型(Relational Model)。
范式:关系必须就是规范化的关系,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
称为范式(Normal Form)。
第一范式(1NF) 元组中的每一个分量都必须就是不可分割的数据项。
第二范式(2NF) 关系不仅满足第一范式,而且所有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其主码。
第三范式不仅满足第二范式,而且它的任何一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任何主关键字。
数据库保护目的: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与正确有效,DBMS必须提供统一的数据保护功能,主要包括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与数据库恢复等内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与其它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局域网(LAN) 传输距离0、1~10km,传送速率在1Mbps~10Mbps。
2、广域网(W AN) 相距较远的局域网经由公共电信网络互联而成,数据传输速率一般在1、2kbps~1、554Mbps,传输距离可遍及全球。
3、Internet(因特网) 就是国际最大的互联网。
Internet已形成覆盖全球的网络,成为远程网的代名词。
我国的CHINANET、CERNET等都就是该网的一部分。
4、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综合业务数字网就是一种能在一个网络内传送多种业务信息的网络,包括数据、图像、语音、文字等,能够满足一个单位日常业务中网络应用的需要。
网际互联:即通过主干网络把不同标准、不同结构甚至不同协议类型的局域网在一定的网络协议的支持下联系起来,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网络互联协议的基本框架,称为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
该模型把网络功能分为七个层次:1、物理层2、数据链路层3、网络层4、传输层5、会话层6、表示层7、应用层管理信息系统MIS开发MIS开发的特点:1、投入资金大2、开发周期长3、技术要求高4、影响因素多MIS开发的原则:1、主要领导参加的原则2、稳定性原则3、抓主线原则4、适用性与先进性原则5、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的原则6、四统一原则:领导、规划、软硬件环境7、面向用户的原则8、阶段性原则MIS开发的方法:(一)生命周期法(SDLC)(二)快速原型法(RPP)(三)面向对象法(OO)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一般认为,开发MIS的策略有以下两种:⑴“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基本思想:从业务系统开始,先实现每个基本功能(即数据处理功能),然后逐步向高级建设(即,增加管理/控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