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艺术设计史》————读书笔记学院:艺术学院学号:********班级:设计三班姓名:***第一章史前的艺术设计一、旧石器时代艺术设计的萌芽180到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才开始有意识的加工石块,虽然这些石器还十分粗糙,但已经显示出人为设计的痕迹,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特别是其通常所追求的对称、均衡、饱满等造型因素可以视作形式美感的萌芽。
20到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种类大增,器型由简单到比较复杂、加工由粗陋到精细、选材由单一到多样、制作有一次到二次加工、使用功能由单一向专门化、多样化发展,这无疑是造物活动的一大进步,它反映出原始人设计思维的发展。
1到1.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以实现功能优化的设想,无疑是设计创意的一大突破,标志了设计思维的一次飞跃。
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设计陶器的发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类已从迁徙生活过渡到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生活,意味着人类由野蛮状态向文明状态转变的开始。
第二章古代东方的手工艺设计一、古埃及的手工艺设计古埃及手工艺设计的特点:1:古埃及的艺术设计涉及相当广泛的工艺门类与生活领域2:古埃及的艺术设计体现了奴隶主专制统治下手工艺发展的典型特色3:处于一个宗教在政治活动、社会生活以及观念风俗领域居于绝对统地位的过度,古埃及的手工设计不可避免的打上了鲜明的宗教印迹。
二、古西亚与古波斯的手工艺设计古西亚的手工艺设计发展的特色:1:古西亚居民所创造的高度的科技文明,为手工艺的发展、成熟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2:古西亚手工艺的高度成就并非单一民族的创造,而是多元文化长期融会、碰撞、磨合的结晶。
3:古西亚手工艺设计的发展具有鲜明地地域特色。
4:古西亚独特的文化氛围造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与装饰情趣。
三、古代日本的手工艺设计日本古代的手工艺设计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岛国的地理环境和单一的民族风格对艺术风格的发展产生了有益影响。
2:海岛的独特气候以及地理环境,培养了日本民族对自然的敏感性。
自然主义成为日本艺术与设计的一大传统特色。
3:日本传统艺术设计的发展既受惠于外来经验、成果的借鉴与吸取,更得益于在模仿、借鉴基础上的改良与创新。
4:艺术设计在日本中居于相当特殊的位置,日本民族对工艺的重视与推崇远胜于其他国家。
四、古代伊斯兰的手工艺设计伊斯兰的艺术是极为鲜明的,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伊斯兰的艺术设计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深受伊斯兰教规、教义的限制与影响。
2:伊斯兰的艺术设计既有独特地民族风采,又显示出兼收并蓄、广博宏大的态势。
3:伊斯兰的艺术设计也受到了“政教合一”这种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
五、古代美洲的手工艺设计古代美洲的艺术设计特点:1: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独特地文化发展模式,造成了古代美洲大陆手工艺设计领域与众不同的面貌与特色。
由于处在与世隔绝的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古代美洲文明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2:和古代多数的奴隶制文明一样,宗教在古代美洲的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中居于绝对的统治地位,文化、美术主要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宗教需要服务。
3: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第三章古代西方的手工艺设计一、古希腊的手工艺设计1:古希腊发达的手工业和繁荣的海外航运、贸易业,为该地区手工艺设计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2:古希腊所实施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体制,为手工艺设计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古希腊人独特的生活态度、风俗习惯促进了手工艺设计中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形成。
4:古希腊高度发达的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为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古罗马的手工艺设计1:古罗马的手工艺设计是在继承、借鉴其他民族、其他文明的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独特地民族性格对手工艺设计中个性与特色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古罗马作为一个经济上强盛富庶、政治上专制集权的国家,势必滋生出一种享乐主义的社会思潮。
三、欧洲中世纪的手工艺设计中世纪流行的艺术风格主要有:拜占庭风格、早期中世纪风格、罗马式风格和哥特式风格。
四种风格的共同之处:1:中世纪欧洲的手工艺设计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
2:中世纪的手工艺设计也受到了封建宫廷文化的强烈影响。
3:封建行会制度的确立对手工艺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4:中世纪初期完成的民族大迁移有助于不同设计风格的交流、融合。
四、文艺复兴、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的手工艺设计1:科技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为艺术设计的发展与变革奠定了基础。
2:宗教束缚的被突破以及自由、民主、科学、人权等价值观念的确立,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3:封建制度的僵而不死使艺术设计领域中宫廷手工艺仍占有相当的比重。
第四章早期工业社会的艺术设计一、工业革命时期的艺术设计一方面,现代工业设计与传统手工艺设计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他是传统手工艺设计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新发展;另一方面,它又与传统手工艺设计存在很大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它建立于现代工业大生产的基础之上,采用批量化、标准化生产方式,在设计者与制作者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专业分工,设计更多关注科技性、标准化、社会性与商业性。
1:新古典主义设计: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前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庄重典雅、带有复古意趣的艺术风格。
2:艺术设计的危机:首先,工业化大生产的冲击下,手工艺设计日益萎缩,一些手工艺设计一定程度上摆脱实用性质,大力发展其非凡的技艺性和高度的艺术观赏性,由生活必需品向生活点缀品转化。
其次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设计与制作活动相分离导致了设计专业化的出现。
最后,工业革命动摇了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的优游自在的贵族阶层的经济基础,使得他们很难继续充当手工匠人和设计者艺术趣味引导人的角色。
3:早期功能主义的探索:大致存在三种形式,首先,在传统手工艺领域中,一种新颖的、实用的、较多体现工业社会特色与需求的设计风格有所发展。
其次,在工业产品领域,一批默默无闻的发明家、工程师、设计师也在探索着功能主义的设计。
最后,早期功能主义设计除了在售工艺设计领域、工业产品设计领域悄然而生外,还开始影响到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艺术家与学者。
二、英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时期的艺术设计1: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先驱,凭借敏锐的眼光和大胆的现实批判精神,开始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求符合新时代需要的设计方法、设计理论与设计风格,他们成为了现代设计改革运动的先导。
2:莫里斯的学说与实践,首先在设计理论方面,莫里斯综合、继承、光大、发展了几位先驱的主张。
其次他重视传统手工艺的挖掘整理和发扬光大。
3:莫里斯的追随者;阿瑟·马克默多是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中的一名主将。
威廉·德·摩根是莫里斯的主要合作者与追随者之一,也是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中最杰出的陶瓷艺术家。
沃尔特·克兰诗“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中杰出的平面设计师以及陶瓷、染织装饰家。
查尔斯·阿什比是英国“艺术与手工艺术运动”后期的杰出领袖。
查尔斯·沃依赛虽没有参加任何行会组织,但却是英国“艺术与手工艺术运动”后期的核心人物。
4:英国唯美主义设计5:美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三、“新艺术运动”时期的艺术设计四、早期功能主义与德意志制造联盟第五章工业化社会的艺术设计一、欧洲早期的现代主义艺术设计1:未来派的理论与版面设计2:风格派的理论与艺术设计3:构成主义的理论与艺术设计二、“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与艺术设计包豪斯的发展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现代设计参与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艺术设计、环境艺术、工业造型等各个领域,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包豪斯”的影响,或多或少有其设计理念的意识存在,如“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产品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辩证关系等。
德国包豪斯(Bauhaus)学院,成立于1919年,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是由德国著名建筑师现代主义建筑与现代主义设计的奠基人格罗皮乌斯(Walter Adolf Georg Gropius,1883—1969)建立。
“包豪斯”一词是从中世纪的“土木行会”转化而来的,其意思是建立像中世纪匠师们那样通力合作的关系,力图打破纯艺术和工艺技术之间的界限,团结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一起创造出精神和物质合一的、完美的美术作品,其实质是推进现代新技术下造型艺术的创造。
包豪斯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建筑工业设计学校,它的诞生是现代建筑工业设计的一个里程碑。
①根据其校长的任期,包豪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格罗皮乌斯任校长的1919—1928年,迈耶任校长的1928—1930年和米斯·凡德罗任校长的1930—1933年。
校长的作用对包豪斯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根据校址的三次迁移,包豪斯经历了魏玛时期(1919—1924年),迪拜时期(1925—1930年)和柏林时期(1931—1933年)。
在学校构成、教学思想、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制度及设计理念等方面,包豪斯学院发生过许多重大变化。
即格罗皮乌斯的理想主义与其浪漫的乌托邦精神,迈耶的共产主义政治目标,米斯的实用主义方向与严谨的工作方法。
所有这些虽都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时代烙印,但同时也成就了包豪斯精神内容的丰富性、文化特征的复杂程度,这为现代设计教育奠定了基础,对现代建筑及工业设计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对世界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919年4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包豪斯正式在魏玛成立,格罗皮乌斯亲自拟订并发表了《包豪斯宣言》,在宣言中他提出:“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的……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应该转向应用艺术……艺术不是一门专门职业,艺术家与工艺技术人员之间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艺术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不存在使得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起很大障碍的职业阶段观念……”③在《包豪斯宣言》中,格罗皮乌斯的核心思想:一是打破艺术种类的界限。
二是将手工艺人的地位提高到艺术家的层次。
这就是格罗皮乌斯所说的“艺术和技术——新的统一”的含义。
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1888—1967)是一位瑞士画家,是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位系统地创造现代设计基础课程的人,是包豪斯预科基础课程的第一位主持人。
在基础课程中,他特别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对形态、色彩、材料、肌理的深入理解与体验,包括平面与立体形式的探讨与理解。
二是通过对绘画的分析,找出视觉的形式构成规律,特别是韵律和结构两个方面的规律,逐步使学生对自然事物有一种特殊的视觉发展的敏感性。
同时,伊顿也是最早开设现代色彩系统教学的教育家之一,但是伊顿醉心于早期基督教哲学和中国哲学,具有敏感力和浓厚的宗教意识。
所以,其教学方式与内容往往是将科学视觉形式与神秘主义精神混作一体,有些干扰了正常教学,从而遭到了很多批评和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