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作文课件
•
昙花的美,在于它所展现的生命的极致。那 让人惊心动魄、为之倾倒的绝美无比。大千世界, 真正能打动人心的美,莫过于昙花一现的瞬间。 短暂却又可以在心永驻。像是深夜的一杯热茶, 抚过泪颊的一双轻柔,面队困难的一次无畏,独 上高楼的一次超脱,绝境中的一次安慰,世俗中 的一泪感动,永驻在人心中一般。 • 不要说昙花的短暂,它们只是服从了自己的 内在力量,在最适当的时候,从内心一迸而发, 展现给世间一抹惊艳,一点孤傲,一些洒脱。让 它们最美的记忆活在人们心里,经历千百年,依 旧美丽。
•
昙花
• • 做一朵昙花,只有香如故。 昙花一现,定格记忆。 许久过后依旧 不能忘却初见昙花开放的刹那,皎洁如玉 的月光下,它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的双 臂,拥抱这看似美好的世界,如同超脱凡 世的精灵,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 息的美。 但却又如此短暂。
•
为这惊艳的美付出的代价,便是生命 的短暂。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没有犹豫, 有的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倔强。就这样悄悄 地绽放又凋谢,留给人无限的感慨。 再艳 丽再娇贵的花,最终的命运仍旧是一天一 天老去,仍旧是最终凋谢,与其如此,倒 不如像昙花,虽然短暂,却可以芳香永留 于世,不曾让世俗的残枝败叶玷污了自己 的清白,只等来年又开出绚丽的花朵。
• 请阅读下面诗歌,看看诗歌描写了什么形 象?有什么象征含义? • 1、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 4、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 5、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 6、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7、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8、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兰 花 : 高 洁
竹子:虚心 有气节
红叶:历风霜而愈红
•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思想的方式之 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 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 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 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
•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是以 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 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是作者通过对物象 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 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 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 豪情壮怀。
•阅读下面文章片 段,体会托物言 志的写法
在房屋的墙面上、房顶上;在花园的栅 栏上、篱笆上,爬着一种绿色的植物,这 就是“爬山虎”。 • 它偎依在洁白的粉墙上,绿白相间,犹 如一大块翡翠镶嵌在白玉中,格外美丽。 • “爬山虎”不如它的名字那样威武。它 没有有牢固的根基,它的干和枝差不多粗 细;但是,它奋发有力,坚强不屈,无数 只“脚”攀住墙壁,在你没注意的时候, 又迈出了一步,努力向上攀登。它柔软而 强劲的身体里,显露的坚强毅力和无限生 机,使人望之油然而生敬意。
• • • •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文天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学习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以“周敦 颐爱莲,因为莲的——我爱——因 为——”句式说一段话,抓住事物特征, 力求说出新意。 说莲
•
曲折的人生,又何尝不是风中生存的 浮萍,浮萍是为了生根于水中,而人是为 了在大千世界中生存。 • 坎坎坷坷,漫漫人生,对着苍天长叹, 叹已逝人生;对黄河咏赞,赞黄河雄姿; 对着小草低泣,泣小草无人知晓;站在高 山上高唱,唱高山的威武;对小河低吟, 吟小河的涓涓…… •
•
若人生只有浮萍的平静,没有狂风,那 人生就是一杯淡水无味可言;若只有小河 的自私,那人间处处是冷若冰霜;若只有 大山的高傲,那人间没有无私的爱…… • 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道路,都在自己的 脚下,由自己掌握。 人生!浮萍!
我喜欢秋天,虽然它没有春天生机勃勃之貌, 没有夏天姹紫嫣红之景,也没有冬天银妆素裹之 纯,但我仍对它情有独钟。 如果说绿是春天的使 者,红是夏天的色彩,白是冬天的打扮,那么黄 便属于秋天。在送走夏姑娘的同时,秋婆婆迈着 她那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的到来,使万物 脱下了旧衣,换上新装。树儿们都脱下了绿衣裳。 换上了秋婆婆精心缝制的新衣。花儿都收敛起绽 开的笑容,鸟儿也都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另 一个更加温暖的世界。似乎一切都显出几分无奈, 几分孤独,几分凄美。过往行人也来去匆匆,无 暇观赏两旁风景。这也许是秋天不能受到大众欢 迎的原因吧。
•
•
狂风大作,起皱折的是浮萍;弯身摆头 的是杂草;早已无踪影的是翠鸟,皱折只 是一刻,风稍微小时,萍面又恢复了原状。 尔后,又是皱折,浮动不定。有时也有鱼 儿的“拜访”。风是魔鬼,杂草是细菌, 然而却破坏不了它。 • 风后,萍面依然是完整的——除了少 许的杂物。 • 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文天祥的诗句 “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啊,人生又何尝 不像浮萍,平静的人生里时刻都有风波; 而风浪又蕴藏着平静的人生。
作业:
试着将刚才的发言进行扩展, 写成一篇约300字的短文。
有时会有一场小雨,秋雨小小的柔 柔的扑打在人们的脸上,凉凉的。这时, 人们忘记了一切不幸,尽情接受秋雨的 洗礼。 我喜欢秋天,喜欢那萧条的美, 喜欢那丰收的喜悦,喜欢那绵绵的小 雨……喜欢它的所有所有。 •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一年四季,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会毫不犹豫地 回答:“我喜欢秋天!”尽管它并不很 出众。
托物言志的文章
•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 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 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 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 “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 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 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 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 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 的精神。
• 野菊花土生土长,无所需求,却默默地无 私地向人们奉献。我喜爱它的平凡、它的 朴素、它的顽强。我觉得人也需要有一点 野菊花的精神,要像它那样默默地生长, 不求索取,只是给予、给予……
荷花扎根污泥,可它却出淤泥而不染, 在墨绿的枝干上,开出一大朵素净的花。 • 荷花不单单以它的卓绝风姿吸引着我, 启示着我,而且还以它那无私的献身精神感 染着我。 • 它的花给大自然增添了光彩;它的叶可 以做中药材;它的块状茎——藕可以供人食 用;直到它的花凋谢了,它还要结出莲子奉 献给人们。 • 荷花那清雅的色泽可以与牡丹媲美;它 那美妙的身姿足以与杨柳争春;它悄悄散发 的清香能胜过茉莉。可是它不与百花争艳, 只是静静地开在荷塘中,为人们献出自己的 一切。我想:荷花那无私的献身精神、质朴 的风格,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吗?
•
但让我们把目光从这些令人倍感哀伤的 景色中移开,移向那金灿灿的田野。田里的 庄稼经过几个月的培养,现在已经成熟了, 这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喜悦。辛勤工作 许久的农民们带着满面的笑容,走向金色的 田野,收获他们劳动的果实。他们在金色的 大海中干得热火朝天,一时间,春天的生机 勃勃,夏天的活泼热情,秋天的丰收喜悦全 来到了这广阔的田间。一阵秋风吹过,“大 海”泛起层层浪,夹杂着人们清脆欣慰的笑 声。看着此情此景,还有多少人会不喜欢上 秋天呢?
石
•
榴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 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 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 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 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 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 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 华丽,那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
•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呢。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 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 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Hale Waihona Puke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 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 尽重重得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 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 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 更美。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
•
青城到处飘起了杨花柳絮。一片片,一团团, 洁白轻盈,飞过树梢,飘过水面,笼罩了大街小 巷,那飞向天空的,在碧蓝的晴空之下,闪着太 阳的光辉,时隐时现,忽高忽低,顽皮地扑在人 们的脸上,钻进鼻子里。而落向地面的,则如棉 似绒,成堆成团,随风滚动,人们走在马路上, 它前后左右地围绕着你,沾衣,盘桓纠缠不已。 这会使人们想起古人“落絮飞丝也有情”的诗句。 飞絮,在一些古代诗人眼里确是多情的,然而他 们从飞絮中看到的只是飘渺的梦幻,他们怅惘地 问飞絮,“春风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而柳絮与这些情感似乎是无缘的。它体态柔弱, 没有绚丽的颜色,也发不出点声音,便却有着坚 定的性格和信念。你看,它们离开母体飘扬而去, 那样快乐,那样自信。它们坚信广阔的世界在等 待着自己,新的生活在迎接着自己
•
人生如萍
一池浮萍,青青绿绿,其中也有点点水色, 无风时它像一块布平铺塘面上,没有一丝一毫 的皱纹,又像一块天然的青绿铜镜浮在池中。 • 其中也有几支树杈直插过池面,萍面略显 得有些破痕——可是却不能完全划破,这之中 更显示出了它的生机。杂草和翠鸟也时不时地 打扰着萍面,一漾一漾的,鱼波纹是不能不出 现的,使浮萍更显得拥挤和紧张。
•
•
•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烈为四瓣, 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 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 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 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 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盅,殷、周时代古味盎 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 它都是具备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