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课题3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九年级)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9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知识面狭窄,学生基础比较差,但是在实验操作方面还是比较好,在讲授课程时,精讲精练,认真分析,巩固知识。
3.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CO的毒性),同时与学过的CO2相比较,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2)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件演示加深对一氧化碳毒性的理解,加强安全意识。
(2)通过讨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尾气处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讨论交流并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一氧化碳毒性、可燃性、还原性的探究,懂得要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看待问题;培养勤于思考的科学习惯。
(2)关注与一氧化碳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与社会决策、为美化环境献计献策。
5.教学难点分析
重点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一氧化碳毒性、可燃性、还原性。
难点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6.教学课时:一课时
7.教学过程
↓
↓
↓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提问】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你们知道碳的其他氧化物吗?(讨论交流)
分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结构上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他们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这意味着他们的性质也相同吗?(产生疑问,大胆设想)
二、合作探究
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煤气泄漏可能会引起中毒,因此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
(体会一氧化碳你和二氧化碳性质上的第一个不同点)
出示一小瓶一氧化碳,观察并探究其物理性质。
(边讨论、边探究、边总结)
一氧化碳为什么有毒呢?(学生回答)
做一氧化碳的燃烧实验。
这个实验说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观察燃烧的现象和燃烧的产物。
(学生上台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提问】1.如何鉴别一氧化碳?
2.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可燃性气体,是煤气的主要成分,为了让人知道是否泄漏,可采取什么措施?
3.一旦发生泄漏,怎么办?
4.煤炉中发生了哪些反应?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怎样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1.为什么先通一氧化碳后加热?
2.氧化铜的颜色为什么会变化?体现的一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3.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它起了什么作用?
4.酒精灯有何作用?还有什么办法来处理尾气?
三、课堂小结
学完本课时,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归纳总结)
四、拓展延伸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如何急救?
五、板书设计
课题3 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毒性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中毒。
(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2CO + O2 点燃 2CO2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CO+ CuO 加热 Cu + 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有利的一面:作为能源、冶炼金属等;
不利的一面: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等;
8.课堂练习:利用表格比较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归纳不同点与相同点
9.作业安排:1.完成课后习题,并将相应的配套练习做完;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
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一氧化碳燃烧图片;课件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11.自我问答
【教学反思】采取对比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思路清晰,学有方向;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一氧化碳的“两面性”。
但是不足之处是:一氧化碳的制取与尾气处理给实验操作带来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