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养殖技术之鸵鸟的孵化技术
鸵鸟具有就巢性,在自然条件下,可进行自然孵化,但孵化率很低,有时还不到5%。
尽管鸵鸟的人工孵化技术尚无可靠的资料,但可以借鉴当今养禽业的先进孵化技术。
因此,对鸵鸟养殖者来说,最好采用人工孵化。
人工孵化时,种蛋的孵化设备是很重要的。
我国引进鸵鸟以来,多用进口孵化设备,价格高,维修也不太方便。
近年来,国产鸵鸟孵化设备也已问世,性能也很稳定,可与进口设备相媲美。
(一)孵化前的准备工作孵化前应对孵化室及孵化设备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维修、清洗和消毒,孵化器通电预温、调试后再进行孵化。
孵化技术
1.鸟蛋的摆放
在上蛋入孵时,鸟蛋如何摆放,说法不一。
在美国和南非,许多人认为,鸵鸟蛋孵化时气室要朝上,但可稍偏向一侧或侧放,因为有人认为,在野外自然孵化时,鸵鸟不可能将蛋气室向上竖立着抱孵,这似乎很有道理,但又与当今养禽业方面的经验相矛盾。
因此,孵化鸵鸟蛋时,我们建议还是采用气室朝上竖立方法为佳。
2.温度温度决定孵化能否成功,但也应注意温度和湿度之间的关系。
如高温低湿孵化可使蛋膜干燥,把胚胎包紧,小鸟难以把头从翅膀下伸出来啄破蛋壳,胚胎发育弱,成活率低。
据资料报道,最高温度不得高于36.8℃。
低温孵化时则会造成出雏前卵黄吸收不良,育雏的成活率很低。
最低温度不得低于36℃,否则孵化期延长,42天不能出雏。
鸵鸟蛋在36℃~36.5℃之间均可孵化成功,36.4℃的孵化效果更为理想,孵化期温度变幅不得超过0.5℃。
出雏机内的温度可适当低0.5℃~1℃,但是孵化温度还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孵化日期和南北方地区温度的差异具体掌握。
3.湿度在整个孵化和出雏阶段,适宜的湿度可以促进胚胎对钙的吸收和骨骼发育而孵出体形较大的雏鸟。
因此湿度也是孵化时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忽视。
鸵鸟蛋的孵化湿度要比孵鸡、鹅等低得多,因为鸵鸟蛋壳厚达2.5mm左右,水分不易蒸发,所以孵化器内相对湿度要低一些,否则小鸟即使出壳也是极度水肿,育雏很难成功。
目前对孵化湿度标准尚无定论,有的文献介绍,鸵鸟蛋孵化对湿度要求不严格,从20%~60%都属正常湿度范围,甚至100%也是可行的,但根据许多鸵鸟
养殖者多年的经验证明,孵化湿度以20%~30%较为合适,不可高于30%,使鸟蛋失水率控制在12%~14%为佳。
目前已有设计先进的鸵鸟孵化器,可以精确地自动调节湿度。
4.通风通风条件也是影响鸵鸟孵化率的因素之一。
胚胎发育要呼吸,即从空气中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缺氧则会导致死胚或弱雏增加。
目前使用的进口和国产孵化器均可保证空气的交换,不至于造成缺氧,但必须保证进入孵化器的空气是新鲜的,如在孵化器排气孔接管道通向孵化室外等措施。
5.翻蛋翻蛋在孵化过程中很有必要,其理由是:第一,防止正在发育的胚胎沾附到内壳膜上;第二,保证蛋内湿度均匀一致。
如孵化时进行手工翻蛋,次数过多,增加污染机会,机内温、湿度也难维持恒定,最好每4~6h翻一次蛋。
如机器操作,可每3~4h翻一次蛋,翻蛋角度以90°~110°为宜,笔者认为110°的角度会更加理想,目前人工孵化设备均采用恒温21日批次孵化,所以凉蛋并不适应各批次种蛋。
据报道,凉蛋并不能提高孵化率。
6.照蛋照蛋是孵化时的一项重要技术,其作用是检查孵化效果的好坏和鉴别种蛋受精率的高低,一般在孵化第14天照蛋,可明显鉴别有无受精,同时拣出未受精的蛋;在孵化第28天可照蛋一次,检查种蛋的发育情况;在落盘前再照一次,基本上可掌握出雏的时间。
7.落盘落盘一般在孵化第38d进行,即把胚蛋放入与出雏出雏机,发育快的雏鸟在第38d时就可破壳,大部分在第40d破壳,健壮的雏鸟均可自己出壳,靠强壮的腿去撞开蛋壳,但也有个别破壳后6h还不能出壳的需要人工助产,即从雏鸟后边向后轻轻地去掉蛋壳,但在最后去掉脐带周围部分蛋壳时应特别小心,以免撕裂雏鸟皮肤造成不良后果。
雏鸟出壳后,脐带要喷洒龙胆紫消毒液,反复多次(出雏后的两天内每天至少两次),直到雏鸟全身干燥,羽毛蓬松;也可在育雏室内设红外线灯,烘干雏鸟。
一般在出雏机内可休息48h左右后,转入育雏室饲养管理。
文章来自华夏养殖网鸵鸟养殖技术/tuoniao/所有,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