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二物理匀速、变速专题讲义--生

初二物理匀速、变速专题讲义--生

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年 级:初二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物理 学科教师:老师授课类型新授教学内容力与运动--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教学内容一、知识点梳理(一)、运动的快慢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的速度。

计算公式: , 变形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第一种单位:v ——速度——米每秒(m/s );s ——路程——米(m );t ——时间——秒(s )。

第二种单位:v ——速度——千米每小时(km/h );s ——路程——千米(km );t ——时间——小时(h )。

1m/s =3.6km/h (1m/s 的物理意义:物体运动的时间为1s ,物体运动的距离为1m 。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B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图象: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 v 是个恒量与路Sv t =t v = v t s =特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图象:(在某些题中,物体是匀速运动,但不是直线运动。

做题时要加以注意。

)Ⅱ 变速运动:A 、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快慢程度。

B 、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 、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 、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1、v 2、v 则 v 2>v>v 1E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二、典型例题(一)、选择题1.如图4所示,是香香同学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运动的情景,可能做匀速运动的是( )2.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A .航模飞行器以11m/s 的速度飞行B .汽车以50km/h 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C .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 跑完全程D .从30m 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s 3.下列图片和文字对应正确的是( )O时间(s)路程(m)O 时间(s)速度(m/s)从图象可以看出,匀速运动是物体快慢不变的运动。

从图象可以看出,物体做匀速运动时,物体运动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vs t=4.小理家准备买新房,他看到某开发商的广告称.乘车从新楼盘到一家大型商场的时间只需3分钟.据此你认为从新楼盘到该大型商场比较接近的路程是( )A.200mB.400mC.2000mD.10000m5.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 )6.甲、乙两车分别从P Q 、 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t s -图像分别如图4(a )、(b )所示,经过6秒甲、乙相遇。

甲、乙的速度分别为甲v 、乙v ,P Q 、间的距离为s ,则( ) A .乙甲v v >,16s =米 B .乙甲v v >,8s =米 C .乙甲v v <,16s =米D .乙甲v v <,8s =米7.在一条直线上的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同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运动5秒甲、乙间的距离大于3米。

它们的s -t 图像为图5所示a 、b 、c 三条图线中的两条。

则 ( )A 图线c 可能是甲。

B 图线a 一定是乙。

C 图线b 一定是甲。

D 图线b 可能是乙。

8.水平地面上的甲、乙、丙三小车同时同地在同一直线做匀速运动,甲、乙的s -t 图像,如图1所示。

运动10秒时,甲与乙的距离为0.5米、甲与丙的距离为0.3米,下列关于丙运动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丙的速度一定大于甲的速度B . 丙的速度可能小于乙的速度C . 丙与甲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同D . 丙与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反 (二)、填空题1、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它们的运动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

根A . 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B . 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6m/sC . 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D . 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12 2 4 6 8 10 00.2 0.4 0.6 0.8t /秒甲乙图1图5s /米据图线可知,汽车 处于静止状态(填“甲”或“乙”)。

2.兰州国际马拉松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去年6月李明同学参加了迷你马拉松(全程5km ),他跑完全程用了41min40s,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比赛时,他感觉路边的路灯都在往后退,是以 为参照物。

3.在体育与健康测试中,小明跑前500m 路程所用的时间为1 min20s ,跑后500m 路程用的时间为2 min 。

则他跑前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比后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稍快”、“稍慢”或“相等”),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大约是 m/s 。

4.田径跑道的周长是400m ,小明匀速跑一圈用时80s ,则小明的速度为 m/s .小明以原速与小丽同时从同一地点、反向匀速跑步,当小丽的速度为3m/s 时,小明与小丽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需要的时间是 s .5.某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快慢不变的运动称作“匀速直线运动”、快慢改变的运动称作“变速直线运动”。

他们决定通过实验研究物体的直线运动情况。

他们在玻璃管中装入液体,并在管中留一个气泡,观察并记录气泡的运动情况。

实验前,先将玻璃管有气泡的一端向下倾斜,让气泡在玻璃管中向上缓慢运动,气泡运动过程中保持玻璃管的倾角不变。

玻璃管旁放一把刻度尺,用秒表记录气泡通过某一位置的时间,用记号笔在玻璃管上标出此时气泡的位置。

该小组同学两次实验记录的数据如图7(a )、(b )所示,请分析他们的实验数据,判断气泡的运动情况。

①分析比较图7(a )中的相关数据可得: (18) ,由此可判断物体在做 (19) 直线运动。

②分析比较图7(b )中的相关数据可得: (20) ,由此可判断物体在做 (21) 直线运动。

(三)、计算题1. 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50米/秒,某渔船发出超声波后2秒从鱼群反射回来超声波,求渔船离鱼群的距离多少米?20s气泡5s10s15s(b )第二次实验0s图 7气泡17.6s5s9.5s0s13.7s(a )第一次实验2.某铁路大桥全长4.8千米,其中位于江面上的正桥长1.8千米,一列长为200米的火车匀速行驶,通过正桥要1分40秒。

求(1)火车的速度;(2)火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

3.某地区道路如图13所示,歹徒在A处作案后沿AB以5米/秒的速度匀速逃跑,到达B时停留1秒接着沿BC 以6米/秒的速度匀速逃跑,在歹徒经过AB中点时,被见义勇为的小明同学发现,并立即从A出发,沿AC拦截歹徒,结果警方和他恰好在C处将歹徒抓获。

(假设小明在追捕过程中运动快慢保持不变)(1)歹徒从被发现至C处被捕共历时多少秒?(2)小明追捕歹徒的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五)、实验题1.张刚同学在完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后,还想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从斜面下滑物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对小车下滑快慢的因素进行如下猜想:猜想一,与斜面的高度有关:猜想二,与斜面的长度有关.“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为了验证猜想一,他设计的方案是将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时间.通过测量,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猜想一是正确的.请对张刚这一探究作出评价,指出他存在的问题是:.2. 某小组同学试图探究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到底端时速度的大小v与哪些因素有关。

他们猜想v可能与斜面的倾角θ、斜面材料、物体的质量m三个因素有关,于是选用一长方体木块、100克砝码片(可粘在木块上表面)、两个长度相同材料不同的斜面A和B进行实验。

按图13所示,将木块平放在斜面顶端,木块由静止下滑,用传感器测得其到达底端时的v。

改变相关条件,多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实验序号θ斜面m(克) v(厘米/秒)1 20° A 200 2452 20° A 300 2453 20° B 200 1534 20° B 300 1535 25° A 200 3076 30° A 200 3587 35° A 200 V28 40° A 200 4389 45° A 200 470①分析比较表中数据可得:v与__(9)__无关。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6、8与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木块,平放在长度相同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__(10)__。

③在实验序号7中:v7__(11)__ 3584382厘米/秒(选填“大于”、“等于”、“小于”)④完成上述实验后,有同学提出新的猜想:v可能还与物体跟斜面的接触面和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应选择图14中__(12)__与(a)进行对比实验(选填“(b)”,“(c)”或“(d)”),即可得出初步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