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语导读》课件
进。”
疏通文意
【评析】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 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
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
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 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 诵读后思考:孔子是怎样反驳冉求“力不足”论的? (可结合《季氏将伐颛臾》去理解) 明确:孔子揭示了冉求所谓的“不足”其实就是“不 愿”;因为真正的“不足”只有在努力的过程中才能 表现出来,而还开始,就把自己划定不能前进的界线 里,怎么能说“不足”;说自己“力不足”不过在为 自己“不愿做”寻找一个借口而已。
译
文
【公冶长· 十】宰予昼寝,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 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 与何诛!”子曰:“始吾 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 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
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 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 其行。于予与改是。” 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
疏通文意
原
文
词
语
译
文
【述而· 十九】 叶公问孔子于子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
不对:意为不回答 是个什么样的人,
路,子路不对。
子路不答。孔子
(对子路)说:
子曰:“女奚不 奚 :为什么,疑 曰,其为人也, 问词 发愤忘食,乐以 忘忧,不知老之
“你为什么不样说,
他这个人,发愤用
云尔:云,代词, 快乐得把一切忧虑 如此的意思。尔同 都忘了,连自己快 耳,而已,罢了。 要老了都不知道,
疏通文意
原
文
词
语
译
文
【里仁· 八】子曰: 闻道:意思为得知真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 “朝闻道,夕死可 理 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 矣。” 也心甘。”
疏通文意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 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 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 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 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疏通文意
原
文
词
语
译
文
【子罕· 十九】 子曰:“譬如为
孔子说:“譬如用
土堆山,只差一筐
土就完成了,这时 山,未成一篑, 篑:音kuì ,土筐。 停下来,那是我自 止,吾止也;譬 己要停下来的;譬 如平地,虽覆一
篑,进,吾往也。
如在平地上堆山,
虽然只倒下一筐,
这时继续前进,那
是我自己要前进 的。”
疏通文意
讨论探究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本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 人的生活,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北京师大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为我们解读其现实意义。请 看以下片段:
讨论探究
▲探究一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成功、成材,需要具 备怎样的素质和条件? 答:在孔子看来一个成功成材,首先要有矢志不渝的 理想,“贫而乐,富而好礼”“见贤思齐”“朝闻道, 夕可死矣”;第二要“发愤进取”的不懈努力,不偷 懒,不自卑;第三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从一点一滴 做起的踏实精神。
论语 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 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 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 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 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 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 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 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 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 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 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 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孔子如此对待他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其他更 深刻的原因吗?编者把这段选出来,并放在“发愤进取”的标题 下,这是为什么?
明确:宰予在孔子心目中是一个无药可救的差生,从这段记
录中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如此贬斥他原因就是宰予不勤奋,而 且言而无信;而更深刻的原因就是宰予不屑孔子所讲的“道”; 编者把这段文字选入于此,就是从反面说明发愤进取的孔子对 懒惰学生的强烈不满。
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 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疏通文意
【评析】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 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
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
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 不失其精辟之见。
▲ 诵读后思考: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什么? 明确:就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那我 怎 就 论 种们 么 是 语 快心 样 告 的 乐灵 才 诉 真 生所 能 大 谛 活需 过 家 要上 的
论 语 导 读
孔子 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 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 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 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 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 (《诗》《书》《易》《礼》 《乐》《春秋》)。他是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 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 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 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 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以至于今。
孔子说:“赐呀,你能 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 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 思,举一反,我可以 同你谈论《诗》了。”
疏通文意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 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
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
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 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
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
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诵读后思考:孔子与子贡原本比较人的境界的问题, 子贡听了老师对人更高境界的描写,为什么用《诗经》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言说这种境界?而孔子听完
又为什么大加赞赏? 明确:子贡这里言说的是从人要到达更高境界所要历 经一个反复历练的过程;孔子之所以大加赞赏,就是 因为,子贡不仅仅认同了两种境界的不同,而且还能 讲出由较低境界向更高境界的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疏通文意
【评析】 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 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
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
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 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 诵读后思考:“宰予”在孔子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孔子 简介
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 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 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 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 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 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 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 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 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 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 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 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 了。 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 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 世,享年72岁。
【评析】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 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
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
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 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 诵读后思考:孔子以推土成山和填洼平地为喻,要 强调什么意思? 明确:要强调的是,一面方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避 免功亏一篑的遗憾,另一方面,从点滴做起,循序渐 进,克服好高鹜远的浮躁。
讨论探究
▲探究二 学习《雍也 十二》后,谈谈“一个人做某件 事情,力不足与不愿做”有什么不同。 答:在孔子看来“力不足”者与“不愿做”者的区别 在于两点:第一,有无“做”的强烈愿望,第二有无 “做”的实际行动。“力不足”者因为有“做”的强 烈愿望,所以尽管他不一定“做到”但他在行动上不 懈努力,使自己能“尽吾力而无憾”;而“不愿做” 者,却常常用“力不足”为借口,结果本来可以“做 到”的事却没能做到,让自己遗憾终身。
▲诵读后思考: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 矣。”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真理乃人生之必需,甚至比生 命还宝贵;二是为了真理,要有献身精神, 也就是说,只有具备献身精神的人,才可 以获得真理。
疏通文意
原
文
词
语
译
文
【里仁· 十七】子曰:齐:意思为“ 等同” 孔子说:“见到贤人, 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 “见贤思齐焉,见 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 不贤而内自省也。”
小结 课文一共八个自然段七个片段,思考一下它们都与“发愤进取” 这课题有什么关系?彼此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个片段,言说人的境界的提升,这“提升”就是 “进取”,而提升的过程就是“发愤”;第二片段说的是终身 “进取”的目标及其价值,第三片段说“发愤”的两种基本修 身方式“思齐”和“自省”;第四五片段,选择两个学生的行 和言,从反面言说“发愤”者不能只说不干或者为自己不做找 借口;第六七片段,可以说是现身说法,从正面强调发愤进取 者能乐道忘忧,既没有功亏一篑的遗憾,也没有好高鹜远的浮 躁。大致上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至第三个片段为一部 分,总说;后面几个片段为分说部分,其中第四五片段反面言 说,而第六七片段为正面言说。
功,连吃饭都忘了,
将至云尔”
如此而已。”
疏通文意
【评析】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