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例人际交往自卑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人际交往自卑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人际交往自卑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遵义市第十六中学刘体堂摘要:杨某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留守儿童的经历和父母离异造成了性格的孤僻,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一些不正确的认知评价的影响下,她对人际交往产生了紧张、焦虑的心理,这使她非常痛苦。

严重的心理矛盾冲突让她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师通过分析、了解和观察,采用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从改变求助者错误的认知想法入手帮助求助者摆脱对交往的紧张、害怕心理,从而达到心理健康和人格的自我完善。

一、一般资料与主诉1、一般资料杨某,女,现年14岁,中学初二年级学生,有一个妹妹。

身高大约1.53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杨某出生不久父母便将她交给农村的外祖父母抚养,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与同在农村的其他伙伴相比杨某是幸运的,因为她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玩而不做任何事情。

正因为如此,杨某虽在农村长大,却没有同龄的朋友,因为其他小伙伴都各有各的事做,没时间和她一起做游戏,陪她玩耍。

在杨某到了上学年龄的时候,其父母将她接到城里上学。

就在杨某刚从农村生活的影子中走出的时候,杨某的父母又因感情不和而离婚,给杨某留下更深的阴影。

因为舅舅的关系,杨某进入全市有名的中学读书,班级中有能力、懂才艺的人比比皆是,小学时唯一稍占优势的成绩在这时也显得平平无奇,有时还会下滑到中下等,这对于家境清平的杨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杨某的话越来越少,越来越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到后来不敢与人交往。

性格也变得更加孤僻。

2、主诉杨某称:“没什么和他们(她的同学)说的,不知道说什么”,“都是我自己不够努力”,“不像他们那样多才多艺”,“我们没有他们优秀和出色”。

二、观察了解求助者由母亲陪伴而来,衣着整洁,说话时一直低着头,叙述时声音很小,断断续续,躲避别人的目光。

从其母亲处了解到:求助者从小听父母老师的话,做事认真,非常懂事,要强,很体谅父母的难处,认为对父母最大的回报就是努力学习,取得好的考试成绩。

由于家里经济不宽裕,没有让她学习文艺方面的才艺。

进入中学后,曾有几次说到成绩的事情,但由于家庭关系紧张和生活压力没有留意。

近来发现她不爱学习了,整天没精打彩的样子。

问她也不说,再问就是哭。

从老师同学处了解到:求助者性格内向,平时很少和同学来往,下课不喜欢活动,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胆量小,怕做错事。

三、分析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杨某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

杨某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留守”生活经历使杨某很难融入城市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杨某在心中不自觉地把自己看低,自信心不足。

2、与其他多才多艺的同学比起来,杨某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小学时还可以用成绩来安慰自己,到中学后的成绩平常击垮了杨某仅有的一点自信心;父母的离异更让她觉着自己的“多余”。

3、愧疚。

成绩下滑使杨某回报父母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从而增加了“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内疚心理。

4、杨某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表现的平常,使杨某夸大了自身的不足与缺点,因而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同学之间的交往。

四、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杨某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对杨某成绩的关注;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主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杨某的个性,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五、咨询方案的制定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治疗杨某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上,不管是哪方面的问题,都是因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所直接导致的。

而这一系列的不良行为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

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

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环境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杨某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容易导致抑郁型人格的养成。

另外,杨某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权利和义务(略)3、咨询时间和收费咨询时间:共5次,每周1次,每次1小时。

咨询收费:每次80元人民币。

心理测量收费:《SCL—90》40元/次六、咨询过程咨询阶段大致分为: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2、心理帮助阶段;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第1次 2013年3月4日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2)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家庭状况,尤其是重大事件;3)确定咨询目标;4)与孩子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5)给父母及孩子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并与杨某的父母交流了教育经验与方法。

并希望家长配合治疗过程;6)布置咨询作业:a.“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与同学交往的情况,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用演练的形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b.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明白孩子的“矛盾”;c.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最自信的学生。

第2次 2013年3月11日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让杨某初步建立自信心;3)突破“交往问题”应对策略。

方法:会谈、自我展示、行为治疗法过程: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交往”等事,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孩子的交往情况和生活背景,对孩子的行为多给予表扬,增加对孩子的关注,或单独和孩子谈话;2)孩子就“最受欢迎、自信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4)自我展示:由教师配合完成,创造一定的条件和机会,让杨某多多展示自己的优点:咨询过程中的某一天,主题班会正在紧张激烈的进行着,主持人话锋一转:“下面请杨某同学介绍自己,大家欢迎!”,杨某由最初的不敢到后来终于走上讲台,虽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大方得体,但却终于有勇气在全班发言,大声说出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让全班同学刮目相看。

5)布置咨询作业:a.父母就孩子的行为提出建议:指出孩子的优点,与孩子谈心,帮助孩子认识清楚问题所在,并把每次谈心内容记录下来;b.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主动跟同学和老师打招呼“你好”、大胆地与他人交谈、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下课主动接近同学、和同学一起做游戏……c.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3次 2013年3月18日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信心;3)加强同伴交流。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行为治疗代币法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并在某天课间和同学一起做游戏;父母说出自己经历过的交往困境及克服过程,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自信,并引导自己的合理评价,练习自己;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同伴之间的联系。

4)咨询作业:a.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b.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4次 2013年3月25日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参加集体活动策略;3)增强自信心。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过程: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2)肯定其工作能力,找出工作方法问题;3)布置咨询作业:a.每天给自己10分钟劳动时间:找优点、找同学聊天;b.收集别人对她的“微笑”与“好话”;c.父母继续“代币”激励。

第5次 2013年4月2日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过程:1)给杨某呈现同伴和老师对她的评价反馈:根据同伴对她的评价调整交往方式,同时还可以增强杨某的自信心,有进一步改善交往的意愿;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3)基本结束咨询。

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4)进一步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七、咨询效果的评估在初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后,我们随访求助者,她向我表示感谢,说现在敢于与人目光对视不怕与人交往了。

在谈话中我发现杨某与以前相比,往日的胆小内向看不到了,不再自卑,能正确对待考试成绩,话也多了,有主动与人交谈与表达的欲望,找回了学习的信心。

对父母和老师的期望有正确的理解,消除了不合理的想法。

为求助者再次测试SCL-90,总分下降到正常范围,其他指数一切正常,实现了近期目标。

参考文献:何克编著.心理医生手册,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20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