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课件
2019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课件
B.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 末。
C.依宗法,继承大宗的是嫡长子,嫡长子也称为 宗子。宗子也是一宗之祖,故又叫“宗主”。
D.宗法是旧时以社会为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别亲 疏的法则。
18.D(宗法是旧时以家族为中心)
19
19.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小妾生的儿子。宗法社会以 “杀嫡立庶”为非法。 B.众子是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 生的嫡子和妾所生的庶子。 C.汉代以后,“亲”表外亲,“戚”表内亲。“亲戚 ”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 内外亲属。 D.旧时父亲死后称为“考”,母亲死后称为“妣”。
13.答案:B 解析:古代科举分四级科考,即院试、乡试、 会试、殿试。
14
14.下列对古代官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辞”:告别。 B《后汉书》中“奉身于朝数十载,今已耄耋,请致政 ”。“致政”:致仕,官员交还官职退休。 C范晔《后汉书.张衡 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征拜尚书”。视事:隐居退休,乞骸骨:年老请求辞职 退休。 D《后汉书.刘宠传》中 “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 民不见吏”。下车:官吏初到任。
答案:C,“视事”指任职。
15
15.关于古代学校与教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庠”、“序 ”是古代地方学校的叫法。 B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中“太 学”是古代全国的最高学府。 C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博士。 D国子监掌管人员成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有教授 、直进、助教等。
【答案】D,应为“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比如,明 成祖的年号是“永乐”
5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 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 ,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 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 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 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 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 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C.歃血:指古人盟誓时双方主事人用嘴吸一点牲畜的血以表示诚意 的仪式。结盟之后,双方就有义务约束。
D.遇:诸侯之间在没有约定的地点或时间忽然相见,就叫“遇”。 在礼节上要比“朝”简单。诸侯双方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 主宾,地近的一方为宾,地远的一方为主,双方由主宾之礼接待 。
20.D 诸侯途中相逢,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
D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襟三江而带五湖”。其中“ 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 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17 答案:B。“山东”之“山”指崤山。
18
18.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 女对父母可称为“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为 “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 。
2
2. 下列对古代官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词语有:举、辟、征、荐等 。 B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选、除、授、赏、封 等。 C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语有:免、罢、夺、黜、擢等。 D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有:升、拔、迁、陟、加等。
答案:C,其中“擢”表示提升官职。
B,“出”指离开京城外调。“入”是指地方官调入京官。
13
13. 下列有关古代科举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 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 。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整整 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C “领”“判”表示兼职,“摄”“守”“行”“署”“ 权”“表示代理官职。“视事”任职。“下车”,官吏到 任。“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入仕做官。
D“悬车”“致仕”“ 乞骸骨”“乞身”“请老”表示辞 去官职。“移病”,上书称病,请求退隐。
答案:A 。解析:“夺”,削除。
11
11、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 称陆游为陆放翁 ,分别是以_ _、_ _、_ _ 来 称呼人。 A. 郡望、爵名、号 B. 郡望、爵名、谥号 C. 官职、爵名、号 பைடு நூலகம். 官职、谥号、号
3.答案:D:家慈是对自己母亲的谦词
4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 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 字、号。 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 ”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 行为给予加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 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 D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 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到了清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比如,清高 宗的年号是“乾隆”。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中的“路”宋元时期是带有指行政区域和军区的 性质。
B《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和《过秦论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山东”顾名思 义,在山的东面,这里“山东”之“山”指华山。
C“江河”在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过秦 论》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的“河”就专指 黄河。
3
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 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对老师称“子 ”“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 ”“爱卿”。 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 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死 的母亲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D.“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 ,敬词有令堂、令尊等;称自己的父亲时,谦词有家慈、家君、家 尊等。
12
12.下列对古代官职中表示官职调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转”是指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徙”是指改任官 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B“出”指从地方调出,来到京城为官。“入”是指从京 城调入地方为官。 C“调”指调动、调迁;“迁”指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 ,“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 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D“调”指变换官职,“转”指调动官职,“补”指补充 空缺官职。
7
7.下列关于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而称宫殿 台阶下,表示敬畏。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 ”,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 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 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地近的一方为主,地 远的一方为宾,双方由主宾之
礼接待。
21
21.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 A.六亲泛指亲属。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 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 ,二世、四世、六世居右,为昭。 B.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 ”。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C.《陈情表》里“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是古 代的一种丧服,即“期服”的简称。 D.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 祖庙居中。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8. 答案:D。 进士及第一二三名称为状元、榜眼、 探花。解元、会元、状元是指在乡试、会试、殿 试中接连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9
9. 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 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和“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都是指幼年儿童。 B “束发”、“及笄”分别表示男女15岁,而“结发加 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岁了。 C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七十岁为“古稀” ,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 D古代作品可以地名、书斋名、谥号、名号、字号、官职 年号来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 杜工部集》就是分别以地名、谥号、官职来命名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检测题
文言文专项巩固训练
1
1.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 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 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 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式为:
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答案】A 。解析:“黄发”指老人。
10
10. 下对列表示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一 项是
A“辟”“拜”“除”“起”“夺”都是表示 “授予官职 ”。
B“迁”有三种情况:一般情况下, “右迁”、“迁除” 表示升职;“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迁”、“ 迁谪”表示削职。涉及“左”字的如“左除”“左转”“ 左授”“左宦”“左迁”均表示降职。
15. 答案:C。入国子监读书的人称为“监 生”。如同今天入学校读书的人称为“学 生”。博士则属于D项中教学人员一列。
16
16.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 相邻山、水的关系。如:《游褒禅山记》:“所谓华 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下对“阳”的 方位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之南、水之北 B 山之南、水之南 C 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C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明清改 州为府。
D“道”“路”也分别是隋唐和明清的行政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