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专题复习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专题三:祖国的统一专题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专题五:大国崛起的历程专题六:三次科技革命专题七: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所谓的近代化:1、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2、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3、思想:科学化——新文化运动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器物(科学技术):洋务运动第二阶段: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清朝内外交困(内;太平天国运动,外:第二次鸦片战争)2、目的:为了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4、口号:“自强”、“求富”。

5、形式: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师夷长技)6、措施:(1)前期:——“自强”A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B组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C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2)后期——“求富”D开办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结果:没有实现强兵富国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8、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9、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经济的工业化)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因此,注定失败。

考点6: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1898年)一、维新派的形成(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2、“公车上书”:1895年春——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4、报刊:《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政治团体:强学会二、戊戌变法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变法共持续103天,因此称为“百日维新”2、开始的标志:光绪皇帝颁布一系列变法令3、内容:A、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B、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C、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D、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4、意义: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5、结果:失败。

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

6、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7、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考点7 辛亥革命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兴中会和同盟会1、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同盟会: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创立民国(民权)、平均地权(民生)。

孙中山将其概括为“民族”、“民权”(核心)、“民生”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刊物:《民报》二、辛亥革命1、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武昌起义,因这一年是辛亥年,所以称为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3、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4、辛亥革命意义: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注意: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性质: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是没有完成发帝反封建的目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考点8 新文化运动1、背景:中华民国建立后,新旧思潮冲突激烈——西方思想观念与尊孔复古思想2、目的:在社会上掀起思想解放潮流,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3、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5、旗帜:“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

6、内容:(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

A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俄国十月革命。

创办了《每周评论》,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武器。

7、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8、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一、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汉朝:西汉: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汉朝同西域各国的联系;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为恢复和促进汉朝同西域之间的联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2唐朝:(1)玄奘西行:到天竺(古印度)求取佛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唐西域记》(2)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1、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时期马可波罗来华。

《马可波罗行纪》2、明朝: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3、清朝:(1)郑成功收复台湾。

(2)康熙帝两次派兵在雅克萨打败沙俄侵略军,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3)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留广州一处,中国落后于世界。

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清政府:先后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华盛顿会议上《九国公约》的签订,再次损害中国主权;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3、南京国民政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在二战中的雅尔塔会议上,中国被美、苏等国出卖,主权遭到严重侵害。

三、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建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

(1)建国一周年,中国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2)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同两国总理分别发表了联合声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第一次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4、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9年1月中美建交)(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5、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1)1991年,我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2)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3)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4)2001年7月,北京获得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权;(5)2001年10月,我国在上海举办 APEC会议。

(6)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7)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

四、中美关系(一)近代美国侵略中国1、史实:(1)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美国人华尔统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和俄国追随英国,侵略中国;(3)1900年,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4)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九国公约》,美国重申“门户开放”政策,为美国进一步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2、原因(1)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腐朽落后;(2)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二战期间中美的合作1、实史:1942年1月1日,苏、中、美、英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上的抗战有力的配合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2、原因:中美面临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三)二战后中美从敌对到建交1、史实:(1)抗战胜利后,美国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2)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例如:A、1950年,美国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B、1950年10月,美国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彭德怀);C、长期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建交:A、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会谈。

B、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正常化。

C、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

(四)中美建交后关系的曲折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美双方存在共同利益,双方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友好发展是主流,但双方不可避免存在摩擦和矛盾。

1、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能源和气候问题成为中美共同关注的重要内容。

2、矛盾:中美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未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1999年2—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首次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发动科索沃战争,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

四、中日关系(一)古代中日关系——友好往来是主流1、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

2、唐朝僧人鉴真东渡日本。

(二)代近中日关系——日本多次侵犯中国,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1、1894—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战败,被迫签署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毁灭中国的“二十一条”4、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山东。

5、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局部侵华战争。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8、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