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资料资料讲解
3.理性反思。站在历史的高度,表达自己对历 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创作背景 唐长庆元年,刘禹锡调任夔州刺史。 三年后再调和州(安徽和县一带)刺史, 途中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 途经金陵时, 漫游了这座六朝古都。诗人登临时,只见 空城犹在、物是人非,六朝豪奢繁荣荡然 无存。时值李唐国运衰微,力图中兴,目 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联想到唐敬宗沉 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 感慨万千, 于是吊古伤今,写下了《金陵五题》, 《石头城》是其中的一首。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咏史诗常见意象 1.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 洛阳、汴京 2.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 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3.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 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 坟 4.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 南唐后蜀等。 5.其他:《后庭花》《黍离》
初读诗歌,懂诗意
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现在在诗人眼里又 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描述。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再读诗歌,品意境
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氛围)?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三读诗歌,悟诗情
唐高祖定都长安,石头城废弃。
中唐诗人,字梦得。参加王叔
作者简介 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
失败后多次被贬。 晚年,因足疾回洛阳,任太子 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郎等职, 世称“刘宾客”。有“诗豪” 之称。其与柳宗元、白居易二 人交往甚密,时有唱和,时称 “刘柳”、“刘白”。 诗歌创作主要成就: 刘禹锡 乐府诗(《竹枝词》) (772—842) 怀古诗(《金陵五题》
面对荒凉、萧条的衰景,诗人为什么不接 着说原因,反而去写升起的月亮?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石头城》资料
什么是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 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 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 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 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 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 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 等目的。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藩镇割据、宦官专 权,走向衰微
感 山月依照,潮水依照,见证六代繁华已逝 情 的历史沧桑,寄予作者物是人非、国运衰
微的感慨。同时也讽谏当政者吸取六朝兴 亡更替的教训。_______________, 描绘了石头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景象,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读懂一首怀古咏史诗?
“金陵”的别称,即现在的南京城, 它前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险峻, 位置重要。
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 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三国时, 东吴孙权定都南京,更名为“石头 城”;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南 北朝时,宋、齐、梁、陈亦相继在此 定都,金陵故有“六朝古都”之称;
——李白《把酒问月》
苏台览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
连
接 讨论?
点
唐朝(中唐)
对象 角度
石头城
唐朝
昔
六朝古都,繁华热
闹,盛极一时
贞观开元 繁盛兴旺
今 唐初废弃 冷落荒凉
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 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 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 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 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 托古讽今等目的。
主题:
1.怀人伤己。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2.怀古伤今。触发点在古事、古迹,实际上表 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二、艺术特点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句句写景,句句生情,景中融合着诗人故 国萧条、朝代兴亡变化、人事盛衰无常的 喟叹和感伤。
一、主题
小结
诗人选取了不变的群山、淮水、明月 和变成空城的国都,描绘了石头城繁华逝 去的荒凉萧条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物是 人非、朝代兴亡的喟叹和国运衰微的感伤。
二、艺术特点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句句写景,句句生情,景中融合着诗人故 国萧条、朝代兴亡变化、人事盛衰无常的 喟叹和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