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类细胞化学(苏丹Ⅲ染色法)
1.实验目的:用苏丹Ⅲ染液对小鼠的肠系膜细胞染色,观察细胞颜色,掌握苏丹Ⅲ染液的
染色方法。
2.实验用品:
(1)仪器及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手术剪、解剖盘、胶头滴管
(2)实验药品:蒸馏水、甲醛钙溶液、70%乙醇水溶液、苏丹Ⅲ染液
(3)实验材料:小鼠
3.实验原理:
(1)由脂肪酸和醇作用生成的酯及其衍生物统称为脂类,这是一类一般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性溶剂的化合物。
脂类是机体内的一类有机大分子物质,它包括范围
很广,大体上可以分为类脂和油脂两大类。
类脂包括磷脂(phospholipids),
糖脂(glycolipid)和胆固醇及其酯(cholesterol and cholesterol ester)三
类。
而油脂可以分为常温下常温液态的油和常温下固态的脂肪两类。
这几种
脂类化学结构有很大差异,生理功能各不相同。
其共同物理性质是不溶于水
而溶于有机溶剂,在水中可相互聚集形成内部疏水的聚集体。
(2)在固定细胞时,通常使用脂溶性固定液。
然而,鉴定的材料是脂肪时,脂溶性的固定液会溶解脂肪,致使把切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时,观察不到被
染色的脂肪,只能看到脂肪细胞中有很大的空洞。
最好的固定材料是甲醛类
的固定液。
如医学上保存尸体采用的是福尔马林,即40%的甲醛水溶液,本次
实验采用的则是甲醛钙溶液。
(3)光学显微镜的切片多是石蜡切片。
在熔接石蜡时,需要用到脂溶性溶剂,而脂溶性溶剂会溶解细胞中的脂肪,因此本次实验不可采用石蜡切片。
但是
锇酸固定的脂肪不溶于无水乙醇、二甲苯等有机溶剂,可以采用石蜡切片。
(4)制作切片有多种方法,如冰冻切片、明胶包埋冰冻切片、本次实验采用的是操作简单的铺片法。
(5)脂类染色的原理是,染料溶于脂类显色。
选择溶剂时应注意,溶剂必须既溶解的染料,又不溶解掉脂类。
4.实验步骤:
(1)用断头法处死小鼠,置于解剖盘中。
剪开腹腔,用镊子提起小肠,使盖玻片紧贴于肠系膜。
用剪子将连同盖玻片和其上粘的肠系膜剪下,反扣于已
滴加甲醛钙的载玻片上,固定15分钟,
(2)吸蒸馏水滴于载玻片、载玻片之间冲洗,用滴管不断吸取液体以去除固定液。
(3)用70%的乙醇水溶液代替蒸馏水重复上一步骤,进行冲洗。
(4)用苏丹Ⅲ染液染色30mins。
(5)染色结束时,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
擦净盖玻片周边及表面,用显微镜观察。
5.实验结果:脂肪细胞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红色。
细胞周围有溢出的脂肪粒,呈圆形,橘
红色。
10*4显微镜下观察:
10*10显微镜下观察:
10*40显微镜下观察:
6.分析与讨论
(1)结果分析:脂肪细胞中含有大量脂肪,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红色,因而使整个细胞呈现橘红色。
某些脂肪细胞破裂,而使脂肪溢出,呈橘红色
的圆球状。
(2)注意事项
①在用盖玻片贴肠系膜:由于小鼠的肠系膜很小,因而应该提前缩小盖玻片的尺
寸。
可以用剪刀剪或用手掰小,并尽量使最后的盖玻片呈正方形。
②肠系膜的选择:肠系膜是一层包裹在小肠外的很细的薄膜,这层膜的大部分地
方是没有脂肪细胞的。
但是,肠系膜血管的周围有一些起保护作用的脂肪细胞。
因此,选材时应注意选择含有血管的肠系膜。
但是有一些血管周围的脂肪细胞
非常厚,肉眼可见呈白色。
这样的地方是无法观察的,所以选材时还要注意材
料的透明度。
③染色:染色过程为30mins,在这一过程中,染料中的水分很有可能蒸发,因此
在染色过程中应不时向载玻片中滴加染料。
④观察:在把物镜由10倍转为40倍时,应考虑到物镜变长,可能会使镜面蹭到
小鼠的小肠。
在观察时可先将小肠切除,只观察肠系膜。
⑤观察:观察时如果血管呈红色,是由于放血时没有放干净,下次实验应该注意
(3)作业:糖类的鉴定
Molisch反应(α- 萘酚反应):此方法是鉴定糖类最常用的颜色反应。
它的原理是:糖类在浓酸作用下所形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可以与α- 萘酚作用,形成红紫色复合物。
由于在糖溶液与浓硫酸两液面间出现红紫色的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
α- 萘酚也可用麝香草酚或其他的苯酚化合物代替,麝香草酚溶液比较稳定,其灵敏度与α- 萘酚一样。
除了糖类之外,各种糠醛衍生物、葡萄糖醛酸、丙酮、甲酸、乳酸等都可以呈现近似的阳性反应。
因此,阴性反应证明没有糖类物质的存在;而阳性反应只能说明有糖类存在的可能。
此反应不能鉴别多聚糖如淀粉,纤维素等。
Benedict反应:班氏试剂是斐林试剂的改良(也是含有Cu2+的碱性溶液),能使具有自由醛基或酮基的糖类氧化,其本身则变成砖红色或黄色的Cu2O,可用来测定还原糖的存在。
它利用柠檬酸作为Cu2+的络合剂,其碱性比斐林试剂弱,灵敏度高,干扰因素少,因而在实际应用中有更多的优点。
Bial反应(甲基间苯二酚反应):戊糖与浓盐酸加热形成糠醛,在有Fe3+存在的条件下,它与甲基间苯二酚(地衣酚)缩合,形成深蓝色的沉淀物(此沉淀物溶于正丁醇)。
己糖也能发生反应,产生灰绿色甚至棕色的沉淀物。
Molisch反应(α- 萘酚反应):此方法是鉴定糖类最常用的颜色反应。
它的原理是:糖类在浓酸作用下所形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可以与α- 萘酚作用,形成红紫色复合物。
由于在糖溶液与浓硫酸两液面间出现红紫色的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
α- 萘酚也可用麝香草酚或其他的苯酚化合物代替,麝香草酚溶液比较稳定,其灵敏度与α- 萘酚一样。
除了糖类之外,各种糠醛衍生物、葡萄糖醛酸、丙酮、甲酸、乳酸等都可以呈现近似的阳性反应。
因此,阴性反应证明没有糖类物质的存在;而阳性反应只能说明有糖类存在的可能。
Seliwanoff反应:同样的原理,将糖与浓酸作用后再与间苯二酚反应,若是酮糖就显鲜红色,若是醛糖就显淡红色,由此可鉴别酮糖和醛糖。
蒽酮反应:糖类经浓酸水解,脱水生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蒽酮(10-酮-9,10-二氢蒽)反应生成蓝绿色复合物。
Barfoed test :检验单糖的一种试验。
将5ml的Barfoed试剂煮沸,在保持其沸腾情况下缓慢地加入待检物。
单糖还原比混合物,形成红色沉淀物;而双糖虽亦能还原,但反应甚慢,可与前者区别。
脂肪的鉴定: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苏丹Ⅳ染液、油红染色进行鉴定
蛋白质的鉴定:常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
其原理是:碱性条件下,双缩脲H2N-CO-NH-CO-NH2可以和Cu离子作用生成紫色沉淀。
蛋白质中有很多和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所以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来鉴定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