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勘察报告模板

道路勘察报告模板

常熟市沿江开发区万和路道路、挡墙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目 第一部分 工程勘察文字报告 录1 前言 .................................................... 2 1.1 工程概况 .............................................. 2 1.2 目的与任务 ............................................ 2 1.3 依据技术标准 .......................................... 2 1.4 外业施工概况 .......................................... 2 2 工作内容及方法 .......................................... 3 2.1 地面调绘 .............................................. 3 2.2 测量定位 .............................................. 3第二部分 附图、表 1、勘探孔平面位置图 2、工程地质剖面图 3、钻孔柱状图 4、静力触探单孔曲线图1、土层工程物理力学指标与建议设计参数一览表2.3 钻探 .................................................. 32、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2.4 资料整理 .............................................. 33、土工试验成果总表3 工程地质条件 ............................................ 34、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统计表3.1 自然地理条件 .......................................... 35、分层固结试验曲线成果表3.2 地层岩性 .............................................. 36、水质分析报告表3.3 地震效应 .............................................. 4 3.4 水文地质条件 .......................................... 4 3.5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 4 4、路基与挡墙基础方案评价 ................................. 5 5、结论与建议 ............................................. 611 前言 1.1 工程概况 拟建的常熟市沿江开发区万和路道路、挡墙工程位于常熟市沿江开发区出口加工区。

本次勘察万和路段,自长春路至长青路,总长约 620m,属次干道。

原砼路面机动车道宽 度约 15m。

路基宽度约 27m。

砼路面黄海标高为 2.90m 左右,经现场调查,路面未见明显破 损及翻浆现象。

本次拟对道路改建为沥青路面,路基宽度为 30m,其中机动车道沥青路面宽度为 15m,慢车 道宽度 4.0m,快车道与慢车道间绿化带宽度 2.0m,北侧人行道 3.0m。

路面标高基本不变,黄 海标高 2.80-3.00m。

南侧路基外 5.0m,为宽度约 10.0m 河道,河底黄海标高为-1.00m 左右。

拟建河岸挡墙, 拟采用轻型钢筋砼挡墙型式。

挡土墙高约 3.00m 左右。

本区为沿江软土地基区,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05g,属 设计抗震分组第一组。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划分为抗震不利地段,无不良地质现象。

地 形地貌较简单,岩土种类较多。

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场地分类应划分为Ⅱ类。

本工程道路为次干道,河道边挡墙为Ⅱ类堤岸。

路基与堤岸间距较近,钻孔沿设计道路边(河道一侧)布置,勘探孔主要为取土钻孔 与静力触探孔,间距约 50 米左右。

孔深 8.0-10.0 米。

为划分路基土类别和土基干湿类型在钻孔内取原状土样,做天然含水量、液、塑限试 验及常规力学试验。

1.2 目的与任务 本次勘察为定测阶段,目的是通过工程地质调查与勘察施工,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工程 地质与基础设计资料。

主要任务是: 1)了解沿线道路区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不良地质现象等; 2)查明路基区岩土层的分布埋藏特征; 3)查明不良地质及特殊土的分布范围及工程地质特性;4)测试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提供地基土承载力及摩阻力; 5)对不良地质的危害程度作出分析与评价。

6)对场地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腐蚀性作出分析与评价。

7)评价场地地震效应,划分场地类别。

8)提供道路土基的物理性指标及挡墙基础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及桩基的设计参数,并提 出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及施工措施建议。

1.3 依据技术标准 本次勘察工作依据:设计方提供的测量及道路、河道平面总图。

勘察过程中执行以下标准: 1. 《市政工程勘察规范》 (CJJ56-94)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J D63—2007) 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89) 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JTG/T B02-01-2008)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 6.《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J064—98) ; 7.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1990) 1.4 外业施工概况 本次勘察工作量按设计及规范要求的方案布设,包括地面调绘的范围、钻探的位置、 间距及深度等。

本次勘察共完成勘探点 13 个其中静力触探孔 8 个,取土孔 5 个,完成工作量如下:总进 115.50m 其中静力触探孔进尺 64.00m,取土孔进尺 51.50m,取原状样 37 件。

22 工作内容及方法 2.1 地面调绘 工作内容是调查线路及部分工点地质条件、微地貌,了解地表浅部岩性及不良地质现 象、特殊土等,为勘探孔布置提供依据。

2.2 测量定位 本次勘探线布设,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总平面图施放。

施工后钻孔进行了实测高程。

本次勘察测量高程系统:高程系统以 1985 年黄海高程基准。

2.3 钻探 本次勘探采用的钻探方法为取土钻孔及静力触探孔, 主要用来查明浅层地基土层特征, 机钻孔孔径为 110mm。

野外施工结束后,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要求用原土对 机钻孔进行了击实回填。

2.4 2.4 资料整理 土层定名 地基土层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J D63—2007)定名。

路基土干湿分类按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1990) 8.5.1 条: ( 第 Bm=(Wl-W)/(Wl-Wp) 确定。

地基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fa0 与桩基参数的提供: 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fa0 按桥规(JTJ D63—2007)3.3.3 条相应表格确定,桩基参 数按按桥规(JTJ D63—2007)5.3.3 条相应表格确定取值。

3 工程地质条件 3.1 自然地理条件 本区地貌类型属于长江冲积平原区,场地位于常熟市万和工业坊南侧,本工程现为道 路,地形较平坦,地面黄海标高一般在 2.80m 左右。

本区气候属于北亚热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但冬夏两季时间长,春秋两季 时间短。

气候变化显著,初夏多梅雨,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 15.5℃;雨量充沛,年平 均降水量约为 850mm 左右。

本区历史最高洪水位标高为黄海 2.36m。

3.2 地层岩性 本区地层为长江冲积平原区,沉积土层第四系黏砂性土,地表浅部厚约 0.70m 左右为 素填土, 以下一般为厚约 2.50m 次生沉积的黄褐色软可塑状粉质黏土夹粉土层, 局部原有暗 河处分布有淤泥质填土,其下约为厚约 3.0-4.0m 稍密粉土层,7.0m 以下为压缩性较高的软 土层。

根据钻孔揭露土层的时代、成因及土层的岩性、物理力学特征划分工程地质层,本次 勘察深度 10.3m 以内土层分为 4 个工程地质层。

1 层素填土: 灰黄褐色,成分为粉质粘土为主,上部夹较多植物根茎,表层较松散,下部 稍密,稍湿-湿。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50~1.70m,平均 0.71m;层底标高:0.89~2.31m, 平均 2.00m;层底埋深:0.50~1.70m,平均 0.71m。

1-1 层淤泥质素填土: 灰色,含有机质,软塑-流塑,饱和。

仅在场地 9、11 号钻孔处 有分布,厚度:2.00~2.00m,平均 2.00m;层底标高:-1.11~-0.79m,平均-0.95m;层底埋 深:3.40~3.70m,平均 3.55m。

2 层粉质黏土夹粉土:灰黄色-灰黄褐色,含少量黑色氧化物,可塑-软塑,稍有光滑, 中等韧 性、 中等干强度 。

场区普遍分布, 厚度:2.60~3.20m,平均 2.95m;层底标高:-1.02~-0.50m, 平均-0.78m;层底埋深:3.20~3.80m,平均 3.50m。

3 层粉土: 灰色-青灰色,含有机质 ,夹簿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具水平层理。

稍密或 软塑,湿-很湿,摇震反应中等,低干强度、低韧性。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3.20~4.00m,3平均 3.72m;层底标高:-4.91~-4.16m,平均-4.53m;层底埋深:7.00~7.50m,平均 7.23m。

饱和,高压缩性,中部夹有较多云 4 层淤泥质粉质黏土:灰黄色-灰色,含有机质,软塑状态, 母碎片,含少量粉土、粉砂簿层。

该层未穿透。

上述各土层分布可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3.3 地震效应 1,区域构造及地震 , 苏州地区新生代以来新构造活动反映不强烈, 主要表现为垂直升降运动。

西部丘陵山区 1956~1977 年地形形变 缓慢抬升, 东部平原区轻微下降, 据中国岩石圈新构造时期升降幅度图, 测量结果,平原区20年间垂直形变速率不到-0.1mm/a,属地壳活动稳定区。

苏州及邻近地区地震不强烈,据近二千多年的历史记载共发生大于 4 级的地震 49 次, 其中较大的地震有 1974 年 4 月 22 日溧阳市上沛 5.5 级地震, 大于 5 级的地震 9 次, 和 1990 年 2 月 10 日常熟~太仓沙溪 5.1 级地震。

综上所述, 苏州地区地震水平,无论 强度和频度上来看,地震活动水平属中等偏下,属基本稳定地区。

2,场地类别 , 《市政工程勘察规范》 (CJJ56-94)仅要求对抗震设防烈度 7 度及 7 度以上的场地,判定 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