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生生物学重点(版本1.0)

水生生物学重点(版本1.0)

绪论浮游生物:是不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型微小,通常肉体看不见。

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动能力很强、能主动的做远距离运动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运动。

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

底栖生物:在水底区生活的生物类群。

浮游植物1.真核生物除蓝藻细胞无典型的细胞核以外,其余各门藻类的细胞大多具有一个细胞核,少数种类具有多个细胞核。

细胞核具有核膜,内含核仁和染色质,这种细胞核叫做真核。

这类生物因而被称为真核生物。

2.色素和色素体色素成分的组成: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藻胆素。

藻类共有的色素为叶绿素a和β-胡萝卜素色素体:是藻类光合作用的场所,形态多样,有杯状、盘状、星状、片状、板状和螺旋带状等。

色素体位于细胞中央,或位于周边靠近周质或细胞壁。

3.藻类的生殖方式动孢子:又称游泳孢子。

动孢子细胞裸露,有鞭毛,能运动。

不动孢子:又称静孢子。

孢子有细胞壁,无鞭毛,不能运动。

在形态构造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称为似亲孢子。

厚壁孢子:又称厚膜孢子或后垣孢子。

有些藻类在生活环境不良时,营养细胞的细胞壁直接增厚,成为厚壁孢子;有些种类则在细胞内另生被膜,形成休眠孢子。

他们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到了生活条件适宜时,再行繁殖。

同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与大小都相同即同形的动配子相接合。

异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相似而大小不同。

即大小不同的动配子相接合。

卵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卵(雌配子)较大,不能运动,精子(雄配子)小,有鞭毛,能运动。

接合生殖:是静配子接合,即静配同配生殖。

它由两个成熟的细胞发生接合管相接合或由原来的部分细胞壁相结合,在接合处的细胞壁溶化,两个细胞或一个细胞的内含物,通过此溶化处在接合管中或进入一个细胞中相接合而成合子。

这种接合生殖是绿藻门接合藻纲所特有的有性生殖方法。

4.藻类的生活史世代交替:生活史中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叫做世代交替。

浮游动物1.轮虫轮虫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头冠、咀嚼囊和原肾管。

(1)具有纤毛环的头冠。

轮虫的头部前端扩大成盘状,其上方有一由纤毛组成的轮盘,称头冠,是运动和摄食的器官。

身体其他部分没有纤毛。

(2)有内含咀嚼器的咀嚼囊。

轮虫消化道的咽部特别膨大,形成肌肉很发达的咀嚼囊,内含咀嚼器。

(3)有附有焰茎球的原肾管。

体腔两旁有一对原肾管,其末端有焰茎球。

咀嚼器的构造:咀嚼囊是轮虫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咀嚼器位于其中,用于磨碎食物。

咀嚼器构造复杂,其基本构造是由7块非常坚硬的咀嚼板组合而成,这些板都系皮层高度硬化而来。

通常咀嚼板分砧板和槌板两部分,即由一块单独的砧基与两片砧枝连接一起而成砧板,和左右各一的槌板,每一槌板系由一片槌钩和一片槌柄组成。

食物经过槌钩和砧枝之间被切断或磨碎,槌柄往往纵长略弯,其前端总是与槌钩的后端相连接。

咀嚼器上连接肌肉,运动灵活。

2.枝角类:刚毛式:刚毛式分类的重要依据,是指表示枝角类第二触角内外枝的节数和刚毛数的式子。

例:溞属的刚毛式为0-0-1-3/1-1-3 表示外肢4节,第一、二节上无刚毛,第三、四节上分别有1根和3根刚毛;内肢3节,分别具1、1、3根刚毛。

孤雌生殖:枝角类常为孤雌生殖,它所产生的卵为孤雌生殖卵,也称夏卵,卵膜薄而柔软,卵黄小,较透明,卵形较小,数量较多,这种卵不需受精就能发育,故又名非需精卵。

季节变异:同一种枝角类的成长个体在一年中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的外形,这种现象称季节变异。

例:象鼻溞冬季的壳瓣低,第一触角短,夏季则壳瓣高,第一触角长;僧帽溞的头部在晚秋到早春呈圆形,当水温逐步升高到15~16℃,头即开始变尖,7~9月变得长而尖。

3.桡足类桡足类身体构造:体分前体部和后体部,在两者之间具一活动关节。

桡足类的两个幼体期:无节幼体桡足幼体4.毛颚动物:纤毛环:在头部背面脑的后方或向后延伸至躯干部的前端,有一圈由纤毛细胞形成的环状构造,称纤毛环。

其位置和形状因种而异,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可分为3种类型:甲型(仅位于头部背面,不向躯干部延伸,一般呈卵圆形。

肥胖箭虫)乙型(自脑后开始,向躯干部延伸。

一般狭长,两侧呈波浪状。

百陶箭虫)丙型(自眼后开始,向躯干部延伸,两侧成波浪状。

强壮箭虫)贮精囊:一般性成熟的个体,在尾部两侧有不同形状的突起,称为贮精囊。

这也是鉴别种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它的形态可以分成4种类型:甲型:贮精囊呈球形或椭圆形。

充满精子时,侧面破裂。

乙型:贮精囊前半部膨大(由腺细胞组成),后半部狭长。

充满精子时,前半部侧面破裂。

丙型:贮精囊呈长椭圆形。

充满精子时,全部或前半部侧面破裂。

丁型:贮精囊前部有厚的泡状组织,有些在前侧面有齿状突起。

5.腔肠动物:腔肠动物常有世代交替现象,即在同一种的生活史中,有水螅型世代(无性世代)和水母型世代(有性世代)。

比较水螅型和水母型的异同之处:关。

底栖动物1.概述:底栖动物分类:按体型①大型底栖动物:不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的动物②小型底栖动物: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的动物③微型底栖动物: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按底栖动物与底质的关系①底上生活型②底内生活型③底游生活型2.环节动物门——多毛纲:身体可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口前叶:是口前的一个体节,是由担轮幼虫的前半球发育而成。

围口节:位于口前叶后面的一个环节,是由担轮幼虫的前纤毛轮演化而来。

围口节腹两侧多具围口节触须,也称围口触手。

疣足:位于多毛类的体节上,由体壁向体侧伸出的肉质扁平状提起物,具有运动、呼吸、排泄、生殖和保护等功能,但主要是运动功能。

刚毛:是位于疣足内部和外部的几丁质刺毛,是由刚毛囊分泌的,具辅助运动、捕食、生殖甚至建管的功能。

生殖态:多数典型的海洋多毛类中,于生殖前发生形态上的变化的一种特有的生殖现象,是由无性或非生殖个体向浮游的有性或生殖个体转变的过程。

生态分布和意义:(1)生态分布:①多毛类动物可以分布于所有的海洋环境中,对纬度、深度和低质都表现出特异性,生活方式分为底栖生活和浮游生活两个类型。

②有些多毛类生活在河口咸淡水区,以及淡水水域中。

③多毛类从潮间带上部至深海7000m以下都有分布,而且在不同深度都是整个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温度对分布有重要影响,通常把多毛类分广温性和狭温性两大类。

(2)经济意义:●有益方面:①成虫和幼虫均是经济鱼类和经济甲壳类的天然饵料。

②多毛类是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

③多毛类可作为环境冷暖程度的指标。

●有害方面①贝类藻类养殖敌害②在沿海工厂中,各种冷却管道内部或外部有大量管栖多毛类附着,堵塞冷却系统。

③有些种类可以在低盐、淡水中生活,会啃食稻根,危害农作物。

厣:腹足类足的后端常能分泌出一个角质的或石灰质的保护物,称为厣。

齿式:用来表示侧齿和缘齿的排列情况的式子。

腹足纲的分类: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中腹足目狭舌目后鳃亚纲:头楯目无楯目被壳翼足目裸体翼足目肺腮亚纲:基眼目柄眼目生态分布和意义:(1)生态分布:①潮湿地区,即沟边、河岸、池塘岸边、通海的河口地区及湖泊周围的滩地。

(钉螺,拟沼螺)②沟渠、池塘、水稻田此类环境底质肥沃地区(田螺科、螺科)③湖泊水面宽广,水生植物繁茂地区。

(田螺科、黑螺科)④江、河等流水区域(田螺科、黑螺科)⑤山区的溪流小河一般水流较急,底质多为沙、石底,水质清晰。

(黑螺科)(2)经济意义:●有益方面:①食用、饵料②饰品③药用●有害方面:①贝类藻类养殖敌害②淡水螺是寄生虫中间宿主③少数藻类有毒贝壳铰合部:贝壳边缘常较厚,其内部常有齿和齿槽,当贝壳闭合时齿和齿槽在一定的位置上组合到一起,构成铰合部。

铰合齿:分为主齿、侧齿或拟主齿。

主齿常强壮呈臼状,位于壳顶下方。

侧齿呈狭长型,以壳顶为界分前侧齿和后侧齿。

贝壳的方位:先确定前后:(1)壳顶尖端所向的一面通常为前面(2)由壳顶向前端的距离,常比向后端的为短(个别除外)(3)只有一个闭壳肌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侧为后侧。

有两个闭壳肌的,则较大的一个肌痕所在处为后侧(4)有水管肌痕的一端为后端再确定左右:区分时将壳顶向上,壳前端向前,后端向观察者,左端者即左壳,右侧者为右壳外套肌痕:环走肌在贝壳内面的痕迹。

外套窦:水管肌附在壳内面的肌痕。

生态分布和意义:(1)生态分布①埋栖泥沙②用贝壳或足丝营固着生活③凿居生活④寄生、共生与群聚生活(2)经济意义:有益方面①食用②可以出口,赚取外汇③制成中药④装饰品⑤有些生物的天然饵料,也是农田的肥料有害方面①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②淡水螺堵塞管道,影响船只航行③啃食稻根,危害农作物5.软体动物门——头足纲攫腕:专门用来捕食食物的触腕。

腕式:二鳃亚目的腕都是左右对称的,除两个触腕之外,8只腕自背向腹面对称排列,为4对,背面正中的两只为第一对(背腕),依次为第二、第三对(侧腕),腹面2只为第四对(腹腕)。

腕的长短随种类的不同而各不一样,如短蛸四对腕的长短基本相等,然而长蛸四对腕的长度却完全不同。

用1、2、3、4四个数字代表四对腕。

例:长蛸1>2>3>4代表第一对腕最长,二三四对依次而推。

双喙耳乌贼2=3>1=4代表第2.3对腕,1,4对腕长度相等,但是2.3对腕长度大于1,4对腕。

生殖腕:二鳃亚纲雄性个体中的8或10只腕中,有1只或1对腕茎化为生殖腕,是用来输送精子的。

触腕:在二鳃亚目枪形目和乌贼目中,除了8只腕外,还有两只碗专门用来捕捉食物。

位于第三、四对腕间,通常比较狭长,可以完全缩入基部的触腕囊中。

分类(填空题):四鳃亚目、二鳃亚目(枪形目、乌贼目和八腕目)、生态分布和经济意义:(1)生态分布①生活习性:游泳、底栖、浮游②运动:主要通过漏斗喷射水流,形成反作用力,推动身体前进。

当漏斗弯向后方时,射流推动乌贼前进。

相反,海水向前喷出,则身体后退。

平时,漏斗管多向后弯,或用肉鳍在水中划动,使身体缓慢前进。

当遇到敌害或受到强烈的刺激后,漏斗管挺直,急速射流而迅速后退。

③食性:掠食性动物。

凡海洋中浮游、底栖和游泳动物无一不是它的捕食对象,然而他们也是天然饵料④喷墨:遮蔽作用,有毒,麻醉敌人⑤分布:近海、远洋海底(2)经济意义①食用②药用③饵料6其他甲壳动物:概述:甲壳动物的胸肢在高等的种类,通常8对,前3对分化为颚足,用作辅助的捕食器官,后5对步足,用作行走。

端足类——细长脚銊结构图:磷虾类——磷虾的生态分布和意义:①磷虾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区,其种类由热带向寒带递减。

然而,其数量则愈近寒带愈大②有些种类可以作海流、水团的指示生物。

③有些种类出现明显的昼夜和季节垂直移动现象。

④磷虾的食性可以分为滤食性和捕食性,其食性常随着年龄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⑤食用价值高⑥饵料十足类——对虾外部结构图:对虾的头胸甲的分区:对虾的附肢:对虾的交接器的位置:雌性第4、5步足间的腹甲上具交接器;雄性第一腹肢内肢变形,称为交接器对虾的生态分布和经济意义:(1)生态分布①游泳器官发达,营游泳生活或完全过浮游生活②全部生活在海水中,个别种类可以在低盐度水域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