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_孔雪松
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_孔雪松
第 28 卷 2012 年
第 18 期 9月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Vol.28 No.18 Sep. 2012 215
・土地整理工程・
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
以各单项因子的分析为基础,结合权重值,计 算各单项因子的适宜性得分,多因子加权叠加汇总 确定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级别,综合的适宜性评 价公式为
指标层/权重 准则层 目标层 一级指标层 二级指标 (权重) (权重) 层(权重) S11 地形 (0.30) S111 坡度/(°) (1.00) 分类标准 <6 >6~15 >15~25 >25 S121 河流缓冲 距离/m (0.33) >100 ≤100~70 ≤70~50 ≤50~30 ≤30 S122 湖泊、 水库 ≤2 000~1 500 缓冲距离 ≤1 500~1 000 /m ≤1 000~500 (0.67) ≤500 农村居民点 S13 土地利用 类型 (0.50) 耕地 >2 000 评价 分值 5 4 3 2 5 4 3 2 1 5 4 3 2 1 5 4
第 18 期
孔雪松等: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
217
分适宜的现象,保证其评价客观现实性。 在此基础上,根据嘉鱼县乡镇规划编制过程中 的多轮调查与问询,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不同层次 指标权重与量化标准(表 1)。
表 1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与分类标准 Table 1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dex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0
引
言
农村居民点是中国城乡建设用地的主要组成 部分,是农户的重要生活空间与居住场所,是农村 人地关系互动的核心和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随着 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点 已成为农村城镇化和集约化的重要载体与转化内 容,其空间布局不仅反映了农村聚落的生产关系与 社会文化,而且决定了农村土地利用系统的功能结 构与综合效益。农村居民点整治是新一轮土地整治 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土地整治的薄弱环 节与实施难点,需要科学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合理 的整治分区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是进 行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的基础,即根据区域农村居 民点用地现状与社会经济条件,按照新农村建设规 划对农村居民点结构和空间的要求,综合评定区域 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特征对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
其布局的一大特点, 接近水源的农村居民点生活 便捷、生产方便;但从水系的生态保护而言,农 村居民点应保持与水系的适当距离。 土地利用类 型则直接影 响着地类转 变为农村居 民点的适宜 性大小与改造成本。 社会经济因子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起到规划引 导、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作用,主要包括交通可 达性与增长极核两个方面。交通可达性的衡量可以 通过在道路周围建立不同半径的缓冲区,以缓冲区 距离划分等级作为交通可达性评价标准,离道路距 离近,交通便捷,适宜程度相对高。增长极核是指 区域的发展往往需要以点带面,不同层次的区域都 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相对的社会经济中心,如村层 次的基层村中心,围绕几个基层村形成的中心村, 以及镇层次的城镇中心。这些不同层次的中心都会 在不同范围和程度影响着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指引 着农村居民点集约化布局的方向。 生态因子对农村居民点整治起到限制性作用, 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布局不能以降低生态效益为代 价。这些生态因子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水体 保护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等。其中,基本农 田保护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特殊区域,区内的耕地 是严格保护的,是农村居民点建设布局的禁地。水 体保护区承载重要的生态功能,在河流、湖泊与水 库等水体保护控制范围内,除可实施与保护需要直 接相关的建设外,严禁从事其它建设。自然与人文 景观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与游憩功能,应根 据自然保护和人文景观保护的需要,结合相应的规 划要求,设定不同半径的缓冲区,以维持区域生态 平衡。 1.3.2 适宜性评价量化方法 根据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要求,将各评 价因子划分为不同的适宜性等级,并分别进行赋 值,评价分值为 1~5,值越高,相应适宜性等级越 高;由此生成各单项因子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 等级分级图,如坡度分级图、中心村缓冲距离分级 图、交通缓冲距离分级图等。其中,适宜性影响因 子中的地面坡度、中心村、公路与河流等缓冲距离 的分类标准参考了《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及相关研 究[18,26],并结合了嘉鱼县实际情况和农村居民点整 治的具体目标。在指标分级量化过程中,考虑到基 本农田保护区严格保护的国家政策要求与重要意 义、水体保护区和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的生态重 要性以及其他建设用地转变为农村居民点的可能 性与成本等,在分级指标量化时将这些区域赋空 值,即作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的禁区而存在, 以避免分析过程中因子叠加后这些区域适宜或部
孔雪松 1,2,刘耀林 1,2 ,邓宣凯 1,2,罗 媞 1,2
※
(1.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学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
摘 要: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的基础,该文以湖北省嘉鱼县鱼岳镇和官桥镇为 例,选取自然因子、社会经济因子与生态因子,构建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村居民点 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量化体系与表征方式; 统筹城乡发展与适宜性评价分级, 实现村镇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 研究结果表明,鱼岳镇与官桥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存在较大差异,以平原为主的鱼岳镇农村居民点用地整体 适宜性明显高于以丘陵为主的官桥镇,鱼岳镇应以城镇化区为重点,官桥镇应以迁村并点为主要方向,通过不同 分区间的空间整合,实现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合理引导与规划布局,为农村居民点整治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土地使用,分级,整治,村镇,农村居民点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2.18.031 中图分类号:F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2)-18-0215-08 孔雪松, 刘耀林, 邓宣凯, 等. 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18): 215-222. Kong Xuesong, Liu Yaolin, Deng Xuankai, et a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and consolidation divis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villages and towns[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2, 28(18): 215-22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
1.1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研究区概况 鱼岳镇地处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N 2948~ 3019,E 11339~11422),为嘉鱼县城区所在
216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年
地,东距武汉 80 km,西临岳阳 90 km,南与京广 线、京珠高速相连,北与荆州隔江相望。鱼岳镇地 形以平原为主,全镇镇域面积 111.53 km2,辖 7 个 行政村,6 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 10.32 万人,是 嘉鱼县乃至咸宁市的财政收入大镇,也是武汉城市 圈内小城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典型代表。官桥 镇,位于嘉鱼县南部,西离鱼岳镇 7 km,南离赤壁 市 26 km,东离咸宁市温泉镇 73 km,北距武汉市 区 108 km。官桥镇地形以丘陵为主,全镇镇域面积 161.72 km2,辖 13 个行政村,2 个社区居委会,总 人口 3.60 万人。2010 年,鱼岳镇和官桥镇农村居 民点面积分别为 308.25 和 578.00 hm2,鱼岳镇农村 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体现出典型的大散居、小聚居 的特征;官桥镇农村居民点则在空间上体现出明显 的“星状”分散分布特征。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嘉鱼县国土资源 局提供 2010 年嘉鱼县土地利用现状图,制图比例 尺为 1:10 000。 对照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过渡期) ” 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调)”的转换关系,将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重新划分为耕地、园地、林 地、其他农用地、城镇、农村居民点、其他建设用 地、水域、未利用地共 9 类;并将矢量数据转换为 50 m×50 m 的栅格数据。其他相关资料主要包括 1997-2010 年嘉鱼县统计年鉴、 嘉鱼县城市总体规 划 (2008-2020) 、 嘉鱼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5 -2020)等,基于 MapGIS 6.7 与 ArcGIS 9.3 工作 平台进行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 1.3 研究方法 1.3.1 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农村居民点整治是建立在现有农村居民点自 然和生态基础上的社会经济行为,是改善农户生 产、生活方式的过程,受多重要素不同程度的制约 和影响。按照新农村居民点建设模式与区位要求 , 遵循因地制宜、效益兼顾和便于生产等原则,结合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限制因子和驱动力因素,分 自然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和生态因子建立农村居民 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自然因子主要包括地形、 水系与土地利用类 型等,是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自然基础。地形因子 决定着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和转化方向, 地形复 杂、 坡度较大区域的农村居民点容易造成各种地 质灾害,是整治搬迁的重要对象,而新建农村居 民点则首选地势平坦区域, 以减少工程建设的难 度与经济投 入,便于农 户生活以及 配套基础设 施。 水系与农村居民点形成空间上的关联性和生 态上的限制性, 农村居民点依水系而建至今仍是
收稿日期:2011-12-27 修订日期:2012-08-15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2BAJ22B02) ;中 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2M511679) ;武汉大学青年教师自主科研项目 (121030) 作者简介:孔雪松(1979-) ,男,江苏扬州人,博士后,主要研究方 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信息系统。 武汉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 院,430079。Email:xuesongk@ ※通信作者:刘耀林(1960-) ,男,湖北黄冈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江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 GIS 理论与土地信息技术。武汉 武汉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