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拉丁美洲军人干政国家的军人与民主
拉丁美洲军人干政国家的军人与民主
1924~ 1932年都相继发生了军人政变。 60年代 至 70年代, 此种现象更加明显 [ 5 ] [ 6 ] 。
二、民主化前威权政体中的军人与国家 民主转型前, 拉丁美洲军人干政的威权国家 中, 军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经济上, 军人政权将投资从民众主义的社 会福利部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以加速工业化, 实现经济的整体增长。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确比 此前的民众主义时期要好。不仅在拉丁美洲, 战 后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也主要是在军 人干政威权主义政治时期获得的 [ 7] 。在文人政府 没有能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条件时, 军 人承担起了发展经济的责任。 在政治上, 军人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 文人势 力受到排挤, 政党和政治家被排除在政治权力核 心之外。军人高度的组织性、有效的管理有助于 维持政体的稳定, 军人在政治中发挥着稳定者的 作用。亨廷顿说, 军队扮演一种 ! 仲裁或 者安定 的角色 ∀, ! 采取保守措施来保护已有的制度, 以 对付较低阶层, 特别是对城市较低阶 层的侵犯。 他们成为现存中产阶级秩序的捍卫者。∀[ 8] 217 ! 随 着社会的变化, 军人的角色也发生变化。在寡头 制世界中, 军人是激进的, 在中产阶级世界中, 军 队是一种参与者和仲裁人; 随着大众社会的隐约 出现, 军队成为现存秩序保守的监护人。因此, 看 上去不可思议而实际上容易理解的是, 一个社会 越是落后, 它的军队的角色就越进步; 一个社会变 得越先进, 其军队的角色就变得越保守和越反 动。∀ [ 8] 216 军人干政与其看做政治发展的中断, 倒不如 视为政治发展的另外一种独特的形式。在不同的 历史阶段, 威权政体中的军人分别扮演了改革者、 建设者、稳定者、保护者、仲裁人的角色。从此意 义上讲, 军人为促进最终恢复民主制发挥了一定 的积极作用。 当然根本而言, 军人 干政缺乏 终极合法 性。 ! 军人政权是一 种政治不发达的产物, 一 种阶段 性的政治现象。以军事管制方式管理国家, 以军 队的结构性特征规范社会, 这或早或迟总会与经 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形成尖锐冲突。从根本上 说, 军人政权合法性资源的不足使其无力解决这 些矛盾。∀[ 3] 8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 诸多拉丁美洲
立又互相作用的过程, 即使在拉丁美洲国家, 军人 也仅仅是影响民主与民主化的因素之一。在民主 转型前、民主转型和民主巩固等不同的阶段, 军人 的角色往往也在发生着变化。
一、军人涉入政治的程度及原因 ( 一 )军人涉入政治的程度 依长镜头观之, 社会结构的分化导致国家的 出现, 国家的统治需要政治角色和军人角色的分 化, 军人成为政治的工具, 但是同时由于军队在执 行政治任务中不可避免地与政治发生接触, 军人 便有条件改变自己的单纯工具角色, 使介入政治 成为可能 [ 3] 129- 134。军人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 军 人涉入政治只有程度之别而已。 芬纳把军人涉入政治分为四级水平。第一级 是军人在遵守宪政的范围内, 通过讲道理和诉诸 感情的方式影响文官当局, 这符合文人领军的原 则。第二级是军人通过威胁和某种制裁来说服文 官当局。其施加压力的方式违反宪法。第三级是
依照上文图 3所示的军人涉政的变量分析方 法, 拉丁美洲国家军人干政的原因大致可分析如 下。 ( 1) 军人的 权力。在这些 国家, 军人 往往具 有足够的实力和 手段, 对政治予取予求。 ( 2 ) 军 人的涉政意愿。军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集团, 有 自己的集团利益, 当自己集团的利益被损害或者 遇到新的利益吸引时, 他们会产生干涉政治的冲 动。或者, 军 人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 来判断 ! 国 家利益 ∀, 当它认为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 也会产 生站出来干预政治的冲动。也有观点认为, 拉丁 美洲国家没有严重的外来战争的威胁, 军队不需 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在外部安全上, 于是注意力容 易转移政治上。当然也有一些军人干政现象是出 自个别军官的冲动。 ( 3) 文人政府反对军人干政 的能力虚弱。譬如, 1966 年阿根廷发生政变 前, 合法文人政府的统治业已崩溃, 丧失了反对军人 干政的能力; 1973 年智利发生政变前, 文人政府 也已经无法掌控局势了。 ( 4) 文人政府反对军人 干政的意愿不够强烈。军人干政的历史传统使某 些文人政府没有足够强烈的愿望反对军人干政。 ( 5) 社会反对军人干政的能力不够强大。很多国 家政治动荡, 社会发展不够健康, 无法对军人干政 形成足够的压力。 ( 6) 社会反对军人干政的意愿 不够强烈。社会往往容忍甚至支持军人干政。另 外, 就间接变量中的国际因素而言, 一国的军人干 政会对别国产生示范和传染效应。例如, 多米尼 加 1902~ 1916年发生军人干预政治后, 巴拉圭在 1908~ 1912 年, 海地 在 1908 ~ 1915 年, 智利 在
问题上。 在拉丁美洲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中, 军人一
直占据重要的位置。拉丁美洲国家的军队在为数 众多的独立 战争中产生并 壮大起来。独 立战争 后, 对立足未稳的国家而言, 军队顺理成章成为了 国家政治 生活中 首要势力。 19 世纪 70 年 代以 后, 拉丁美洲国家的军人职业化有了一定程度的 发展。实现军人职业化的本来目的在于, 使军人 专注于军事而不涉足政治, 在政治上接受文人政 府的领导。但欧美的军队职业化模式在拉丁美洲 国家水土不服, 并没有奏效, 军队在国家的政治生 活中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军事政变频仍。冷 战时期, 社会和政治危机的加剧, 许多拉丁美洲国 家在 60年代以后建立了军人政权。
主化奠定基础, 有时践踏宪政成为民主化的障碍。军人干政不代表堵死民主化之路; 军人返回
军营也不代表通向民主化坦途。长远来看, 军人干政不具备终极合法性, 民主巩固的结果将是
文人领军和宪政。在民主转型中的拉丁美洲军人干政国家, 一方面民主转型是大势所趋, 另一
方面军人干政并未销声匿迹。民主的推行需要合理利用军人的积极作用, 以形成独特的民主
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言, 拉丁美洲国家的 军人在国家政治中的角色更为重要。军人与民主 之间的关系是分析拉丁美洲国家政治的重要视角 之一。
国家是军人与民主二者发生关系的场域, 二 者往往通过国家这个场域 内的各种要素 发生作 用。民主与安全、发展一样, 是许多国家运行状态 和发展目标的内容之一。关于民主, 一个兼具了 工具性和目的性的定义是 ! 以保障和维护公民根 本利益为目的, 在全体公民广泛参与和有效监督 的前提下, 通过公平竞争、公正选举等形式建立的 一套政权运行方式和管理制度 ∀[ 1] 。民主必须满 足一些诸如 ! 带 有竞争性的选举、基本的 政治权 利和人权、一定程度的多元主义和平等 ∀[ 2] 等原 则。其中民主的核心原则是社会控制文官政府, 文官政府控制军队。军人对于国家的意义不仅仅 是民主和民主化, 还有安全, 甚至经济发展等。民 主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多个组成部分既各自独
模式。
[ 关键词 ] 拉丁美洲; 军人干政; 民主; 民主化
[ 中图分类号 ] D 773
[文献标பைடு நூலகம்码 ] A [文章编号 ] 1674- 6201( 2010) 03- 0081- 05
[ 收稿日期 ] 2010- 08- 25
[ 作者简介 ] 梁宝卫 ( 1979- ), 男, 山东莱阳人,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 究生。
# 82#
权的兴起开辟了现实的道路 ∀[ 3] 6。 从权力斗争政治过程的角度看, 在一个军人
与文人政府相对分离、军人与社会相对分离、政府 与社会相对分离的国家, 军人涉入政治的程度取 决于 6个直接变量: 军人的权力与涉政意愿、文人 政府的权力和反军 ( 反对军人涉政, 下同 ) 意愿、 社会的权力与反军意愿。 6个变量各自有程度强 弱的可能, 而且 6个变量之间互相也会产生影响。 军人的权力和涉政意愿对军人涉政的作用为正方 向, 文人政府和反军意愿、社会的权力与反军意愿 对军人涉政的作用为负方向, 这些矢量 ( 包含力 的大小和方向 ) 可以组成为数众多的组合; 最终 该国军人涉入政治的结果是这 6个矢量之和。如 图 2所示。
图 1 军人涉政程度连续谱
(二 )军人干政的原因 关于军人干政的原因,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 得出不同的结论。 所有的子 弹都有归宿: 发展 中国家军人政治研究 一书中, 不仅列举了 ! 军事 援助促成论 ∀、! 军人干政传统论 ∀、! 组织特征决 定论 ∀、! 政治体制软弱论 ∀、! 政治文化落后论 ∀等 军人政权的成因论述 [ 3] 40- 58; 还从更加宏观的角 度将发展中国家军人干政 的原因总结为 以下三 条: ( 1) 军人自身的条件, 即 ! 军队的建制、结构、 技术、机动性、掌握的暴力资源及其与国家的天然 联系等特征使军人相对于其他社会集团更容易介 入政治生活 ∀; ( 2) ! 发展中国家由于现代化过程 经济发展依赖政治发展推动的逻辑规定以及由此 形成对政府能力的巨大需求, 在心理上构成了军 人干政的冲动 ∀; ( 3) ! 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 ( 传统 与现代 ) 孕育的社会异常紧张的性质以及因政治 体制固有的缺陷而导致的动乱与冲突, 决定了它 只能靠军队来压制矛盾、控制政局, 从而为军人政
# 83#
国家军人干政的政府走上民主化道路, 军人纷纷 ! 返回军营 ∀、! 还政于民 ∀。
三、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过程中的军人 (一 )军人返回军营的形式 在拉丁美洲,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 许多国家 的军人政府 ! 还政于民 ∀, 走上民主化道路。厄瓜 多尔 ( 1979)、秘鲁 ( 1980)、玻利维亚 ( 1982) 、阿根 廷 ( 1983 ) 、巴 西 ( 1985) 、乌 拉 圭 ( 1985 ) 、智 利 ( 1990)、巴 拉 圭 ( 1993) 、巴 拿 马 ( 1978 ) 、海 地 ( 1994)相 继完成民主化进程。其民主 化方式大 致可分为四种。 ∃ 军政府主动实行有步骤地政治 开放, 最后通过选举完成交权过程 ( 如巴西、智利 等国 )。 % 军方为国内形势所 迫, 不得不 交出政 权, 让文人执政 ( 如萨 尔瓦多、危地 马拉 等国 )。 & 军政府被革命运动所推翻或被群众赶下台 ( 如 尼加拉、阿根廷等国 ) 。 ∋独裁政府先被 现役军 人推翻, 继而 举行选 举, 产 生文 人政 府 ( 如巴 拉 圭、海地等国 ) [ 9] 。 (二 )阻止军人再次干政的因素 在拉丁美洲军人干政国家, 军人返回军营后, 以下因素可以起到防止军人再次走上独裁统治道 路的作用。 ( 1) 在社会方面, 军 政府统治渐渐难 以从社会民众那里获得支持; 政党和普通民众大 多要求维护民主体制; 程序民主已经基本制度化、 制度化; 劳动民众的力量在增强。用独裁手段来 对付民众已经过时; 侵犯人权的行为和腐败丑闻 损害武装力量的公众形象。 ( 2) 文人政 府方面, 过去支持军政府的右翼文职人员现已找到新的政 治渠道, 无须叩击军营的大门。 ( 3) 国际方面, 美 国和拉丁美洲一体化机构, 对军事政变等破坏法 制的行为采取集体干预的方式施加压力。这些都 有助于限制军人权力和干政意愿 [ 10] 。 [ 11] (三 )军人再次干政的隐忧 70年代末开始的拉丁美洲民主化进程在 90 年代初已经基本完成, 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已经 建立文人政府, 但是军人干政的现象并未随之销 声匿迹。 1980年和 1990年苏里南两度发生军事 政变; 阿根廷 80年代发生 3次兵变; 海地 1991年 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被军人政变赶下台; 1992年 和 1996年委内瑞拉和乌拉圭先后发生未遂政变。 即便进入 21世纪, 拉丁美洲的民主化进程仍有波 折, 例如 2002年 4月委内瑞拉反查派发动军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