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日间嗜睡的研究进展
sleep
作用”J。 4.食欲素(hypocretin,Hcrl)的促觉醒作用:下丘脑是调 节睡眠及新陈代谢的重要部位,PD患者这一部位发生病变, 也表明睡眠障碍可能与PD本身的病理改变有关。食欲素 是由下丘脑背侧和外侧神经元分泌的多肽类物质,是一种和 促醒有关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发作性睡病和食欲素水平降 低有关。有证据表明,PD患者存在食欲素细胞的丢失,食欲 素减少可能与日间嗜睡发生有关。Thannickal等’5 o研究证 实随着PD病情进展,食欲素细胞逐渐减少,在H&Y分期
proportion
of time
immobile,胛I),可以作为监
测日间嗜睡的指标。1 7=,该设备的使用将使日问嗜睡的诊断 更加便利。 三、治疗 1.一般措施:首先患者需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并积极 治疗其他与睡眠障碍有关的影响因素,如运动症状波动、抑 郁、疲劳和睡眠呼吸暂停等。如果近期使用多巴胺能药物尤 其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后出现明显嗜睡,应该考虑调整药物 治疗方案”-。 2.药物治疗:有关嗜睡的药物治疗的探索颇多,包括莫 达非尼、咖啡因、羟丁酸钠、褪黑素等。奠达非尼是研究最广 的一种药物,它具有显著的促醒作用。一项Meta分析对4 个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提示该药能改善ESS评分 (即主观嗜睡),但不能明显改善客观评价指标MSLT中的睡 眠潜伏期时间¨…。如果该药只能改善主观嗜睡,那么在临 床使用时应该谨慎,尤其是对于经常驾驶的患者,应该进行
万方数据
史堡凼型苤查!!!!生!!且筮!!鲞筮!!塑坠i!』!!!!婴丛盟:盟!!!里!塑!Q!!:!!!:ii:奠!:!! 客观评估。咖啡因也是常用的中枢兴奋剂,近期一项随机对 照试验发现咖啡因并不能明显改善嗜睡,但却使统--'13金森 病评分量表(unified
嗅觉障碍;2期出现脑桥核、中缝背核、巨细胞网状核、蓝斑 核等低位脑干神经核团病变,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睡眠 障碍;3、4期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临床上 出现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等运动症状;5、6期路易小体沉 积于边缘系统及大脑皮质,临床上出现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 障碍。1、2期甚至更早的阶段尚未出现典型的运动症状,称 之为运动前期,此期可长达5—20年。其中涉及睡眠觉醒的 主要结构包括脑桥核、外侧被盖核、中缝背核、蓝斑核等,PD 患者这些结构出现病变的时间恰好与临床上睡眠障碍的出 现符合,因此,推测脑干这些区域病变可能是PD睡眠障碍 的潜在病理基础”1。 3.多巴胺能信号异常:PD患者体内多巴胺含量显著减 少,该生化异常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比。黑质.纹状体多巴 胺能神经环路病变是PD发病的病理学基础,它在众多的多 巴胺环路中最为重要,多巴胺通过该通路作用于壳核和尾状 核。多巴胺对睡眠的作用机制极为复杂。有证据表明,中脑 边缘系统多巴胺环路和促醒有关,可能是PD相关睡眠障碍 发生的原因之一。左旋多巴通过激活下丘脑组胺能神经元 发挥促醒作用,源于腹侧被盖核和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和 影响睡眠觉醒的中缝核、蓝斑核、下丘脑等部位相互联系,觉 醒时这些结构神经元电活动增加,伴随多巴胺释放增加。在 果蝇和老鼠模型中均证实多巴胺具有促进觉醒的作用,因此 多巴胺的减少可能是导致日间嗜睡的潜在原因∞J。关于多 巴胺受体激动剂,临床研究发现使用普拉克索、吡贝地尔后, 部分患者出现嗜睡和睡眠发作旧o。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也 证实此类药物使PD合并日间嗜睡患病率增加,虽然用药前 PD患者嗜睡发生率也较高,但早期出现的嗜睡并不持久。 随着病情进展,由于不可逆转的脑相关结构的病理改变使日 间嗜睡变得持久,因此也提示对于早期已经出现嗜睡的患者 使用多巴胺能药物尤其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时应该更加谨 慎¨1。但事实上有研究证实,并不是所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均会引起嗜睡,甚至发现选择性多巴胺D。受体激动剂 SKF38393在l一甲基4一苯基一l,2,3,6-四氢吡啶(MPTP)帕金 森综合征动物模型上具有减轻嗜睡的作用[8]。出现上述研 究结果的不同可能有两种机制:首先,不同的多巴胺受体分 别介导不同的促进睡眠或觉醒的作用,研究发现多巴胺D, 受体敲除的小鼠觉醒减少;其次,也可能是多巴胺调节睡眠
主堡囱型苤查!Q!!生!!旦筮!!鲞筮!!塑垡堕!』!!!!婴丛型:盟竺!坐!笪!!!!:!盟:!!:盟!:!!
・889・
.综述.
帕金森病日间嗜睡的研究进展
邓晓燕 杨婷婷 张玉平 郭秀明 黄诚余刚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 变性疾病,其典型的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 迟缓及姿势步态异常,近年来包括睡眠障碍在内的非运动症 状日益受到关注。日间嗜睡是PD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 日间嗜睡主要表现为白天觉醒期间出现不恰当的或者非意 愿的嗜睡,可以发生于任何场景,其患病率约为50%。日间 嗜睡对患者生活质量乃至社会均带来严重影响,尤其是显著 增加PD患者交通事故的发生风险,一项大样本研究发现 11%PD患者在过去5年中曾发生交通事故…。日间嗜睡是 PD的运动前症状,可在运动症状出现前约10年发生怛J。现 就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PD日间嗜睡相关机制 1.正常睡眠-觉醒生理:睡眠一觉醒的确切生理机制不 明。目前普遍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是恢复体力及脑力 活动所必需。关于睡眠机制主要有两种观点:(1)睡眠是一 种扩散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某个特定的中枢神经结构的功 能,当抑制过程占据大脑皮层并扩散至皮层下中枢时,即出 现睡眠;(2)睡眠与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些特定结构有关,比 如延髓、脑桥网状结构的上行抑制系统,通过拮抗上行激活 系统引起睡眠。此系统同时接受来自躯体内脏感觉的上行 冲动以及源于前脑的扣带回、视前区、梨状区等部位的下行 冲动而引起睡眠。5一羟色胺(5一HT)、睡眠肽、Y一氨基丁酸 (GABA)、甘氨酸等物质与睡眠有关。觉醒这一过程主要依 赖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活动来维持。与觉醒有关的神经 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食欲素等。下丘 脑是调节睡眠觉醒的关键部位,它发出纤维至上行激活系统 的蓝斑核、中缝核、结节乳头体核等部位,这些结构又受腹外 侧视前区GABA神经元和外侧下丘脑食欲素神经元支配,前 者产生抑制信号促进睡眠,后者传出兴奋信号促进觉醒。食 欲素细胞同时激活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与维持觉醒 有关。因此,下丘脑被认为是一个在生物钟影响下的“睡眠 开关”中心。3 J。 2.PD相关病理改变导致脑干睡眠调节区域功能障碍: PD病理特点为进行性黑质多巴胺神经元丧失以及d.突触 核蛋白异常聚集为特点的路易小体形成。Braak等∽o对PD 病理改变进行分期:1期出现嗅前核、嗅球等变性,临床出现
sleepiness
scale,ESS)评分较对照组高,但3组之间仍无明显差异¨…。 因此,PD患者睡眠障碍尤其是日问嗜睡的发生机制是否与 食欲素减少有关,以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尚无定论,有待进 一步的研究阐明两者的关系。 5.昼夜节律及其重要介质褪黑素异常:昼夜节律是以
24
h为周期的生理行为现象,由下丘脑前区视交叉上核
DOI: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6.1 1.018
或觉醒取决于其浓度的不同,在许多生理现象中,多巴胺的 作用表现出“U”形模式,如多巴胺不足或过量均会损伤认知 功能。总的来说,基于受体的亲和力,不同浓度的多巴胺能 药物可能激活不同类型的受体,从而产生促进觉醒或睡眠的
(Hoehn and Yahr staging
scale)l期丢失近23%,而在5期丢
失达到62%。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食欲素受体基因突变的 犬类动物模型及食欲素基因敲除小鼠均出现更明显的嗜睡。 人类出现嗜睡,不一定有配体或受体的基因突变,但确实存 在食欲素神经元变性‘9j。但近来一项研究对PD伴痴呆、PD 不伴痴呆以及非PD患者脑脊液进行食欲素水平的检测发 现,即使PD组的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cale。PDSS)、国际运动障碍学会.统一帕金森
(suprachiasmatic nuclei,SCN)(即振荡器)、授时因子及各种
病评估量表(MDS—UPDRS)等量表都能可靠地评价PD患者 的睡眠障碍16’”’。 3.客观评价措施: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ultiple
latency sleep
作者单位: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市 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 通信作者:余刚,Email:gangyuw2013@126.eom
万方数据
・890・
主堡囱型苤查!Q!!生!!旦筮箜鲞筮!!塑垦堕!』!!!!婴丛型:堕!!!望!竺!!!!,!!!:i!:№:!! 泛,可能涉及更多与睡眠一觉醒相关的神经元损伤u“。近期 Pavese—j实施的一项PET研究,分别使用”F-dopa(“氟多 巴)、”C—DASB(一种5一羟色胺转运蛋白显像剂)作为标记物 来评估去甲。肾上腺素和5.HT活性,结果提示,和健康对照者 相比,日间嗜睡患者在蓝斑核、中缝核、腹侧被盖区的 ”F-dopa摄取明显减少,在丘脑、蓝斑核、中缝核、下丘脑的 ”C.DASB摄取明显减少,这些区域与睡眠调节有关;和PD 不伴日间嗜睡者相比,存在日间嗜睡的患者在丘脑、中缝核、 额叶及岛叶皮质对“C.DASB摄取明显减少。这些结果表 明,在睡眠-觉醒调节关键区域5-HT及去甲肾上腺素能功能 减退可能导致日间嗜唾发生。此外,通过MRI研究也证实 PD伴日间嗜睡患者在脑干睡眠调节区域存在变性,表现为 显著的小脑脚萎缩¨“。 二、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及家属睡眠相关情况,包括 白天嗜睡及夜间睡眠情况、用药史、合并症以及其他可能的 影响因素。由于患者主观感觉和客观评价存在不一致,因此 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主客观综合评价‘1“。 2.主观评价量表:睡眠障碍评估量表较多,ESS评分是 被广泛证实的可以用于日间嗜睡筛查的有效且简便的工具。 另外一些临床研究证实,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arkinson
连接通路组成。SCN这一内在生物钟可根据视网膜的光信 号和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进行重置,以适应环境的变换。光 信号作用于含感光色素黑素蛋白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被 SCN感应,从而将内部的时钟与外部的昼夜节律联系起来。 昼夜节律以其周期、时相、振幅为特征,其振幅和/或时相改 变可影响睡眠质量‘61。睡眠一觉醒周期是最明显的昼夜节律 表现。研究显示,PD患者临床症状及生理特征存在昼夜波 动,包括运动症状波动,失去正常节律的血压及心律,睡眠一 觉醒紊乱,以及儿茶酚胺、皮质醇、褪黑素代谢波动等。褪黑 素是昼夜节律的可靠标志,其分泌受SCN调节。对20例PD 患者及15例健康者进行褪黑素检测,绘制出分泌曲线,结果 提示PD组褪黑素分泌振幅(分泌峰谷值差值的一半)及总 量均明显减少,尤其以日间嗜睡患者褪黑素分泌节律异常最 显著。研究提示,昼夜节律对日间嗜睡的发病可能存在影 响。推测褪黑素分泌减少的机制可能与SCN及其传人传出 通路异常有关。如视网膜多巴胺能细胞变性可影响光暴露 以及光信号传递,导致SCN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感应减退,最 终影响昼夜节律调节…・。 专门针对PD患者日间嗜睡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少。PD 患者发生日问嗜睡可能是多因素所致,除了上述机制外,还 与多种因素有关。Kurtis等。12 o实施的一项388例PD患者的 多中心横断面研究发现,认知功能异常、泌尿系统功能障碍、 心血管功能异常、瞳孔运动障碍与日间嗜睡关系密切。日间 嗜睡还与运动症状有关,其中非震颤为主型是13间嗜睡发生 的独立危险因素,因这类PD患者颅内外病变区域更加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