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帕金森病PD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PD危险性(患者肝细胞色素P450中缺乏 一种酶),Nurrl 基因缺陷可能是PD的危 险因子,DAT的基因突变可能增加PD的 易感性。
• 2、环境暴露因素?
• 如含有MPTP基团成分的除草剂或杀虫 剂的使用(如百草枯等)。MPTP本身并 无毒性,但它的氧化物对黑质含黑色素 的神经元有特殊的选择性毒性。它主要 通过抑制线粒体膜上的呼吸链与复合体I 而产生神经毒性。
物酶、SOD等)和促自由基因子(MPTP 的代谢产物、元素铁、过量的DA)的失 衡,使人体内如氧自由基、过氧化氢、 羟自由基等对黑质DA都有损伤。
• MPTP MPP+ 多巴胺能神经元 进 入线粒体 抑制复合物Ι活性 氧化应激 反应 产生了大量氧自由基 神经元变 性死亡。
• 5、神经递质的生理作用
• 神经系统要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往往
• 需要不同递质的协调作用。黑质纹状体DA能神经通路对
纹状体的胆碱能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GABA则对DA能神经元起抑制作用,而 GABA是由谷氨酸合成。PD的发生与 DA-Ach 、5-HT-组胺两大系统平衡失调 有关。
• 3、神经递质
•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突触传递信息的化学 物质,与基底节有关的递质有Glu 、DA、 GABA、Ach 和5-HT等。
• Glu 是皮质纹状体兴奋性纤维和丘脑底 核兴奋性神经元的递质。
• GABA大量存在于纹状体、苍白球和黑 质网状部,为抑制性递质。
• Ach 在纹状体中的含量最高,对纹状 体神经元有兴奋作用。
• PD的发病年龄在40~70岁之间,好发于 60岁左右,多为散发型。遗传不起重要 作用。20岁以前发病的称为青少年型, 多与遗传有关。在PD中,男性的比例比 女性高,约为3:2。
锥体外系的解剖和神经递质
• 1、锥体外系由基底节和脑脚核(红核、 黑质、丘脑底核、网状结构)组成。基 底节包括新纹状体(尾状核、壳核)和 旧纹状体(苍白球)。黑质是与纹状体 联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所在地,壳核 主要和运动功能有关(手足徐动症、扭 转痉挛、舞蹈病等),尾状核则更多涉 及情感和认知过程(Huntington 病),
• 儿茶酚胺(DA、NA、Adr )中,DA 最受重视。DA在黑质及纹状体中的含量 最高。它分为D1受体簇(D1和D5)及 D2受体簇(D2、D3和D4)。除D5受体 外,其余4种均发现与临床疾病有关。
• 5-HT在脑干中缝核处最多,它的减少, 使组织胺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
• 4、DA的合成、释放和失活。
• 苍白球与肢体的肌张力、姿势有关,丘 脑底核与偏身投掷症有关。
• 2、基底节的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调节 锥体外系的运动功能)
• 直接通路:对丘脑神经元去抑制,兴奋 运动。
• 间接通路:抑制丘脑神经元活动,抑制 运动。
• DA:兴奋直接通路的D1受体,使运动 兴奋;兴奋间接通路的D2受体,使运动 易化。
• PD患者:黑质致密部神经元变性死亡, DA减少,从而使通过直接通路D1受体的 兴奋运动不能(相当于直接通路抑制), 同时使通过间接通路D2受体的运动易化 也发生困难(相当于间接通路激活), 纹状体Ach 能神经元过度活动,从而使 患者产生运动不能。
• Ach :增强间接环路抑制功能。Ach 神 经元上有D2受体(抑制性),所以DA通 过与D2受体结合来抑制其Ach 的功能, 即不能增强抑制功能,使其运动功能去 抑制,而使其兴奋。如DA减少,Ach 功 能得以释放,又增强了间接环路的抑制 功能。所以PD患者可以用抗胆碱能药物 等治疗。
帕金森病(PD)及其发病机制 的研究进展
概述
• PD是中老年人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 病,主要表现为肢体震颤和少动。1817年, 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 报告了6例病例, 称之为“震颤麻痹”。为纪念这位科学 家,后改称“帕金森病”。PD的发病率 随年龄增高而增高,50岁以上发病率为 500/10万人口,60岁以上1000/10万人口。
• 6、PD的病理生化改变
• PD最早的病理研究始于1895年。它的 主要病理生化改变是:黑质致密部含色 素的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70%~
• 80%),胞浆内出现特异的Lewy 小体 (细胞浆嗜酸性包涵体)。
PD的病因
• 1、遗传性 • PD的遗传不起重要作用,少数家系呈
AD遗传。1996年,美国发现一AD遗传 家系的PD致病基因位于4q 21~23上。 1997年和1998年相继发现-Synuclein 基 因的突变可引起AD遗传性家族性PD。 Parkin 基因突变是早发性AR遗传性家族 性PD的常见原因,解毒酶基因突变增加
• 其它因素有锰矿工人、长期饮用井水 者、长期接触CO、Mg、二硫化碳、氰化 物的人。但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影响苍白 球,而非黑质。
• 3、可能是多因素的,环境+遗传。目前, 多数学者认为,家族性与散发性有不同 机制,家族性可能是单基因控制的遗传 性疾病,而散发性可能是遗传易感性与 一种或多种环境触发因素的共同作用, 其中环境因素主要指毒素MPTP。
• 先是人体从食物中摄取酪氨酸,在外周 酪氨酸羟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左旋多巴。 酪氨酸羟化酶(TH)是一种重要的限速 酶。左旋多巴被CNS的多巴胺神经元摄 取后,经多巴脱羧酶转化为多巴胺,储 存在多巴胺神经元的囊泡中。多巴胺的 释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钙离子依赖过
• 程;一种是弥散过程。多巴胺的灭活有 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多巴胺神经元重吸 收;另一种是通过MAO 和COMT的破坏 使其分解。多巴胺的主要代谢产物为二 羟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 (HVA)。
• 4、危险因素:头部外伤和家族史是重要 的危险因素(意大利),在职业与PD的 关系中发现(加拿大)从事林业、矿山、 石油工业、医务、教育工作增加患病危 险因素,而从事家务的妇女患病率较低。 另外,吸烟、饮咖啡、喝绿茶等能降低 患病的危险性。
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的 可能机制
• 1、氧化应激 • 人体内抗氧化机制(GSH、GSH过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