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浅谈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浅谈新闻真实的重要性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我们国家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也是从事新闻工作者们一致公认的准则。

各种新闻媒体要得以生存,就必须着力夯实“真实性”之基。

标签:新闻;真实性;失实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当你对自己所深信不疑的东西产生怀疑时,当你动摇时,一遍遍问自己,什么才是真实的呢?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的;曾经相信电视剧的剧情,以为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知识,可惜连我这个外行人都能看出那是虚构的;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海,原来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曾经不相信,现在却信了呢?有的,“性格决定命运”我信了;“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也信了;“有钱能使鬼推磨”更是毋庸置疑了。

可惜曾经的我是多么的单纯,如今我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回那个真实的我。

现在明明不开心,却能露出笑脸;明明很生气,却看似无所谓;明明有很多不满,却不敢言。

而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蔬菜、水果是摸了农药的;奶粉是含二氯氰胺的;服装是含有甲醛的。

还有多少事是我们不知道的?我再一次问自己,什么才是真实的呢?我们的报纸是真实的吗?社会是半真半假的,有时候连自己都信不过,那么报纸呢?真实对于报纸新闻而言就像是它的生命。

报纸新闻的真实追求的是当下的真实,不能把真实轻易留给历史,这就是报纸新闻传播主体对报纸新闻真实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也是既对现实负责、又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可是由于金钱因素,社会影响因素,政治因素,人情关系因素,特务因素等,很容易扰乱视线的。

新闻媒体生存在如此的法律环境中,这就要求一个新闻记者采写的相关新闻,不但要做到新闻真实,在某种意义上也要做到法律真实。

然而,失实这一阴影却伴随着新闻事业的每一个阶段,是一个难以根除的顽症。

我们每天都会通过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各种途径获得国内外的最新消息。

假如有一天,人们发现某则新闻是假的,就会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就会对有关媒介的信誉产生怀疑,对它以后发布的新闻也不再信任了。

这样,新闻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那么新闻的失实报道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对于某媒体2004年的一篇报道称“王俊生将回归足协领导岗位”的报道,中体产业公司终于忍无可忍,公开回击了上述谣言。

这位人士表示,王俊生本人目前根本没有过要重回足协工作的想法,而某媒体所说的,王俊生在和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吃晚饭时,主动请缨回足协工作的说法,更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还有一则新闻则是2008年各大网站转载央视主持人张斌的妻子胡紫薇因张斌再次出现新欢而第二次大闹央视,事件发生后,记者拨通了张斌的电话,张斌态度平和地告诉记者这是完全没有的事,自己是遭人陷害。

胡紫薇和张斌通过精品购物指南邮箱发出声明信函,证明报道纯系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其次是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宣传任务,任意虚构情节,添枝加叶,夸大细节,添油加醋。

比如,有些描写邓小平在1969年11月到1972年11月下放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期间的新闻报道说:邓小平有八级钳工的水平。

而曾与邓小平一起干活的该厂工人余克钧回忆道:“刚开始,邓小平用的锯条断得很厉害。

到后来,他的锯条磨光也不断了,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但是这也没有四五级钳工的水平。

”“不能因为他是伟人就故意拔高,把他说成八级钳工。

至于一些文章说他有四五级钳工的水平,那也是不确切的。

”而在2004年3月有多家媒体报道:”有消息称皈依佛门已经6年的李连杰准备在下月26日他41岁生日当天淡出电影圈,潜心修行佛法。

”其实事实真相并非如此,李连杰只是有时间即去青海等地修行,并非真正遁入空门。

另外,这类失实,大量还表现在追忆杰出人物和先进典型的报道里,其实,言过其实,好话说多了反而招致大家不满。

第三是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与上述两种失实相反,有些作者采取“减”法,在一个完整的事件中抽去部分事实,给作者造成假象。

上海一家报纸在1999年3月份以整版篇幅刊登一家化妆品公司开拓市场的先进事迹,文中什么都讲了,市场占有率、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生产值等等,就是避而不谈企业的盈利情况。

有时由于地方利益的驱使或为了报答某人的恩惠,记者和新闻单位会故意隐瞒事实给读者制造假象。

第四是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记者和新闻单位往往为了塑造典型人物的光辉形象,把别人做的光辉事迹移植到一些漂亮的文艺人员,让他们来代替工人装模作样操作机器,代替农民喜迎丰收。

这样的新闻真是让人贻笑大方了。

最后则是因果不符?。

新闻所指出的事件和所发生的原因不符合实际情况。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懂得“因果”,可以让我们勇于面对挫败。

记得过去由于年轻气盛,不知人情世故,每遇阻难当前时,三思反省,才发觉自己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所以我学会改变立场,有了这个“因缘”,结“果”赢得许多珍贵的友谊。

佛光山最初开山时,频遭山崩洪水的灾难,当我们知道这是土质、天候的关系时,便从植林种树、水土保持著手,有了这个“因缘”,结“果”不但天灾带来的损失减至最低,而且全山绿荫密覆,风景优美,成为信徒香客流连忘返的胜地。

所以因果很重要。

近几年来,对新闻真实性威胁最大、危害最烈的还有炒作新闻。

炒作新闻即是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

那些广告公司为包装明星、宣传企业形象、推销商品,伙同新闻从业人员炒作新闻时有发生。

当今社会,虚假广告和失实报道的严重泛滥已经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严把新闻真实性这道关,我们要做很多工作,更重要的是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增强爱国、爱群众的精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虚假新闻之所以不断出现,与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为经济利益而背弃社会责任,违背职业道德有直接关系。

记者则是防止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出现的首要防线。

因此加强记者的责任意识最为关键。

在新闻实践中,记者要发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光荣传统,坚持实事求是,养成科学认真的科学态度,仔细去对待每一条新闻,建立群众威信。

更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约束新闻从业人员,防止虚假新闻。

比如完善稿件审核的程序,加强社会的监督,防止媒体权利的滥用等等。

一个虚假的新闻报道不仅给新闻界带来恶劣影响,同时也给新闻中不符合事实的事件带来不可避免的伤害。

一个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不完全取决于新闻的内容,关键是报道新闻人的良知。

虽说,报纸新闻有失实的情况发生,但也报道了很多群众所不知道的真实的事情。

如我国早在200年前就往猪肉里注水的事情发生,其目的则是为了能多赚取金钱。

货车上流淌着汤的梨汁是用来做秋梨膏以及一切含梨汁饮料的,同理烂的苹果则是用来做苹果汁,烂的葡萄就不言而喻了。

相信大家都听过“欢乐幸福年,健康喝汇源”这句广告语吧,在汇源果汁生产所在地的当地居民,现在基本上很少或是干脆不喝果汁厂生产的果汁了,这些果汁最终流向了国内、外其他的地区。

人们花巨款买了个玉镯,殊不知是买了个祸害,钱花了,但是戴在身上的却是会长期释放毒素及放射性元素的高致癌“宝贝”,有部分玉镯是由俗称的石头料,没水、没底、没色的东西加工的,用强酸以及包含大量放射性元素的化学制剂浸泡石料半个月,化学物洗涤后再对洗过底的石料人工加色,进入真空高压注胶机,再次用剧毒的化学物品注胶,注胶过程同样需要几天时间,玉镯就加工而成了。

玉,一直是我们的最爱,玉佩、玉镯时时戴在身上。

看了上面那“神奇”的制作过程,你能保证自己身上的玉不是这样加工出来的吗?这样的玉镯能卖几万块,那几百块的是什么?看到这儿,我的自家亲人已马上把花了几百块买来的“宝贝”扔到了垃圾袋。

经济新闻曾报料果脯的生产场地居然是连垃圾箱都不如的腐臭之地,居然也能转身包装成昂贵的美味,不禁感叹幸好因为它的贵而很少买来吃呀。

虽然被报道后,人民看了会毛骨悚然,但我们依然要感谢这些有良知的记者,让我们知道原来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事。

我感慨,幸好我已年长,只是可怜了那些襁褓婴孩。

相信这样的优秀工作者已不多见了吧,那么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如何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呢?首先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信念可以使人变得勇敢坚强,可以使人克服一切困难,更可以让人不懈努力奋斗。

今天,我们不必再像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那样经常面临生死考验,但新闻记者面临的诱惑仍然很多,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记者,一个立志守望国家和社会的记者,坚定的理想信念必不可少——永远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

又或者希望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不去考虑成年人或者老人的时候,也要多想想我们祖国的下一代,为了他们一定要做好一个优秀记者应尽的义务。

其次,成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要有崇高的职业操守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善于深入采访、不怕吃苦、深度思考,坚守新闻真实性。

实践证明,新闻记者要想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甚至传之久远的报道,必须认真落实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挖掘新闻,切实把前辈们用脚板跑新闻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

成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还必须有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学养。

当代新闻记者,面临着新的机遇、压力和挑战,更要努力适应舆论引导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懈努力奋斗,打好一切内在根底,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惟其如此。

李大钊曾说:“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

” 不少记者都是由于喜欢写文学作品转而报道新闻或进入新闻界的,因而新闻失实中较常见的问题便是所谓“合理想象”。

但是,这类想象式的报道依然较多地出现。

有一年评全国好新闻,一篇详细描写大客车司机毛计三为救乘客而牺牲的通讯《九米拼博》,经过几道关筛选,还是被拿下来了,因为通讯中的一些内容属于“想象”。

其中写道:“他绝没有想到,开车十年、铁轨不知越过万千次的他,竟会面对面与列车遭遇。

……焦灼、紧张、懊丧似无数钢针刺穿他的心,要是有一米的宽余,或者再有一秒的延宕就好了,他可以避开撞击,可以将客车倒出来。

……他知道,只有将车头顺着火车前进方向偏转过去,避免垂直方向相撞,才能……”。

人已经牺牲了,这些材料,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作者凭自己的想象加上去的。

写新闻人物与写小说人物,包括已经成为小说人物的现实中的人物,例如《欧阳海之歌》中欧阳海,是不能等同的。

小说中可以用数页来想象地描写欧阳海牺牲前的几秒钟想了些什么,但是新闻报道不能这样写。

“合理想象”在新闻中是不合理的!还有一种属于编辑的合理想象,也是要不得的。

新疆广播电台收到一份某医院奋力抢救一位维吾尔族农民的稿子,这是真实的事情。

但是,播出时没有再问情况,编辑想当然地在最后加上了该人出院后激动地热泪盈眶,说了些感谢话的情节。

实际上该人只存活了短时间,还是死亡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