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和第8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完整word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和第8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和第8单元检测卷1、1956年关于中国的军事发展方向在中国高层中是有分歧的,不少人主张发展常规武器,所谓“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而张爱萍将军有一句名言:“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当时中国高层军事发展路线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B、经过之后十年奋斗中国即将拥有第一根“打狗棍”C、当时中国因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核武器阻力重重D、事实证明张爱萍将军的“打狗棍”战略已被否决2、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A、“东方红一号”卫星B、“嫦娥一号”绕月卫星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D、“神舟”七号载人飞船3、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4、2000年,我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交易,袁隆平富了。

有人表态:“袁老就是买飞机,我们也不眼红。

”民众之所以有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袁隆平A、促进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B、对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C、在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D、从事慈善事业,是世界人民的福星5、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

这说明中国科技A、改革开放经济发展B、符合中国国情实际C、确立科技攻坚重点D、苏联模式影响较大6、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国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说明了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C、改革开放的实践D、“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8、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

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

”该谈话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9、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下列现象被允许的是①宣传唯心主义观点②宣传唯物主义观点③批判斯大林的错误④宣传基督教教义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下列是某个时期内流行的“样板戏”,对于这种“样板戏”的说法正确的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现代京剧《海港》现代京剧《红灯记》A、“样板戏”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大背景下出现的B、“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做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C、“样板戏”的做法是对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的贯彻D、“样板戏”本身是对文艺的摧残11、“×××,教授。

1940年1月出生,1946—1949年为地主家放牛,1950—1956年进小学读书……1969—1978年作为知识青年到苏北上山下乡,1978—1985年在南京大学读书,后任南京财经大学教授……1996—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①新中国的成立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②“文化大革命”对他的学术造诣起了积极作用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得了进大学深造的机会④1972年中美建交为他进行对外学术交流创造了条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2、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去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3、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D、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超前性14、以《渔光曲》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左翼电影关注社会底层,将他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为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渔光曲》上映后颇受欢迎,曾经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记录。

下列作品与《渔光曲》艺术风格一致的是A、《巴黎圣母院》B、《蓝色的多瑙河》C、《马拉之死》D、《安娜·卡列尼娜》15、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发誓:“拿破仑用剑没有办到的,我要用笔来完成。

”他创作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人间喜剧》,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这部作品反映出①法国社会的阶级变动②金钱对人的灵魂的腐蚀③封建贵族的日趋没落④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强烈要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6、20世纪五六十年代,《等待戈多》的面世以与传统戏剧风格迥异的荒诞剧的形式为贝克特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种荒诞剧所反映的主题是A、人的一生是痛苦的、绝望的B、世界是荒诞的,现实是丑恶的C、街头流浪汉、残疾者或精神病人的生活情形,他们每天都在等待D、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失望、苦闷和迷惘17、严复1854-1921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留学海外。

假如他在30岁左右有机会周游世界各地,他有可能①到德国欣赏《命运交响曲》②到法国参观印象派画家的展览会③在美国欣赏电影《摩登时代》④在北京观看谭鑫培表演京剧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8、在17~19世纪的欧洲文坛上①古典主义注重抒发个人思想感情②启蒙文学批判专制制度③浪漫主义表现主观思想和个人感情④现实主义着力批判社会阴暗面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青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电影当成一种学校。

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

”这段材料表明电影对青少年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影响是A、电影成为青少年重要的娱乐方式B、电影是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学校C、电影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D、电影提升了青少年的审美情趣20、下图是2010年6月23日伦敦佳士得拍卖行拍卖的世界名画《睡莲》。

作品体现了艺术家以天才的笔触捕捉的瞬间景色:变幻的色彩、光影斑驳的池塘、摇曳多姿的睡莲。

据此,该名画是A、浪漫主义绘画作品B、印象派的绘画作品C、现实主义绘画作品D、现代主义绘画作品21、观察下面两幅绘画作品见图10,它们的共同点是A、都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B、都追求对客观对象的准确描述C、都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D、都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22.(36分)“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

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材料三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

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

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

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

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

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8分)(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10分)(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6分)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

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7和第8单元检测卷【答案解析】1、【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不少人主张发展常规武器”,可见当时发展军事方向意见并不一致。

而结合所学,最终“两弹一星”取得成功。

故A、D错。

而我国拥有原子弹时间为1964年,故B错。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从题中信息“在太空轨道升起”“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可知是中国首次邀游太空,而且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

符合这些信息的显然是C项。

3、【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建国初期中国在快速恢复了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力度,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A项正确,中国卫星上天是在1970年,B项表述错误,“文革”期间科技的发展停滞不前,但仍旧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如1970年的卫星升空,C项说法错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1972年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南优一号”,D项说法错误,故答案选A项。

【点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尤其是国防科技成就最为突出,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