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生产率工程与管理 知识点

第二章 生产率工程与管理 知识点

第二章生产率工程与管理
1.生产的概念,
生产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它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

生产可以定义为,一切社会组织将其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即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投入一定的资源,经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变化,使其价值增值最后以某种形式产出供给社会的过程。

2.生产的投入要素包括,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管理要素,信息要素。

生产的产出财富,包括产品和服务。

生产过程的转换机制有两种,一种是生产函数,一种是增长会计学。

3.生产率的概念,生产率是产出与投入之比。

一个生产系统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时间金钱等,产出指可以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生产率表示每单位生产要素能够生产或提供实物产品或服务商品的数量。

有三种类型生产率度量法:单要素生产率,多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率的本质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生产率的实质含义是对生产能力利用的考核,是对资源利用程度的考核。

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是劳动者对社会标准质量劳动时间的节约程度。

4.生产率管理的含义
生产率管理是一个较大的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内容包括根据系统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规划、组织、领导、控制和调节。

因此必须包括生产率的测定和生产率的改善。

由此可见,生产率管理就是对一个生产系统的生产率进行规划测定评价控制和改善的系统管理过程。

其实质是以不断提高生产率为目标和动力,对生产系统进行积极的维护和改善。

5.生产率管理系统模型
1.规划部分(战略,技术与经济规划,包括生产率规划反馈)
2.资源流动部分(表明生产组织投入-产出的资源和要素运行过程)
3.生产率测定部分
4.生产率评价、规划、控制、改善部分
6.生产率管理系统和生产率循环的运行过程如下:
1.生产率测定,
2.生产率评价
3.生产率规划
4.生产率改善,
5.测定和评价
7.现代管理和工业工程方法与提高生产率的关系
1:增加产出的方式,表现为两个方面:增加有效产出数量和提高产出的有效性。

2.减少投入的方式。

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要素投入来提高生产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a.有效的利用每一生产要素,减少既定产出条件下的投入量提高生产率。

b.提高生产要素的结合效应。

c.优化产生要素的投入结构和投入领域。

3.提高产出与投入的比率。

a.追加一定投入获得更大产出。

b.减少一定产出使投入有更大减少。

7.生产率测定与评价的概念
生产率测定与评价就是对某一生产、服务系统或社会经济系统的生产率进行测定、评价及分析的活动和过程。

8.生产率测评的种类
A.从生产系统投入要素和要素范围分类
a.部分要素生产率或要素生产率是生产过程的总产出与某一资源要素的投入之比。

包括劳动,资本,设备,能源,原材料,成本生产率。

b.多要素生产率是生产过程或系统的总产出与某种生产要素的实际投入量之比,它表明几种要素的综合使用效果。

c.总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生产过程和系统的总产出与全部资源生产要素投入总量之比。

采用比值法。

B.从生产系统运作结果分为狭义生产率,广义生产率(测评指标包括效益或效果,效率,质量,生产率,获利能力,工作生活质量和创新)
C.从生产率测评层次和对象分类
大体上有国名经济生产率,部门和行业生产率,地区经济生产率,组织或企业的生产率。

D.从生产率测评方式分类
1.静态生产率,是某一给定时期的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也就是一测评期的绝对生产率。

方法有比值法和系统评价方法。

2.动态生产率指数,一个时期的静态生产率被以前某个时期静态生产率相除所得的商。

它反映了不同时期生产率的变化。

9.生产率测评的特点与原则
1.生产率测评首先应具有整体性、目的适应性等特点并达到科学、客观等基本要求。

2.生产率测评的方法是由测评的目的和问题的类型及所处环境条件所决定的。

3.生产率测评应有技术上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这是测评工作科学、有效地保障。

4.生产率测评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其成功和有效与否会受到测评对象和主体行为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5.生产率测评应注意协调好国家、部门、企业、地区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和关系。

6.生产率测评的制度化和社会化势在必行。

10.服务性工作及非营利性部门生产率测定
对服务性工作的生产率测定使用工作单元分析法,就是用工作单元去描述一个组织的产出或产出的一部分。

工作单元分析的一般程序如下:目标的阐述(最高级工作单元分析),毛总产出的阐述(次高级工作单元分析),计划产出的阐述,单位产出的阐述。

对政府和公共部门生产率进行测定,生产率主要用效率和有效性来间接反映,机构最终产出和其投入相比较就是他的效率机构工作项目所造成的影响就是它的有效性。

政府和公共部门的生产率主要集中在既定成本条件下日益增加的服务量和工作结果上。

11.生产率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
1.系统评价法是全面评定系统的价值。

其中,有代表性的方法是费用效益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可比性是含量生产系统绩效的基础,比较分析是进行生产与评价的基本方法。

一般来说生产率评价需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
a.目前状况与过去某个时期发展状况的比较也叫纵向比较。

b.某对象系统和其他系统间状况的比较也称之为横向比较。

c.实际结果与目标要求的比较称之为系统比较。

3.企业生产率评价使用方法
a.劳勒法。

劳勒认为,生产率是一个综合的量度和系统的评价指标,即组织如何有效率的和高效的运行以满足以下几个目标的要求。

1.经济或收益目标。

2.效率。

3.有效性。

4.进展趋势。

b.生产率快速评估方法(QPA法)。

分离出改进的问题领域并确定改进的优先领域,为整个组织建立生产率测评与控制指标。

该方法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企业绩效评价(核心),定性评价,企业绩效评价。

12.生产率测评的实施
1.信息工作来源(产品数据,会计手绢,作业测定数据,专家评判信息,其他信息)。

2.技术问题(核心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建立和选择适宜的测评方法)。

3.组织行为。

13.影响生产率的因素
A.国家和部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人力资源,科技水平,宏观管理政策。

这三种是影响国家整体生产率水平的三大因素,其中人力资源和科技水平是基础性因素,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力的现实水平,而宏观管理政策是决定性因素,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关系、运行机制和综合管理能力,是调动基础性因素,促进生产率提高的有力保证。

B.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产品设计,生产系统设计,生产规模,职工素质,政治思想工作。

14.企业提高生产率的途径
1.教育培训与提高生产率:重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对熟练技术工人的培养,加强对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

2.技术进步与提高生产率。

技术进步的基本特征有:技术进步的渐进性,飞跃性,系统性,周期性,可预测性。

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的影响体现在书的第68页。

技术进步与生产力关系的三点定性的结论有:a.技术水平低时,单位产值占用资本多,劳动生产率低。

反之亦然。

b.技术水平低时,技术进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小于1.技术水平高时,技术进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影响大于1.提高技术水平对提高生产率有倍加作用。

c.在我国当前K/Y值比较高的粗放经济水平下,技术进步对提高生产率的倍加作用更加明显。

走技术进步的道路是发展经济的捷径。

3.激励与提高生产率。

a.组织激励存在三种类型:物质利益激励,个人精神激励和协调发展激励。

b.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通过有效的激励增强组织凝聚力,同时有效的激励产生的也是积极诱导的作用,两者必定会促使生产率提高这是一个充分条件,从长远的时间有效性来理解,通过激励来提高凝聚力实施正确诱导也是提高生产率的必要条件。

c.群体活力与生产率的关系,和群体凝聚力相联系的是群体活力,凝聚力高的群体活力也强,反之则群的活力就弱。

群体活力表明的一个群体为达到目标而具有的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奋斗的精神。

4.企业内部决策机制与提高生产率。

一个工业企业及生产率水平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三因素:装备技术水平,劳动者的素质,决策机制水平。

15.工业工程与提高生产率
提高生产率的主要要素和方法综合
1.提高生产率的外部要素
a.工人和管理者对提高生产率的态度。

b.提高生产率的经济和环境方面的要素
2.提高生产率的内部方法
a.工厂布置,机器和设备
b.成本会计和降低成本的技术
c.生产的组织,计划和控制
d.人事策略。

16.生产率工程的概念,书的第82页
生产率工程涉及创新的生产率改善的方法.手段和过程以及创造性解决生产率管理问题的形式的研究、开发和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