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
09级二班王苗苗
一,语料来源(以下句子来自一位韩国留学生,中级汉语水平,这些句子是该留学生在做HSK五级模拟题的作文题时出现的)
1,“太”VS“很”
(1)别人对我说:“你的准备已经太好了。

(不用再复习了)”
(2)这家健身房费用不贵,还有运动环境也太好,所以年轻人去这个地方锻炼自己的身体。

(3)你买的这件衣服太好,我很喜欢。

2,“不能”
(1)我觉得自己没有担心,没有紧张,但是现在我不能睡觉了。

(2)(别人对我说:“你的准备已经太好了。

”)可是,我不能停止,一直准备。

(3)你的声音太小了,我不能听见。

二:鉴别偏误
由以上句子看出是有规律的偏误
第一组,“太”的用法都是不正确的,应用作“很”。

你的准备已经很好了;运动环境也很好。

这件衣服太好了,或者是这件衣服很好,我很喜欢。

第二组,“不能”用的不准确,“没有”和“不”的用法不准确,应为“不担心,不紧张,但是现在我睡不着觉了”,“不能停止”改为“没有停止”“不能听见”改为“听不见”。

三:偏误分类
第一组属于词汇方面的偏误,没有正确掌握“太”的用法,“很”的用法,以及“太”和“很”在语用上的区别。

第二组的(2)也属于词汇方面的偏误,没有掌握“没有”和“不”表示否定时的区别。

而第二组中的(1)(3)则属于语法方面的偏误。

同时,这两组偏误也属于语内偏误,由于学习者对“太”和“不能”的用法不全面,才产生这种偏误的。

四:解释偏误的原因
这两组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这种现象也称为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fion)或者过度泛化。

第一组,可以看出该生没有掌握好“太”和“很”的区别。

属于副词“太”的多度泛化。

“太”和“很”都是副词,在程度上,“太”比“很”更深一些。

“太”表示程度高是“过分”的意思,即这种程度高已经超高常规标准或程度,超过适当的承受限度,难于接受。

并且“太”有主观评价性,多用于赞叹,句末常带“了”。

而“很”,是个典型的程度副词,其本身的客观性很强,多用于陈述、描写或客观评价的句子。

所以,符合汉语规范的表达最好是:
(1)别人对我说:“你的准备已经很好了。

(不用再复习了)”
(2)这家健身房费用不贵,还有运动环境也很好,所以年轻人去这个地方锻炼自己的身体。

(3)你买的这件衣服很好,我很喜欢。

第二组,这组的三个句子可以看出,该留学生没有掌握“没有”和“不”表示否定时的区别。

“不”:多用于主观意愿,否定现在、将来的动作行为,也可以用于过去。

“没(有)”:主要用于客观叙述,否定动作、状态的发生或完成,因此只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

另外,“不能睡觉”“不能停止”“不能听见”属于“不能”的过度泛化。

“不能”表示不可能,而“不”还有一个用法就是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因此,较好的表达是:
(1)我觉得自己不担心,不紧张,但是现在我睡不着觉了。

(2)(别人对我说:“你的准备已经太好了。

”)可是,我没有停止,一直准备。

(3)你的声音太小了,我听不见。

五: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交际
由于中国人对留学生说汉语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所以,“太”的过度泛化,“没有”和“不”分不清,“不能”的过度泛化,这些基本上不影响交际,在和中国学生老师交流的时候基本能懂他想要表达的意思。

但是,如若不及时纠正,不利于其对汉语的深入学习,也会对以后的汉语学习过程中产生负面影响。

总结:偏误分析目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对第二语言教学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对偏误分析的研究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发掘,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授者或是学习者更要特别注意对直接接触到的实例的分析、探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