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报告

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报告

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有无特征)
一、目的
1.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和特征整合理论。

2.验证有无特征的非对称性搜索实验。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英文大写字母O和Q组成的矩阵,
由字母O搜索Q称为第一搜索条件,共10张随机呈现。

由字母Q搜索O称为第二搜索条件,共10张随机呈现。

三、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有无特征)“。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本实验不设练习,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1)是:
请你注意看下面呈现的英文字母。

如果其中有“Q”,你就使用1号反应盒按“+”号键,没有“Q”则按“-”号键,尽量做到既快又准。

在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实验就开始。

3.实验开始后,屏幕逐个呈现字母矩阵,被试依据指导语要求作相应反应。

程序记录反应时。

完成参数设定的次数一半时再次出现指导语(2)。

4.指导语(2)是:请你再次注意看下面呈现的英文字母。

如果其中有“O”,你就使用1号反应盒按“+”号键,没有"O"则按"-"号键,尽量做到既快又准。

在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按任意键实验就继续。

5.屏幕继续呈现字母矩阵,被试依据指导语要求作相应反应。

程序记录反应时。

直至完成所设定的次数。

6.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分别统计第一搜索条件和第二搜索条件中的"有"和"没有"平均反应时以及正确率。

1.收集了23位同学的数据统计出的结果如下(由于数据量较大所以这里没有一一列出来):
2.收集全体被试的实验结果,检验两种搜索条件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将数据录入spss,根据spss的结果我们知道这两种条件是存在显著差异的。

五、讨论
1.尝试用特征整合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

答:由于在“O”中找“Q”分心刺激的数目不显著影响我们的反应时,所以按照特雷斯曼的特征整合理论我们脑海里产生的是相对简单的特征地图(我们只要看到图上有小尾巴就能做出肯定判断),而在“Q”中找“O”则应该是控制加工,脑海里产生的是位置地图(我们必须将图和竖线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将目标与分心刺激逐一比较,才能做出判断,)相对于形成简单特征地图难,所以实验的数据显示出在“Q”中找“O”比在“O”中找“Q”所耗的时间长。

2.非对称性搜索实验的研究有何意义?
答:证实了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存在及靶子和干扰项的互动关系。

3.除了有无特征的非对称性搜索之处,还有哪些非对称性现象?
答:不连续维量的有无特性,连续维量的数量多少特征,标准特征与偏离特征。

4.你认为该领域还有哪些有待进一步研究。

答:我认为该领域应该还要考虑字词优势效应和客体优势效应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加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