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鸣曲:Sonata
意大利文声响的意思,有别于歌唱的声音。
奏鸣曲是一种专为某种乐器而写的音乐。
除了钢琴奏鸣曲以外,大多数的奏鸣曲都有钢琴伴奏,但也有巴罗克时期的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是为三件乐器而写的(其实是四人合奏的,但伴奏者不算在内)。
Rondo:回旋曲古典时期一种节奏轻快的曲式。
其中的主要乐段会与其他乐段轮替出现。
回旋曲大多出现于协奏曲或奏鸣曲的终结乐章,但也会独立乐曲的形式出现.
协奏曲:concerto
在古典音乐作品里占有相当多的地位,此者通常在一般管弦乐演奏会的第二部分,是由一名或数名演奏家独奏,乐团作为伴奏,之前提到:作为一位独奏者他在一首曲子所扮演着重要角色,显现出这首乐曲的价值所在。
从十七世纪末<协奏曲>的演奏方式转变成一小部分弦乐器作为主奏(称为concertant,soli),乐团其他成员作为伴奏(ripieno)的演奏方式为大家所接受,通常乐团的大小及主奏乐器都是随着演奏乐曲而改变,并没有一定的限制。
序曲(ovurture)
现今有分两种:第一种是歌剧、神剧(oratorio)或芭蕾舞剧的前奏;第二种是管弦乐团音乐会开始的前奏。
但现今没有很详细的区分,往往有时在歌剧演出时所听到的序曲与其内容无关,这已经是希松平常的事。
在十七及十八世纪的序曲分成三乐章,法国式的序曲是(慢-快-慢)三段,而义大利式的序曲是(快-慢-快)三段式。
但到了十八世纪晚期,德国作家葛路克(Gluck,1714~1787)认为序曲的作用应将观众带入情节之中,此一见解获得当代的作曲家莫札特、海顿及贝多芬等作家的赞同而延用至今。
黑胶唱片
小夜曲
音乐体裁的一种,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最初,小夜曲由青年男子夜晚对着情人的窗口歌唱,倾诉爱情,旋律优美、委婉、缠绵,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
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也有所发展。
“中外著名歌曲”中登载的舒柏特、托西尼作曲的小夜曲,都在世界上流传甚广。
幻想曲fantasia
形式自由,给人以即兴创作或自由幻想之感的器乐曲
谐谑曲scherzo
诙谐曲。
节奏强烈,速度较快、轻松活泼的三拍子器乐曲或声乐曲.
前奏曲
一种自由结构的短曲。
常放在具有严谨结构的乐曲或套曲之前作为序引。
赋格曲
复调乐曲的一种形式。
赋格曲建立在模仿对位的基础之上,从16~17世纪的声乐经文歌和器乐里切卡尔演变而成。
赋格曲分两个主要部分:①呈示部。
指主题依次在各声部作最初的陈述。
开始主题在主调上从某一声部单独进入,接着第二声部在属调上模仿主题,称为答题,而原主题声部继续出现的与答题形成对位的旋律称为对题。
答题如严格模仿主题,称为纯正
答题;如与主题形成守调模仿,称为守调答题。
对题在赋格曲的进行中再次出现时保持不变者称为固定对题。
伴随主题或答题的旋律经常改变者称为自由对题。
呈示部中主题进入的次数与赋格曲声部的数目相等。
②发展部。
根据赋格曲总的布局,此部分可能是最后一部分,也可能又分为中间部与再现部。
因此,赋格曲有二段式和三段式两种类型。
发展部中主题的进入比较自由,进入次数也无定规,调性转换亦较频繁复杂。
此外,根据曲中所用主题的多寡,存在单赋格曲、二重赋格曲和三重赋格曲等多种形式。
黑胶唱片
组曲
由若干短曲连为一体的管弦乐曲或钢琴曲。
其中各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组曲有古典和近代之分。
古代组曲又称“舞乐组曲”;近代组曲又称“情节组曲.
变奏曲:
运用“变奏曲式”谱写的乐曲,全称“主题与变奏”,是由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与根据此主题多次变化重复的若干段落结构而成。
弥撒
本来是天主教的一种仪式。
由于它在宗教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由于它庞大的结构和长达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弥撒音乐可以说是欧洲宗教音乐最重要的形式。
黑胶唱片
为了与宗教仪式有所区别,我们将其音乐部分称为“弥撒曲”。
弥撒曲分“普通弥撒”和“特别弥撒“通常所说的弥撒曲多指前者。
普通弥撒的词和曲有固定的搭配关系,共分为1.慈悲经,2.荣耀经,3.信经,4.圣哉经,.5.羔羊经。
五段中间穿插着神职人员的朗诵,内容各易的“特别弥撒”及宗教仪式。
弥撒曲还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说参加仪式的神职人员很多,普通弥撒的五段音乐写得完整而精致的,称为“大弥撒”,又称“庄严弥撒,,反之称为小弥撒,如果没有朗诵和其他宗教仪式,称为“音乐会弥撒”,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就是音乐会弥撒的典范.
安魂曲
又称为追思曲、追思弥撒。
顾名思义,可以知道它是弥撒的一种变体,用于追悼的场合。
我们现在听到的安魂曲,一般都是由管弦乐队伴奏的合唱套曲,从这点看,它的形式有些类似于清唱剧。
传统的安魂曲都是宗教题材的,歌词一律用拉丁文,因此,勃拉姆斯在1860年前后用德文歌词写作安魂曲被看作为创举,这部作品因而被称为…德意志安魂曲。
现代作曲家也喜欢使用这种体裁表现庄严肃穆的悼念,当然,不再用拉丁文,也很少是宗教内容了
交响诗:
李斯特(1811—1886)是19世纪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
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交响诗”这种新的音乐体裁。
交响诗是19世纪的一种“标题音乐”,它将交响曲的四个乐章浓缩在一起而成为更自由的单乐章交响音乐形式。
交响诗一般取材于文学作品,强调文学构思与音乐发展的内在联系,注重音乐形象的塑造和音乐的情感表达。
作为一种“标题音乐”,交响诗继承了贝多芬序曲、韦伯歌剧序曲的标题性和戏剧性传统,而成为19世纪主要的交响音乐形式之一。
1854年,他的《塔索》在德国魏玛演出的时候,李斯特首次使用了“交响诗”这个名称。
他认为通过这种体裁,作曲家可以“在其中重现他的心灵的印象和经历,以便和他们发生交往。
”“交响诗”的产生与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交响诗”作为交响乐“戏剧化”的趋向,体现出了19世纪各种不同类型的文艺形式“相互靠拢”的倾向。
“交响诗”正是作曲家们把音乐与文学、诗歌、美术乃至哲学相互沟通的结果。
“交响诗”是李斯特一生极力追求的艺术形式。
李斯特共创作了13首交响诗。
其中,最为著名的交响诗是《前奏曲》。
这部交响诗也称《人生序曲》,是19世纪交响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歌剧
歌剧是一种非常具有舞台魅力的多样化表演艺术—它不只呈现出音乐之美,同时它还结合了文学、戏剧、甚至于舞台设计、服装风潮等等,而歌剧舞台上所呈现的,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周遭的小缩影。
歌剧舞台反应了我们的人生,而您在歌剧情节中,说不定也因此可以发现您浅意识中的人格,黑胶唱片幻化成剧中某一个人物角色,在舞台上真实地呈现出来。
歌剧情节大都不脱离男女间的爱恨情仇,还有于国家民族意识、宗教神话色彩,都可以成为歌剧背景的题材。
透过音乐与戏剧的结合,带您的思绪进入一种跨时空的情境之中。
一旦您接受了歌剧,您会发现:它是所有音乐表现型式中,最具有感官(听觉与视觉)感染力的享受,让您不自觉爱上歌剧而无法自拔!
清唱剧
为宗教(包含戏剧,叙事,祈祷等)歌词所配的长篇配乐.
康塔塔
来自意大利语“歌唱”一词,即歌唱的曲子。
以咏叹调、宣叙调、二重唱和合唱组成,是一种为声乐家们、合唱队和乐器演奏家们的表演,以诗体故事为基础的作品。
最早的康塔塔以情歌为主用于独唱或数字低音的伴奏。
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卡里西米等人是康塔塔的先驱。
十八世纪后期康塔塔指宗教的或世俗的合唱作品,但不一定包含独唱,以乐队伴奏,内容往往偏重于抒情,类似小型清唱剧。
艺术歌曲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
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
音乐剧诞生于本世纪初的欧美大陆,融合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特点,将音乐、舞蹈、话剧道白的特殊魅力紧密结合起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从而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
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
从此后音乐剧以它特有的魅力,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而迅速、不断地繁荣,直到今天。
音乐剧
今天的音乐剧主要包含了三个元素:黑胶唱片
1.歌、舞、道白发挥到极至的综合性表演。
2.豪华,场面气派的舞台布景大制作。
3.娱乐和文化交流相交融的现代艺术水准。
音乐剧在表现手段上可分为音乐戏剧、舞蹈音乐剧和歌剧式音乐剧三种.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