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教材分析
方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数学模型,应用非常广泛.本节的教学内容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探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下一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做铺垫.本节将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计算能力等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为学生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分式方程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 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3.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4.会用去括号法则解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5. 掌握含有以常数为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6. 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形成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概括和转化的能力;
2. 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由具体实例抽象概括的思考与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 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3. 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4. 运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1. 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2. 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3. 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4. 掌握含有以常数为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①在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代表队中,羽毛球运动员有19人,比跳水运动员的2倍少1人.参加奥运会的跳水运动员有多少人?
(1)如果设参加奥运会的跳水运动员有x人,则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羽毛球运动员为______人;
(2)根据上述关系,可列方程为________.
问题②王玲今年12岁,她爸爸36岁,问再过几年,她爸爸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
(1)如果设再过x年,则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王玲的年龄为______岁,她爸爸的年龄
为______岁;
(2)根据上述关系,可列方程为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为进一步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问题:观察以上两个方程,找出其特点:
2x-1=19 ①
36-x=2(12+x) ②
(1)有几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次数是几?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得一元一次方程两边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元方程的解,也可叫做方程的根.
【设计意图】经历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以及方程的解的定义.
2.等式的基本性质.
方程是等式(含未知数的等式),解方程就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如果a=b,那么a+c=b+c,a-c=b-c.
性质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
如果a=b,那么ac=bc,a
c =b
c
(c≠0).
性质3如果a=b,那么b=a. (对称性)
性质4如果a=b,b=a,那么a=c. (传递性) 例1 解方程:2x-1=19.
解:两边都加上1,得
2x=19+1,(等式基本性质1)
即2x=20.
两边都除以2,得
x=10.(等式基本性质2)
检验:把x=10分别代入原方程的两边,得
左边=2×10-1=19,
右边=19,
即左边=右边.
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经历探究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从而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3. 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仔细观察例1解答过程中的第1步:
2x-1=19,①
2x=19+1. ②
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由方程①到方程②,这个变形相当于把①中的“-1”这一项从方程的左边移到了方程的右边.
问题:“-1”这项移动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改变了符号.
总结: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相当于把方程中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一般地,把所有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所有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使得一元一次方程更接近“x=a”的形式.
移项,一般都习惯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左边.
例2 解方程:3x+5=5x-7.
解:移项,得
3x-5x=-7-5.
合并同类项,得
-2x=-12.
两边都除以-2,得
x=6.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与方法,深化对解一元一次方程过程的认识.
4. 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例3解方程:2(x-2)-3(4 x-1)=9(1-x).
解:去括号,得
2x-4-12x+3=9-9x.
移项,得
2x-12x+9x=9+4-3.
合并同类项,得
-x=10.
两边都除以-1,得
x=-10.
问题:通过解答上面的方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方程中含有括号,如果去掉括号,就可以利用移项法则进行解方程了,关键步骤就是去括号.
问题:你还记得去括号法则吗?
(1)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
(2)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注意:(1)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化简;
(2)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内的任何一项;
(3)若括号前面是“-”号,记住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4)-x=10不是方程的解,必须把x的系数化为1,才算完成解方程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与方法,深化对解一元一次方程过程的认识.
5.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例4 解方程:x−10x+1
6=2x+1
4
−1.
解:去分母,得
12x-2(10x+1)=3(2x+1)-12.
去括号,得
12x-20x-2=6x+3-12.
移项,得
12x-20x-6x=3-12+2.
合并同类项,得
-14x=-7.
两边都除以-14,得
x=1
2
.
问题:通过解答上面的方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方程两边都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去掉分母.于是,解方程的基本程序又多了一步“去分母”.
问题:你能总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都有哪些步骤吗?
(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注意不可漏乘某一项,特别是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代数式要加括号;
(2)去括号:应用分配律、去括号法则,注意不漏乘括号内各项,括号前“-”号,括号内各项要变号;
(3)移项: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注意移项要变号;
(4)合并同类项:要注意只是系数相加减,字母及其指数不变;
(5)系数化为1:同除以未知数前面的系数,即ax=b⇒x=b
a
.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与方法,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深化对解一元一次方程过程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1. 解方程:2(x+3)-5(1-x)=3(x-1).
2. 解方程:3
4[4
3
(1
2
x−1
4
)−8]=3
2
x+1.
四、课堂总结
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 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如果a=b,那么a+c=b+c,a-c=b-c.
性质2如果a=b,那么ac=bc,a
c =b
c
(c≠0).
性质3如果a=b,那么b=a.
性质4如果a=b,b=a,那么a=c.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 略.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