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体育运动损伤原因及预防调查研究

中学生体育运动损伤原因及预防调查研究

中学生体育运动损伤原因及预防调查研究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教育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在“中学体育目的和任务”一章中明确指出;“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不仅仅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完善他们的性格,塑造他们的人格”。

但中学体育运动中学生伤害事故屡见不鲜,轻者如擦伤、刺切伤、肌肉拉伤;重者如关节部位扭伤、脱位;严重者如骨折、半月板撕裂、脑震荡等,甚至致残。

这些损伤往往很大程度上干扰着中学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健康发展,严重影响到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学业的顺利进行,增加了中学生的心理压力。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搞好中学体育工作,我们有义务、有责任重视中学生体育运动损伤问题为。

此,笔者对河源市源城区啸仙中学、东埔中学196名中学生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探索其发生规律,为中学体育工作顺利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调查对象及方法:1.1调查对象:河源市源城区啸仙中学、东埔中学196名中学生,其中男生112名,女生84名,年龄在14-18岁的初高中生。

1.2调查方法:(1)课内课外寻访;(2)调查问卷法;(3)文献法:就中学生运动损伤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大量查阅、整理,为调查研究提供帮助。

2、运动损伤调查结果2.1运动损伤情况:在全部接受调查的196名学生中,有98人曾先后发生过运动损伤,损伤率为48.9%,98名运动损伤学生损伤部位及构成见表1(表略)。

2.2损伤好发时间(表2略):在课外活动及各种体育竞赛中发生损伤相对较多,其原因是缺乏组织领导,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及设施,监督指导不够,超负荷练习;在体育课及早操进行锻炼时发生损伤相对较少,这与老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有直接关系。

3、分析与讨论造成中学生运动损伤原因主要与性别、年龄,思想麻痹大意,缺少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不科学,场地器材限制,运动情绪不稳定、饮食营养不良、身体疲劳,技术上的缺点和错误,组织纪律涣散,人体某些生理解剖结构薄弱等因素有关。

3.1与性别、年龄有关在196名接受调查的中学生中,男生112人,女生84人,分别占57.14%和42.86 %。

很明显,男生多于女生,原因之一是一般情况下男生要比女生好动,对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男生大于女生。

调查对象年龄在14-18岁之间,此阶段中学生神经系统在成熟时期因分泌作用结果,神经过程不稳定,致使兴奋过程占优势,容易发生损伤事故。

另外,此年龄阶段中学生心理不成熟,好表现,好胜心强,好奇心大,在体育运动中一旦心血来潮,往往忘乎所以,盲目做一些力不能及的动作。

3.2思想麻痹大意中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常常与师生对于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及重要性的认识、重视不够有很大关系。

没有从思想上给予够的重视,往往随心而欲,缺少必要的预防、检查措施,忽视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以致发生损伤情况。

3.3缺少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不科学运动前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使得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机不能充分动员起来,使得全身肌肉不能温热、灵活、协调起来。

机能未能达到运动时的身体状态所需水平,导致肌肉弹性力差,韧带伸展和关节活动范围不够;准备活动与运动内容不符,运动中负担较重的部位没有充分活动或被忽略,或缺乏专项针对性准备活动,其功能没有被调动起来;准备活动运动量过大,使机体过早出现疲劳,而当进入正式运动时机体已不在最佳状态;过早开始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离运动时间过早,等正式运动开始时,其准备活动的作用已丧失。

3.4场地、设备方面原因场地器材设备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条件,但中学体育工作往往受到这方面的制约,是造成中学生发生运动损伤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学校运动场地面积不足,场地高低不平,有杂物未清除(石头,硬性物体),场地过硬过软,器材安装不坚固,不符合规格及卫生要求,或老化,年久失修,运动人员服装不符合要求,场地内无保护措施,如铁饼无防护网,跳高垫长宽厚不合要求的等,都对学生发生损伤有直接关系。

另外,中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往往无法顾及或不注意安全而导致损伤发生。

3.5运动情绪不稳定,饮食营养不良,身体疲劳由于主客观因素,学生运动情绪没有调整到最佳,饮食营养不良,身体疲劳,休息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控制体重、偏食,使身体营养不平衡,使人体摄入能量不足,维生素矿物质缺乏,从而造成体质单薄,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相对较低;有的学生隐瞒自身伤病,带伤带病参加体育锻炼,其结果一方面会使患部加重,另一方面为了保护患处,常会把身体重量转压到健康一侧的肢体上,致使该侧肢体因负担过重而被迫受伤。

对此,生理学告诉我们,以上现象首选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发生改变,使机体内部的共济作用及注意力减低,结果使机体的协调性、灵活性遭到破坏,而影响其动作完成,致使身体发生损伤;有的学生在练习时因动作不够熟练,思想上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犹豫以及匆忙现象;相反,也有的学生因赛前过度兴奋而产生“超限抑制”,临场表现为软弱无力、无精打采,打不起精神来,结果也容易受伤。

3.6技术上的缺点和错误由于技术不正确不到位而出现的损伤。

例如,篮球接球时,由于手形不正确而引起手指挫伤;学习跨栏时,由于起跨腿过低与栏相碰而发生伤害;学习跳高时由于起跨点太远而摔到垫外发生损伤等。

3.7组织纪律松弛涣散学校运动场地狭窄,有的学生不在规定区域投掷器械,有的学生则任意穿越投掷区,有的学生则不在跑道上按同一方向跑进。

体育课内学生过多,老师教学组织不力,课堂纪律松弛、混乱,分组练习时,老师未在现场指导与保护,有的学生不听老师劝告,固执己见,坚持去做力所不及的练习,有的学生好出风头表现自己,冒险去做不熟悉的动作。

在中学体育运动中,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的开展。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及有危险的项目如体操、田径中的标枪、铅球、铁饼、链球及球类项目中,如果纪律松懈,组织不力,就很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3.8与人体某些生理解剖结构薄弱有关在调查中,踝关节受伤的人数较多,这是由于外踝比内踝长,同侧三角韧带比外侧三角韧带坚强,因此踝关节的内翻活动较外翻活动大;另外,在背伸的各肌肉中,使踝关节外翻背伸的第三腓骨肌远不如使踝关节内翻背伸的胫前肌坚强,因此使踝关节向内翻的力量大。

这些特点,就使踝关节容易发生内翻,而造成外侧副韧带损伤。

而膝关节损伤在篮球及田径跳跃运动中更常见。

在体育运动中,很多动作都需膝关节参与活动,由于这些特点,膝关节损伤较常见。

其他部位也有相类似的情况出现。

3.9其他从某种程度上讲,运动情景实质上就是一个应激情景,不同的人面临应激情景会作出不同的认知评价,并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中学生可能将某一比赛与自己荣誉乃至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考虑,因而在训练和比赛时感到担忧和恐惧;有的中学生可能将参加某一比赛看成是向对方学习和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因而情绪稳定,精神放松,遭受运动损伤的可能性也就比前小。

一个人的消极性认识评价主要指非理性信念(如“我必须在这次比赛中获得成功”),担忧的沉思(如“经常默默地考虑自己的得失成败”)以及消极性的自我陈述(如“我各方面都不如他人”)。

由于消极性认知评价会造成生理和注意方面的巨大变化,因而发生损伤的可能性也就增大。

4、预防措施:4.1消除大意思想,加强安全卫生教育,提高预防运动损伤的思想认识。

这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非一朝之事,广大中学体育工作者和中学生,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意义,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教学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定期举行安全防范教育。

使广大师生对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有较正确、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自觉防范各种运动损伤的可能性。

另外,中学生学习任务重,竞争压力大,“疲惫”现象普遍,对体育课缺乏兴趣,当碰上运动量大、难度大的某些项目时,出现厌烦,恐惧、紧张心理,体育老师、校医都要注意做好宣传疏导工作,使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把损伤到最低限度。

4.2注重区别对待原则,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在中学体育教学训练中,体育工作者应注意区别对待原则,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身体素质、技术水平、训练程度及精神心理状态等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科学有序编排教学训练活动,合理安排内容(比如说现在诸多学校实行男女分班教学)。

另外,应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监督指导工作,调查表明有很多学生是在课外活动时发生损伤的,这一点广大中学体育工作者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在进行正式的体育活动之前,应根据实际项目特点和当时环境及季节气候变化而做好准备活动,做到切实有效的准备活动,使学生的身体状态达到运动时所需水平。

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能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提高到最适宜的状态,加强和恢复原有的条件反向联系。

机体各部活动的加强,有利于接受即将开始的较大运动量。

做准备活动时应注意:(1)时间一般为5-10分钟;(2)动作从简单到复杂;(3)幅度从小逐渐增大;(4)时间应和实际运动时间紧密结合,避免过早或过晚;(5)掌握准备活动的负荷量,避免机体过分疲劳而发生损伤;(6)应根据项目特点,加强主要运动部位、主要关节的活动;(7)加强易损伤部位的准备活动;4.3加强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老师在课前要认真检查场地器材的情况,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如在上跳跃课时要挖松沙坑,注意清理异物,起跳板,跳高架安放要平衡;支撑跳跃课时检查使用的器材有无损伤,安放是否平衡,垫子的边角是否重叠或有缝隙;投掷课时检查防护网是否完好等。

其次,体育场地不足,锻炼人数众多,往往一个千人以上的学校,仅有一个田径场,而且篮足排所有场地均包括在一起,这运动时易发生互相冲撞而造成损伤,所以应增辟体育场地,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

学校管理人员应定期及时检查体育活动场地、器械,消除潜在隐患,避免发生损伤事故。

4.4技术动作要正确、规范,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逐步提高过程,前面学过的内容往往是后继学习内容的基础。

一旦这种连续性遭到破坏和中断,继续学习将会遇到较大的困难,甚至发生受伤事故。

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应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循循善诱的态度,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概念和技术方法。

老师应认真钻石教材,掌握动作的重点和难点,在讲解示范和指导学生练习中动作要规范正确。

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多采用一些学生接受的直观性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

例如,进行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时,常常发现一些学生传球过猛或传球过低,而接球学生往往手型不正确致使接不住球甚至戳伤手指,调查中大部分手指受伤的情况都是因此而发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