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要避免单线触,操作时 必须穿上胶鞋或站在干 燥的木凳上。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一节 触电事故种类
(a) 中性点直接接地
(b) 中性点不直接接地
图2-1 单相触电示意图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一节 触电事故种类
二、触电方式 2、两相触电 是指人体两处同时触及两相带电体而发生的触电事故。在高压系统中,人 体距离高压带电体小于规定的安全距离,造成电弧放电时,电流从一相导体流 入另一相导体的触电方式,如图1.1-2所示。两相触电加在人体上的电压为线 电压, 因此不论电网的中性点接地与否, 其触电的危险性都最大。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二节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4、电流种类的影响 不同种类电流对人体伤害的构成不同,危险程度也
不同 但对人体都有致命危险。 (1)直流电的作用 (2)100Hz以上电流的作用 (3)冲击电流的作用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二节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5、个体特征的影响 身体健康、肌肉发达者摆脱电流较大;室颤
的情况下。此时在皮肤表面将留下与被接触带电体 形状相似的肿块痕迹。电烙印有时在触电后并不立 即出现,而是隔一段时间后才出现。电烙印往往造 成局部麻木和失去知觉。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一节 触电事故种类 (3)皮肤金属化 由于电弧的温度极高(中心温 度要达6000-10000℃)可使周围的金属熔化、蒸 发并飞溅到皮肤表面变得粗糙坚硬,其肤色与金 属种类有关。如灰黄色(铅)、绿色(紫铜)、 蓝色(黄铜)等。金属化后的皮肤经过一段时间 后会自行脱落,一般不会留下严重后果。
(4)机械性损伤
(5)电光眼
必须指出,人体触电事故往往伴随高空堕落或摔跌等机械性 创伤。这类创伤虽起因于触电,但不属于电流对人体的直接伤害, 可称为“触电引起的二次事故”,亦应列入电气事故的范围内。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一节 触电事故种类
二、触电方式 按照人体触及带电体的方式和电流流过人体的途径,电击可分 为单相触电,两相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 1、单相触电 是指在地面上或其他接地导体上,人体某一部位触及一相带 电体的触电事故。对于高压,人体虽然没有触及,但因超过了 安全距离,高电压对人体产生放电,也属于单相触电。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四节 触电急救
一、脱离电源
(4)触电者触及低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应设法迅速切断 电源。为使触电者与导电体解脱,最好用一只手进行。
(5)如果电流通过触电者入地,并且触电者紧握电线,可 设法用干木板塞到身下,与地隔离,也可用干木把斧子或 有绝缘柄的钳子等将电线剪断。
(6)触电者触及高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应迅速切断电源, 或用适合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解脱触电者。救护人员在抢 救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自身与周围带电部分必要的安全距离。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二节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3)室颤电流 通过人体引起发生纤维性心室颤动的最小 电流称为室颤电流。 在较短时间内危及生命的电流,称为致命电流。电流达到 50mA以上,就会引起心室颤动,有生命危险,100mA以 上的电流,足以致死。而接触30mA以下的电流通常不会 有生命危险。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电流约与心脏质量成正比。患有心脏病、中枢神 经系统疾病、肺病的人电击后的危险性较大。精 神状态和心理因素对电击后果也有影响。女性的 感知电流和摆脱电流约为男性的2/3.儿童遭受电 击的危险性较大。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二节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三、人体阻抗 1、人体电阻组成和分布
人体不是纯电阻,皮肤表面厚0.05-0.2mm角质层电阻 值较高。一旦破坏后,人体电阻急剧下降。 人体电阻是皮肤电阻与体内电阻之和。 2、人体电阻变动范围 干燥条件下人体电阻约为1000Ω -3000Ω 。 皮肤沾水、损伤、表面沾有导电性粉尘都会使人体电阻下降。 接触压力增加、接触面积增大也会降低人体电阻。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一节 触电d Uk
0.8 m 20 m
0.8 m 20 m
跨步电压示意图
高压线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二节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规律,可定量地分析触 电事故、也可运用这些规律,科学地评价一些 防触电措施和设施是否完善,科学地评价一些 电器产品是否合格等。
电流对人体伤害的程度与通过人体电流的 大小、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电流通过人 体的途径、电流的种类等多种因素有关。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二节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一、作用机理和征象 1、作用机理
电流通过人体时破坏人体内部细胞的正常工作,主要 表现为生物学效应。电流作用于人体还包含有热效应、化 学效应和机械效应。 生物学效应主要表现:使人体产生刺激和兴奋行为,组织 发生变异。 电流的热作用导致功能障碍、体液电解分离,组织产生蒸汽 发生剥离、断裂等。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二节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1)感知电流 感知电流:是指电流流过人体时可引起 感觉的最小电流。成年男性平均感知电流约为 1.1mA( 有 效值,下同 );成年女性约为 0.7mA 。
(2)摆脱电流 是指人在触电后能够自行摆脱带电体的最 大电流。成年男子摆脱电流约为9mA;成年女子摆脱电流 约为6mA;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二节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3、电流的途径 电流通过头部会使人立即昏迷,甚至死亡;电流通
过脊髓,会导致半截肢体瘫痪;电流通过中枢神经,会引 起中枢神经强烈失调,造成呼吸窒息而导致死亡。所以电 流通过电脏、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时,危险性最大。 从外部来看,左手至脚的触电最危险,脚到脚的触电对心 脏影响最小。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一节 触电事故种类
众所周知。触电事故是由是电流形式的能量造 成的事故,其构成方式和伤害方式有很多不同之处, 其发生也存在一定规律性,总体上可划分为两类触 电事故、三种触电方式。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一节 触电事故种类
一、触电事故种类 按照触电事故的构成方式,触电事故可分为
电击和电伤。 1、电击:是电流对人体内部组织的伤害,是最危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一节 触电事故种类
2、电伤: 电伤是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
或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电伤 会在人体上留下明显伤痕,有烧伤、 皮肤金属、电烙印、机械性损伤、电 光眼。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一节 触电事故种类 (1)电烧伤 又分为接触灼伤和电弧灼伤两种。 (2)电烙印 电烙印发生在人体与带电体有良好接触
险的一种伤害,绝大多数(大约85%以上)的触 电死亡事故都是由电击造成的。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一节 触电事故种类
一、触电事故种类 电击的主要特征:
(1)伤害人体内部; (2)在人体的外表没有显著的痕迹; (3)致命电流较小。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一节 触电事故种类
按照发生电击时电气设备的状态,电击可分为直接接触电击 和间接接触电击。 (1)直接接触电击:是触及设备和线路正常运行时的带电体 发生的电击(如误触接线端子发生的电击),也称为正常状 态下的电击。 (2)间接接触电击:是触及正常状态下不带电,而当设备或 线路故障时意外带电的导体发生的电击(如触及漏电设备的 外壳发生的电击),也称为故障状态下的电击。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四节 触电急救
一、脱离电源
(9)救护触电者切除电源时,有时会同时使照明失电,因 此应考虑事故照明、应急灯等临时照明。新的照明要符合 使用场所防火、防爆的要求,但不能因此延误切除电源和 进行急救。
发生触电,为救他, 立即断开电源!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一节 触电事故种类
两相触电示意图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一节 触电事故种类
3、跨步电压触电 当电网或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时,流入地中的电流在
土壤中形成电位,地表面也形成以接地点为圆心的径向电 位差分布。如果人行走时前后两脚间(一般按0.8m计算) 电位差达到危险电压而造成触电,称为跨步电压触电。
第二节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2、持续时间 通过人体电流的持续时间愈长,愈容易引起心室颤动,
危险性就愈大。这主要是因为: (1)通电时间越长,触电面要发热出汗,而且电流对人体
组织有电解作用,使人体电阻降低,导致电流很快增加; (2)心脏收缩扩张的间歇对电流最敏感,若电流在这一瞬
间通过心脏,即使电流较小,也会引起以及颤动,造成危 险。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四节 触电急救
触电急救必须分秒必争,立即就地迅速用心肺复苏法进 行抢救,并坚持不断地进行,同时及早与医疗部门联系, 争取医务人员接替救治。在医务人员未接替救治前,不应 该放弃现场抢救,更不能只根据没有呼吸或脉搏擅自判定 伤员死亡,放弃抢救。
只有医生有权做出伤员死亡的诊断。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四节 触电急救
一、脱离电源 (1)脱离电源就是要把触电者接触的那一部分带电设备的
开关、刀闸或其他断路设备断开;或设法将触电者与带电 设备脱离。在脱离电源过程中,救护人员既要救人,也要 注意保护自己。 (2)触电者未脱离电源前,救护人员不准直接用手触及伤 员,因为有触电危险。 (3)如触电者处于高处,解脱电源后会自高处坠落,因此, 要预防措施。
触电事故及现场救护
第三节 触电事故规律
为防止触电事故,应当了解触电事故的规律。根据对 触电事故的分析,从触电事故的发生率上看。 (一)触电事故季节性明显 (二)低压设备触电事故多 (三)携带式设备和移动式设备触电事故多 (四)电气连接部位触电事故多 (五)错误操作和违章作业造成的触电事故多 (六)不同行业触电事故不同 (七)不同年龄段的人员触电事故不同 (八)不同地域触电事故不同
电气危害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系统自身的危害,如短路、 过电压、绝缘老化等;另一方面是对用电设备、环境和人员的危害, 如触电、电气火灾、电压异常升高造成用电设备损坏等,其中尤以 触电和电气火灾危害最为严重。触电它可直接导致人员伤残、死亡。 另外,静电产生的危害也不能忽视,它是电气火灾的原因之一,对 电子设备的危害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