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的意义与
但文本也不是一个思想或者意识形态的简 单图解。文本细读不应该有标准答案, 它只 是一个待启发、待补充与交流的开放性的 文学性平台, 有时候需要热烈的争辩来充实 其留白空间, 有时候需要静静的玄想才能感 受其丰富的内涵。
文本细读的方法
文本细读是一种能力, 它可以帮助你阅读文 学名著, 帮助你透过文字或者文学意象, 达 到作品所隐蔽的精髓之地。通常来说, 优秀 的文学名著总是含有多层次的丰富内涵, 其 表层所承载的总是社会上一般流行观点的 意义, 但其真正的精华不能仅仅以此为目的。
细读的本质
细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 和交流的过程。我们阅读文学, 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 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为熟悉或为陌生的心灵世界。 我这里所指的心灵世界, 包括两个主体,一个是作家的 主体, 即作家在创作的背后应有一个完整的理想境界, 是作家对作品应达到的境界的期待。另一个是读者的 主体, 即读者对阅读作品所期待的一种理想境界。但 文学作品本身是一个自在的客体, 它既不可能完全等 同于作家的主体期待, 也不可能完全重合读者的主体 期待。文学阅读的过程也正是这样三个元素的互相融 合与冲突的过程。
二、文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细读层面:只有在对文学作品有了充分 的理解和欣赏, 我们才会有好奇心去关心这 些名著是怎样诞生的,作家是在怎样的生 活环境下创作这部文学名著的,作家的生
活经验与创作之间构成怎样的关系 。
2、文学史层面:文学史知识包括文学思潮 流派的发生原因和经过, 包括作家的生活环 境与命运遭际, 也包括文学与外部社会的各 种关系, 诸如出版、市场、经济和各种社会 制度等方面的关系。但所有这些因素都是 围绕文学作品的解读和传播服务的。
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人在香港的恋爱进入关键的那个晚上, 范柳原的话里引了一句《诗经》里的话“ 死生契阔, 与子 相悦。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这首诗引自《诗经·邺 风·击鼓》。原来的诗句是,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执子之 手, 与子偕老” , 可是张爱玲把第二句改成了“ 与子相 悦” 。我不知道她这是要显示范柳原引诗引错了呢, 还是 其他的什么原因张爱玲并不是不知道。
她为了表达这样一个庸俗的看法世界上是没有爱情的, 没有肯定性的, 为了表现范柳原是个浪荡子, 她就改了一个字—所谓‘‘相悦” , 就 是说我看到你很高兴, 你看到我也很高兴。这样一改, 意思就变得很油 滑, 天地无情, 生死无常, 人都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因为掌握不了, 大 家相悦一下就可以了。这样一改, 后两句就变得很轻浮, 就没有办法来 解释后面的东西。这就是修改经典,这一改就把小说里面人物的性格改 掉了。
根本原因。 但这种趋势并不妨碍少数优秀的作家从头开始学习西方文
化, 企图从文化源头上理解和引进西方文化的传统。鲁迅 从古希腊的历史中攫取了这个片段, 并融化到自己的艺术 创作里, 正是反映了当时的中国文学中世界性因素的形成。 斯巴达之魂所表达的就是一种创作中的“ 经典”意识。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陈思和:“做学问就先要建立起一个自己的理论 框架, 然后把符合框架的作品往里面填。我听了当 时就很想告诉他, 如果你学习现代文学史没有成百 成千地阅读作品, 没有对于现代文学史上的名著融 会贯通、如数家珍, 那么, 所谓的文学史理论体系 都是别人的, 而与你无关, 你将永远被关在这一专 业的门槛以外, 你不会产生真正的独立见解和自己 的学术观点。 ”
举例说明
以胡风为代表的“ 七月派”创作为例来说明这个 过程。
如果说第一个层次需要我们认真细读文学作品, 从 诗歌里领悟诗人们的美好感情, 那么, 第二个层次 需要我们掌握的是有关“ 七月派”诗人的遭遇和 整个胡风事件的来龙去脉而在第三个层次里, 我们 将学习和讨论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种种特定环境的 精神反应、自觉的使命、追求以及他们所遭受的 灾难的教训。
她后来写了一篇创作谈自己的文章, 里面又把这首诗引用 了一遍, 而这次的引文是“ 与子成说” 。这样的手法似乎 只有张爱玲会做, 她把她小说的意思上升到经典意义去讨 论, 从古代的经典意象里找出一种来跟小说相对应的因素。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打仗的时候, 人们觉得生 死茫茫, 生死散聚就在一刹那之间, 人是把握不了 的, 那么, 虽然生生死死把握不住, 但是可以“ 与 子成说” , 即我曾经跟你相约, 跟你立过誓的, 我 们一定要生生死死在一起, 一定要白头到老。这是 闻一多的解释。
阅读
文学作品的途径
1、欢悦即快乐
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是最放松最快乐的时候, 也是想象力最活跃最放纵的时候。读作品 当然不能为了应付考试, 也不是为了完成什 么写作任务, 首先是为了快乐。通过阅读文 学作品, 让我重温人性的温馨与美好,让我窥 探人性的黑暗和深刻, 同时也让我遐想、励 志、憧憬和寻找生活勇气, 人生所有不能达 到的境界几乎都可以在文学里得到满足。
2、投入是忘我。
读文学不是读文件, 可以放松自己的情绪, 任自己被文学 的语言和审美境界所吸引所感动, 你可以哭笑自如, 可以拍 案叫绝, 可以舞之蹈之, 可以废寝忘食。
投入是一种忘我境界, 只有“ 忘我” , 才能把你的人生经
验和内心欲望都极大地调动起来, 使你与文学产生生
命相连的亲密关系, 你从文学中读出的是你自己的内
从我的个人兴趣所好而言, 我是不喜欢那些 时尚的“ 海派怀旧热” , 但我读长恨歌之 后感到有一种说话的欲望, 恰恰与海外的 “ 怀旧说”相反, 我从小说里读出了一种巨 大的反讽和挑战王安忆在向形形色色的矫
揉造作的“海派怀旧”文章挑战。她以王
琦瑶卑琐的死, 讽刺了当今上海所谓的“ 怀 旧热”文化的粗鄙性实质。这样一解, 我完 全理解了小说第三卷里出现的长脚、老克
九十年代至今:, 一来是学术风气强化了宏观研究的必要 性, 二来是西方理论学说的不断引进, 导致了学术界盛行新 方法和新理念, 对文学史的理论研究逐渐取代了具体的作 家作品研究, 文本细读逐渐不被人们所重视 。
2、现实问题
学生:对于文学作品阅读量不仅相当少, 而且几 乎不具备解读作品的能力。
文本细读的意义与方法
一、文本细读的提出
1、历史问题 五六十年代: 作家的著述系年和年谱的编写, 作家资料的
收集以及文本细读(古代文学的治学方法) 学术服务于 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
新时期 :回到作家作品的具体研究,强调了学术的客观 性和资料性的重要。重写文学史”的一代学者, 其实都是 在阅读大量的文学原著以后再提倡和进行宏观直面文学作品, 以赤裸的心灵和 情感需求来面对文学, 寻找一种线索, 来触 动文学名著所隐含的作家的心灵世界与读 者参与阅读的心灵世界之间的应和。而其 他外在的因素—研究和解说, 只能在读者与 文本之间已经有了心心相印的可能性以后, 才能够发挥它的有益的意义。如果一个读 者在没有直接阅读作品之前先读了大量的 有关评论, 那就很容易陷入自我迷失, 找不 到自己的感觉。
文学的魅力就在于, 它能使人的生命变得丰富起来, 满溢开 去。这就是巴金老人所说的“生命的开花” , 也是文学艺 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文本细读的态度
既然文本细读的文学性因素联系着极为隐 秘的个人感情经验, 那么, 文本细读的过程 则是个人经验的传播与交流, 是使人心从互 相隔膜到互相了解的心灵撞击与交流的过 程。不赞成把文本细读看作是与作家主体 和社会客体都无关的纯技术形态, 因为作家 主体的所有信息都会从文本中反映出来, 包 括他对社会的态度与立场。
我这样细读长恨歌, 当然是出于我对上海这 座城市文化的理解和期待, 也是依据了小说 的自身逻辑,还原了小说真实的创作动机和 蕴涵的都市文化意义,同时也得到了王安忆 继长恨歌》以后创作长篇小说富萍的证 实—在这部小说里, 王安忆歌颂了新时代的
上海的主人翁是如何创造现代都市文化的。
我不想在读解这部小说时运用各种时髦理
还有陈子展教授的解释, 他说这不是夫妻间的誓言, 而是战士之间的友谊我们在一起打仗, 我们说过, 我们生在一起, 死在一起。这两种解释都可以通。 “ 与子成说”说明了这是一首非常积极、非常肯
定的民歌, 在生死渺茫当中有一种肯定性的东西。
张爱玲是知道这首诗里有肯定性的东西, 她本人也赞同这个东西, 她骨 子里有一种追求积极性的东西。可是另一方面, 张爱玲又是个虚无主 义者, 在她看来, 什么都是假的, 爱情也没有真心的。她为了强调范柳 原和白流苏都是自私自利的人, 她说, 一个是自私的男人, 一个是自私 的女人,两个人都是精刮, 整天为自己打算, 玩弄小计谋, 直到战争爆发, 两个人才不得不在一起了。
1、鲁迅的早期小说《斯巴达之魂》
它不仅神采飞扬, 体现了鲁迅强烈的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这也贯穿了鲁迅一生的创作精神, 而且是因为在世纪初到 五四新文学运动, 大多数作家都是自觉斩断自己的文化传 统转而向西方的流行文化和时尚文化模仿, 这既是“ 五四” 新文学保持了青春活力的特色, 也是它之所以肤浅不远的
前面已经说过, 作家在创作的背后有一个完 整的理想境界, 这是他对自己的创作应达到 的境界的期待。这种期待有的时候是作为 一种无意识存在于作家的创作心理中, 可能 连作家自己也不怎么清楚, 但是它恰恰是创 作的最初或者最根本的动机, 决定了作品的 文学性因素。细读文本的任务是揭示出这 些隐含在作品里的真正的动机, 把作品的艺 术内涵充分地显现出来。
论, 但我想从中获得作家有关这座城市的真 实的想法和表达的意图。
二寻找经典
我这里所指的经典不是指作品本身, 现代文 学谈不上什么经典。“ 经”是指经书, “ 典” 是指典籍, 指那种经得起历史上反复被人引 用、被人阐发的文化资源。
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经典的帮助。因为经 典所反映的是作家观察、思考和表述生活 现象的思维依据。这是我们所不能忽略的。
3、知识分子人文精神层面: 当代文学是活 的文学, 有血有肉的文学, 这意味着文学创 作中体现和包容了知识分子的巨大的精神 探求的动力。这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的 精神传统。在这个意义上学习和理解现代 文学, 我觉得是直接关联到我们自己的人生 道路选择和行为模式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