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文本的解读

文学文本的解读


33
• 谢谢欣赏
34
解读》)
7
文学文本的解读过程
1.一般性阅读阶段
2.细读阶段 3.批评性阅读阶段
8
文学文本的要素
1、意义层面(文学作品的内容)
2、语言层面(文学文本的形式) 文学文本的语言和意义形式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无法截然分开。
9
3.2、文学意义的解读
文学文本的意义往往不在于其作为文字 材料的指称意义,而在于语言运用的本身, 及作者对作品的阐释。
言内意义,语言形式要素之间所形成的意义。 1.搭配意义:词语之间的搭配习惯而产生的联想意 义。 2.主位意义:说话者在组织信息时利用词序、焦点 和强调等方式所表达的意义。
21
3.2.3、文本意义的解读
(三)联想意义(语用意义) 1.隐含意义:通过词语所指内容所产生的联想意义, 相当于比喻义或引申义。
24
3.3、文学形式的解读
(二)修辞手段 语音修辞:平仄、双声、头韵、尾韵等 词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 结构修辞:重复、回文、对照、设问等
25
3.3、文学形式的解读
(三)文学体裁
诗歌 小说、戏剧、散文
26
3.3、文学形式的解读
(四)文学风格
英雄双韵体 图画诗 意识流小说
27
3.3、文学形式的解读
3.4.2、阐释学(Hermeneutics)的方法
阐释学-浪漫主义阐释学-接受美学
30
3.4、文学文本的解读方法
一般阐释学关注:
1.原作者灌注于文本中的意义。
2.基本任务是恢复或重建隐藏于原文本中的意义。
3.目的是排除误解,消除解释者的偏见并获得客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知识。
4.把解释者中立化,排除其所受的时代和历史性解 释活动的影响。
18
3.2.3、文本意义的解读
美国符号学家莫里斯把语义区分为三种类型:
指称意义 语内意义 语用意义
19
3.2.3、文本意义的解读
结合利奇和莫里斯的两种分类方法来介绍文 学文本意义的类型及其解读: (一)概念意义 词语本身所表示的概念,也称指称意义或词典意义。
20
3.2.3、文本意义的解读
(二)形式意义
第三章-文学文本的解读 笔译一班 组员:徐明铎 王俊英 祁微 报告时间:2016年3月24日
译论探索 ◆ 3.1、文学文本的解读
◆ 3.2、文学意义的解读 ◆ 3.3、文学形式的解读
◆ 3.4、文学文本的解读方法
2
文学文本
◆ 文学文本是一个由文学语言在各种艺术技 巧和规则的作用下组合而成的完整、独立 的特殊的语言文本,是由语音、语义、意 象等构成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构成 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意义系统。
16
总结:
• 文学作品的意义本质上是作者意图、文本结构意 义和读者释义的复合体,是作者、作品和读者三 者对话的产物。 • 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动态的、丰富的、不确定的、 甚至是无穷无尽的。
17
3.2.3、文本意义的解读
英国文体学家利奇把语义分为七种类型: 概念意义 伴随意义 文体\社会意义 情感意义 反映意义 搭配意义 主位意义
15
(二)文学文本意义的可译性
首先,文学文本的基本载体是语言,语言除了是表 达意义的中介外,还是一套社会成员共享的规则 系统。在文学翻译中,对原作的解读当然需要遵 循源语的共同规则。 其次,文学文本是一个既定的、自足的、封闭 的客观存在。文学文本的意义是相对客观和稳定 的。 第三,文学文本的意义总体上是可译的,但可 译性是有限度的。
3
文本的特征
◆ 封闭性: 文本本身构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义世 界。 ◆ 自足性:
文本自身包含着产生某种意义的各种要素, 无需借助文本之外的因素对其加以解释。
4
文本的特征
◆ 能指性:
由于特殊语言组合方式形成的相互作用, 它们总是在向读者显示某种语义、寓意或 意味,即意义内涵。这些意义内涵期待着
读者通过自己的解读,去领悟、理解并加
以充实。
5
3.1、文学文本的解读
§文学文本的解读的定义
§文学文本的解读过程
§文学文本包含的要素
6
文学文本的解读的定义
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也就是文学接
受或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反映、实现、
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会、
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
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认识活
动和心理活动过程。(王耀辉《文学文本
(五)创作手法
华靡文风 巴洛克文风
28
3.4、文学文本的解读方法
3.4.1、新批评的方法--借鉴文本细读法
时间:新批评理论盛行于20世纪20至60年代
核心概念:细读
基本思想和主要原则:
1.强调文本
2.原则基本上是语言方面的 3.细读,阐释语言和修辞的关系 4.作品是意义的结构
29
3.4、文学文本的解读方法
一来源,不考虑作者意图和读者解读的主观
因素。
12
3.2.1、文学作品的意义
(三)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
时间:20世纪60年代 表现:阐释学意义观 强调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局限:对文学翻译而言,单纯以读者为中心
的意义观容易导致意义的不确定性,使翻译
译本与原作相去甚远。
13
3.2.1、文学作品的意义
要理解文学的意义,必须把文本的“文 学性”作为解读文学作品的出发点。
10
3.2.1、文学作品的意义
(一)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
时间:近代以前的主流意义观
表现:“诗言志”
局限:这种意义观忽视作品本身的语言结构,
否认读者理解的主观性。
11
3.2.1、文学作品的意义
(二)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
时间:20世纪20年代 表现:俄国形式主义和新批评 局限:这种意义观把作品本身视为意义的唯
31
3.4、文学文本的解读方法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 “视域融合”
“初始视域”和“现今视域”
德国学者姚斯的期待视域理论
32
3.4、文学文本的解读方法
• 阐释学的解读方法向我们揭示了文本理解的主观 性、动态性,但同时也提醒我们理解并非天马行 空、无章可循的-----文本的初始视域都构成了新 的理解的基础。
(四)对话的文学意义观
含义:当代文学理论中的主导意义观:作者、 作品、读者进行对话的产物。 表现: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哈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和接受美学
影响:对话观更符合文学意义生成的实际,
综合地考虑了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因素,对
文学翻译中的意义解读具有重要的价值。
14
3.2.2、文学文本的意义
(一)什么是文学文本的意义? 文学文本对比日常语言文本: 其一:文学文本具有“能指性”或“自指性” 其二:文学文本的产生依靠“能指”(符号)与“所指” (意义)之间的“张力”和”陌生化”。 其三:文学文本具有隐喻性。
2.文体\社会意义:词语所引起的关于语言运用的社 会环境的联想意义。 3.情感意义:词语表达的情感和态度的联想意义, 即感情色彩。
22
3.3、文学形式的解读
3.3.1、文学文本的形式 形式不可译? 形式可译?
23
3.3、文学形式的解读
3.3.2、文本形式的解读 (一)语言形式 (1)语音层面:音韵、格律、节奏、重读 (2)词汇层面:谐音、双关 (3)句法层面:组合、排比、语序 (4)篇章层面:句式、段落、衔接、粘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