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绪论和细菌生物学性状基础医学概论详解演示文稿
微生物学绪论和细菌生物学性状基础医学概论详解演示文稿
2. 细菌的特殊结构
① 荚膜
• 化学组成
• 多糖、多肽 • 胶冻样
• 功能
• 抗吞噬作用 • 粘附作用 • 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② 鞭毛
• 化学组成 鞭毛蛋白
• 功能 运动
③ 菌毛
(1) • 化学组成 蛋白质 • 功能 黏附作用
普通菌毛
双球菌及其纤毛
大肠杆菌及其纤毛
(2)性菌毛 形态 比普通菌毛而粗,中空呈管状 功能 在细菌之间传递DNA、细菌的毒性和耐药性
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 细菌的形态分类
以微米(1mm=1000um) 为单位 , 放大数百数千倍才能看见。依其本形态分为三类:
种类 ⑴球菌
⑵杆菌
形态 特 征
举例
直径0.8-1.2um/圆球(或近似)状/ 肺炎球菌 分为双球 链球 葡萄球 四联球 链球菌
或八叠球菌
中等大小/直(或微弯)状/
大肠杆菌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盘旋成 的拟核,无核仁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细菌、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 染色体,胞质里有多种细胞器,行有丝分裂。真菌属于此 类。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绝大多数有益 正常菌群: 人和动物机体内正常情况下存在的 微生物群
五、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少数细菌总有致病性 许多细菌具有潜在致病性
大多细菌不具有致病性
(一) 细菌的致病性
1. 细菌的毒力
指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 构成的主要因素是 侵袭力 和 毒素。 A 侵袭力:细菌的表面物质、侵袭性的酶 B 毒素: 外毒素— 细菌生长过程产生,并扩散到环境中的。 内毒素— 细菌细胞壁的外层结构成分(G-的脂多糖)。
补充细菌自身不能合成的有机 营养成分、呼吸辅酶
营养吸收和代谢
• 酸碱度(多数病原菌7.2-7.6 ) • 温度 一般最适温度:37℃ • 渗透压 • 气体 (CO2、 O2)
细菌的培养方法 1.固体培养法 菌落
29
菌 膜
2.液体培养法
对 (1)静止培养法 照 (2)振荡培养法
菌沉
均匀浑
淀
浊
30
• 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 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共有组分
• 肽聚糖(peptidoglycan) 凡能破坏肽聚糖结构或抑制
• 革兰阳性菌
其合成的物质,都能损伤细胞
15~50层 坚固 • 革兰阴性菌
1~2层
壁而使细菌变形或杀伤细菌. 如:溶菌酶/青霉素/头孢菌素 等
/us/63258887/27203042.shtm
炭疽杆菌
⑶螺形菌 弯曲或扭转状(弧或豆点状)/ 霍乱弧菌
细菌大小形态受菌龄和各种理化因素影响
图 7-1 细菌的基本形态
细菌的结构
菌毛
鞭毛
细胞膜 荚膜 细胞壁 核糖体
核质
• 基本结构:核质、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 • 特殊结构:鞭毛、菌毛、芽胞、荚膜
1.基本结构
① 细胞壁
• 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的周围。 组成较复杂, 并随不同细菌而异。
特殊组分
革兰阳性菌
• 磷壁酸 能粘附在 人类细胞表面,可能 与致病有关。
革兰阴性菌
外膜 • 脂蛋白 • 脂质双层 • 脂多糖(G-内毒素)
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细胞壁结构 强度 厚度 肽聚糖层数、含量 糖类含量 脂类含量 磷壁酸 外膜
G+菌 坚韧
厚 多 多 少 + -
G-菌 疏松
薄 少 少 多 +
微生物学绪论和细菌生物学性 状基础医学概论详解演示文稿
(优选)微生物学绪论和细菌 生物学性状基础医学概论
微生物定义
一类肉眼看不见 ,须借显微镜放大数百-数万倍才能 观察到的微小生物总称。形体微小/ 结构简单/ 繁殖 迅速/ 容易变异。
微生物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 单一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 属此类。
二、细菌生长繁殖条件
1.充足的营养
营养物质 碳源
营养成分 糖类
功效作用 合成菌体成分;供给能量
氮源
氨基酸、蛋白质
合成菌体成分
无机盐 微量元素 生长因子
水
磷、硫、钾、钠、 钙、镁、铁、钴、
锌、锰、铜等
维生素、氨基酸、 嘌呤、嘧啶、高 铁血红素 、辅酶
营养物质可溶
合成菌体成分;维持酶活性; 参与能量储存和转运;调节渗 透压;某些元素与致病性有关
F pilus
④芽胞
• 形态: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 质脱水浓缩形成一个不易着色的小体
• 功能:细菌的休眠形式;条件合适,芽胞 可以转化为繁殖体
正常细胞
形成芽胞
细菌结构总结
菌毛
拟核
核糖体
胞质颗粒 鞭毛
质粒
荚膜 细胞壁 细胞膜
3. 细菌形态检查法
• 显微镜放大法 • 普通光学显微镜 • 电子显微镜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皮肤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6
第一节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细菌(Bacteria )–单细胞型原核微生物, 形态结 构相对恒定
细胞壁的意义
• 革兰氏染色、抗原性、毒性、对药物敏感性 的差异
• 维持细菌的固定外形 • 在低渗情况下不容易破裂 • 与物质交换有关系 • 决定了细胞的抗原性
② 细胞膜(cell membrane)
• 细胞壁内侧,包绕细胞质 • 结构:磷脂、蛋白质,不含胆固醇。
③ 细胞质
• 核糖体 • 质粒-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 胞浆颗粒(营养储藏物) • 核质(拟核)
2.侵入的数量和部位
途径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泌尿生殖道感染 创伤性感染 经血感染 媒介昆虫感染 多途径感染
外源性感染途径
方式
气溶胶,飞沫方式吸入 粪-口方式,食入 性接触,血液或粘膜损伤 皮肤、粘膜创伤、破损 输血、注射、针刺 密切接触、叮咬 经消化、呼吸、创伤等
➢少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是有害
病原微生物
能致病的微生物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