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西游记》与明代神魔小说资料

精选《西游记》与明代神魔小说资料


从《大唐三藏取经 诗话》开始,猴行者 成为西游故事的主角; 出现了深沙神的形象, 即之后沙僧形象。
《大唐三藏取经诗 话》标志着玄奘取经 故事由历史真实向佛 教神话传说过渡的完 成。
(三)金元戏曲的搬 演阶段
1.《二郎神索齐天大圣》 的戏剧,塑造了一位 与天地同生,日月同 长,极具反抗性的孙 悟空形象,比《大唐 三藏取经诗话》当中 的猴行者形象更为丰 满。
2.《西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现 以前,完整演出西游 故事的是元末明初杨 讷(杨景贤)的《西 游记》杂剧。
从唐僧的父亲陈 光瑞上任写起,是最 早确立西游故事的情 节体系的杂剧。一师 三徒一马的形式也被 确立了下来。
(四)元明小说的描 述阶段:
与杨讷杂剧同时,应 该存在一部《西游记 平话》,对《西游记》 的成书有重大影响 。
朝鲜的《朴通事谚 解》和《永乐大典》 当中都有记载,他们 证实了在小说《西游 记》之前确实有《西 游记》平话的存在。
《西游记》大致衍变脉络
史实(玄奘取经);纪实性地理风俗书(《大唐 西域记》);高僧传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富传奇性)
取经故事之流传;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 话》神话故事雏形);宋元南戏、金院本;元末 明初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记》、《西游记》
玄奘归国后,将沿途各国的风土习俗以 及政治、历史、宗教上的遗迹轶闻,由玄 奘口述,门徒笔记写成《大唐西域记》十 二卷 ;玄奘死后,他的两位门徒著《大慈 恩寺三藏法师传》。
(二)宋元话本的讲述 阶段
1. 在取经故事向 《西游记》的演变过 程中,最重要的是猴 行者形象的出现。
2.关于猴行者最早 的文献资料见于南宋 《大唐三藏取经诗 话》,共十七章,现 存十六章 。
三、《西游记》的版本
最早的刻本是万历二十年(1592)南京唐 氏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二 十卷,一百回,华阳洞天主人校,有秣陵 陈元之的序,题为长春真人作。约80万字 (现存最早,无唐僧出世故事)
万历三十一年(1603)的书林杨闽斋刊本, 再后有明崇祯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 记》100回 。
元末明初平话《西游记》 明嘉靖间章回小说《西游记》
西游故事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唐初 一个舍身求法的真实故事,经过八百多年 的发展,演变成为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小 说巨著,融合了八百年间无数僧俗群众的 共同创造,寄托了古代人民对生活的共同 愿望,直到最后发展成了吴承恩笔下的 《西游记》。
二、关于作者
《西游记》与明代神魔小说
李江杰 副教授
明代中后期小说繁荣的原因
一、统治阶级对小说戏曲的控制有了 较大松动
二、印刷业的发达 三、小说理论的推动
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一)唐代真人真事的 传说阶段:
玄奘 ,世称唐三藏, 俗姓陈,河南陈留人, 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 (602),圆寂于唐高宗 麟德元年(664)。唐太 宗贞观三年(629),自 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 时年玄奘二十八岁。
◆鲁迅引清学者之言,辨定为吴承恩,胡适考证论 定,而俞平伯等有异议。
◆日本学者提出非吴承恩作,大陆章培恒等相继论 证非吴承恩作小说。依习惯说法则仍以吴为作者。
(二)吴承恩生平、著述
1、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 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人, 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而 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 。
早有才名,曾致力科举 而屡试不就,中年补岁 贡生,后任长兴县丞两 年,因“耻折腰”,辞 官归居乡里,放浪诗酒, 贫老以终。
他一生写作诗词文的数量较大,去世后大多散失, 后经人搜索编辑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曾作有志怪小说《禹鼎志》和诗《二郎神搜山图 歌》,故人们以为他具备作《西游记》之条件。
《西游记》应是他在中、晚年写成的作品。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西游记传》,人民文学1984年 版,收入“中国小说史料丛书”
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十卷六十七则, 约13万字(有唐僧出世故事)
杨致和《西游记传》四卷四十则,七万余字, 收入余象斗编集《四游记》中(无唐僧出世故 事)
清代又有多个版本,比如《西游证道书》《西 游真诠》《新说西游记》等等。
《新镌出像古本西游证道书》目录题“钟山黄 太鸿笑苍子、西陵汪象旭憺漪子同笺评”,清 康熙二年(1663)或十四年(1675)刊行。
早期的百回本都没有叙述玄奘出身的专门章节, 清初的《西游证道书》才有玄奘出身的故事。
我们把世德堂刻本称为“吴本”,明朝的刻本很 多,比如朱鼎臣刻本《唐三藏西游释厄传》称为 “朱本”,杨志和《西游记传》称为“杨本”。
现在通行的本子
百回本《西游记》,人民文学1955年版,收入“中 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以世德堂本为底本,更动回目, 插入张书绅《新说西游记》第9回内容;1980年重排本 恢复世本原貌,将第9回附录于后)
(3)突出了大闹天宫的情节。并将此情节放在开 头,突出了孙悟空的反抗性和斗争精神。
(4)儒释道三教合一,《西游记》中既有佛教故 事也有儒道传说,不仅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也把普通群众的创造力提到了新的高度,淡化 了原来取经故事的宗教色彩。
(5)以讽刺,幽默的笔调渲染取经故事,赋予作 品独特的艺术风格,《西游记》小说中无论是 作者的叙述,还是人物语言都具有幽默讽刺的 特点。
(一)作者之谜
◆明刊本、世德堂本只署“华阳洞天主人 校”,另有两种删节本,一为朱鼎臣编辑 《西游记释厄传》,一为杨致和编定的 《西游记传》(《四游记》本),均不署 著者。
◆清初汪象旭评刻之《西游证道书》托虞集序言 为“长春真人丘处机”作,后之刊本亦依此说。
◆清吴玉搢据方志所载吴承恩著有《西》一书,而 提出此为吴著之小说。
2、吴承恩再创作
(1)深化了主题:吴承恩利用传统题材表现了 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觉,表达了普通群众的 斗争精神和对生活的美好理想,使《西游记》 成为一部具有现实生活内容和鲜明的民族倾 向和时代特征的神话小说。
(2)突出了孙悟空的形象:孙悟空变成了理 想中的英雄形象,成了故事的主角,唐僧反 而退居其次,在某些方面还成了被批判的对 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