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三)(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A .司马光砸缸B .刻舟求剑C .火烧赤壁D .铁杵磨成针 2.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A.干冰B.氯化钠C.金刚石D.铜3. 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
下列措施不当的是 A 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 B. 人居社区配置消防设备和设置消防通道 C. 夜晚发现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D. 加油站、面粉厂附近严禁烟火4. 在太空舱里,为了保持舱内O 2、CO 2气体含量相对稳定,常用NiFe 2O 4作催化剂将宇航员呼出的CO 2转化为O 2,NiFe 2O 4中铁为+3价,则Ni 的化合价为A.+1B. +2C. +3 D .+45. 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正常情况下能维持这个含量基本不变是因为自然界存在如右图所示的循环过程,图中A 处不包括下列各项中的A.人和动物的呼吸B.植物的呼吸作用C.含碳燃料的燃烧D.用氢气作燃料驱动火箭6. 碳化硅(SiC )陶瓷基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热结构材料。
在空气中碳化硅能与熔融的氢氧化钠发生反应:SiC + 2NaOH + 2O 2Na 2SiO 3 + X + H 2O ,下列有关X 物质的化学式推断中,正确的是 A .SiO 2 B .CO C .CO 2 D .Na 2CO 37.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t 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 .温度大于t 2℃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甲>乙>丙C .当甲中混入少量乙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甲D .t 2℃时甲、丙两物质的饱和液降温到t 1℃时,两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的分数一定相等 8.50ml 100ml 9. 金属钛(Ti )是一种具有许多优良性能的较为昂贵的金属,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探究Ti 、Mg 、Cu 的活泼性顺序,他们在相同温度下,取大小相同的三种金属薄片,分别投入等体积等浓度足量稀盐酸中,观察现象如下:下列有关三种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金属的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Ti、Mg、CuB.若Ti粉中混有Mg,提纯Ti时可用稀盐酸除去MgC.用Ti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是工业制取Cu的很好途径D.温度、金属表面积、盐酸浓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反应速率10. 科学家已研究出高能微粒N5+,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N5+是由氮元素组成的单质B.N5+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和电子C.每个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4个电子D.每个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6个电子11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面推理中正确的是A.酸中都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B.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一定呈碱性C.酸与碱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与碱反应D.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12、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A.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B.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C.向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D.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4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Mg-24 O-16 H-1 Cl-35.5二、(本题共2小题,共15分)13.(6分)从下列物质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并将序号..填在横线上:A、生石灰B、碳酸钙C、明矾D、一氧化碳E、氮气F、熟石灰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常常用于医疗冷冻的气体,能和血红蛋白结合的物质,食品袋中白色干燥剂的成分是,水处理过程中用作净水剂的物质是,为防止树木开春后发生病虫害,冬季在树干上涂刷的是。
14.(9分)2011年3月,日本强烈地震后,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外泄,有关I(碘-131)的相关报道成为热门话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31I 原子中含有53个质子,78个中子。
①131I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_。
②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另一种稳定的碘原子127I ,它和131I 同属于碘元素。
原因是_____ _____。
(2)专家指出,服用碘片(有效成分为KI )可以治疗131I 造成的辐射,但服用碘酒(有效成分为I 2)却会引起碘中毒。
KI 和I 2的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 。
(3)日本地震后,个别居民抢购食盐。
假设某人经医生确认,每日需要补充166 mg KI 。
已知每千克某品牌碘盐中KIO 3的加入量为42.8 mg ,如果用该食盐替代碘片提供治疗辐射所需的碘元素,则每日需食用该食盐的质量为_________kg 。
三、(本题1个小题,共12分)15.下图是胃得乐牌胃药的部分标识。
胃药中所含的物质能中和胃里过多的胃酸(主要是盐酸)。
某患者按标识上的服用方法服药三天后病情好转。
计算患者在三天内所服用的此胃药中(计算结果取整数): (1)所含氢氧化镁的质量为____________ mg 。
(2)理论上可中和胃酸中的HCl 的质量为____________ mg 。
四、(本题2个小题,共21分)16.(10分)A 为黑色固体,A 、C 、D 、Y 都是氧化物,E 是单质,F 、G 为常见的物质,其中B 、E 、G 属于单质,反应②是炼铁工业中的主要反应,下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1)X 溶液中所含有的溶质为 ,固体A 的化学式为________,F 溶液显浅绿色,其中所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
(2) 写出反应③中生成无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3) 指出物质G 和A 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 。
17.(11分)某二氧化锰样品中含有杂质炭,为测定该样品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一定量的样品中通入干燥纯净的氧气,使杂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CO 来进行分析测红色固体无色气体浅绿色溶液定。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如果该实验选择图(一)装置来制取氧气,则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其中二氧化锰的起到 作用。
(2)用图(二)装置可收集和干燥氧气:若烧瓶充满水来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a”或“b”)端通入。
(3)图(三)是用干燥纯净的O 2与样品反应来测定二氧化锰质量分数的装置,装置③中装有碱石灰,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图(三)中装置②已将CO 2吸收完全,可在装置②与③之间加入图(四)装置进行证明,则图(四)装置中加入的试剂为__________(填字母)。
A. NaOH 溶液 B. 澄清石灰水 C. 浓硫酸五、(本题1个小题,共16分)18.某化学兴趣小组有一次活动的内容是: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 、Fe 2O 3 、Fe(OH)3三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 ①只有Cu ②只有Fe 2O 3 ③只有 Fe(OH)3 ④是Fe 2O 3与Fe(OH)3的混合物⑤是Cu 与Fe 2O 3的混合物 ⑥是Cu 与Fe(OH)3的混合物 【资料获悉】⑴⑵白色无水CuSO 4遇水变蓝;⑶Cu 在FeCl 3溶液中发生反应:2FeCl 3+Cu =2FeCl 2+CuCl 2。
【探究思路】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设计实验加以甄别,先分别探究其中是否含有Fe(OH)3 、Cu 等,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其组成。
(装置内空气中的水蒸气、CO 2忽略不计) 【实验探究】⑴甲同学取适量红色粉末装入试管中,按下面左图进行实验。
结果无水CuSO 4没有变蓝,从而排除猜想中的 (填猜想中的序号)。
⑵在甲同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乙同学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色。
乙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①和⑤,而丙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①,你认为 的观点正确(填“乙”或“丙”)。
⑶丁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 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上面右图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
开始时缓缓通入CO 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
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
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交流讨论】(1)中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
(2)选择组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
最终计算结果表明: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是猜想中的第组(填序号)。
(3)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为。
(4)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填“需要”或“不需要”),理由是。
【反思评价】戊同学指出:从环保角度,上右图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
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
【拓展延伸】有同学提出丁同学上述实验中的CO还可以用H2代替,并将上面右图中B装置换成盛有碱石灰(生石灰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的干燥管,来确定该红色粉末的组成,你认为是否可行?(填“可行”或“不可行”)。
MnO2答案13、B E D A C F14、(1)53 质子数相同(2)分子的构成不同(3)515、(1)4 500 (2)5 663.816、(1)CuSO4、H2SO4 ;CuO ;FeSO4(2) Fe + H2SO4 ==== FeSO4 + H2↑(3) 置换反应17、(1)长颈漏斗2H2O2 ===== 2H2O + O2↑催化(2)a (3)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干扰实验(4)B18、⑴③④⑥⑵丙【交流讨论】⑴排净装置中的空气(或防止CO和装置中的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2)Ⅰ、⑤⑶部分红色粉末变黑⑷不需要,因为一直通入CO气体,B中溶液不会倒吸到A装置中。
【反思评价】在B装置后放一燃着的酒精灯将剩余气体烧掉(或用塑料袋等收集,或其他合理答案)。
【拓展延伸】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