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


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受设计者的思想支配,是设计者综合 思考后的决定; 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有效地实现办学理念和 育人目标 ......
校本的缘起
“校本”并非是国内原创的词汇,而是源自西方 国家的舶来品,其英文名称为school_based” 其理念源于20世纪60-80年代英美等国家的“
情境模式
分析情境
制定目标 编制方案
解释与实施 追踪与重建
OECD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吴刚平)

需求主导模式:学生喜欢什么? 条件主导模式:学校能做什么? 目标主导模式:学校想要什么?
校本课程设计一般流程
判断是否设计校本课程 调整体制与分工合作
决定课程方向、 类型及模式
定目标、选择与组织
校本”运动,其初衷是为了摆脱外力对学校管理
的过多限制,为学校校长以及教师争取更多的自 主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内发需求。
近代国民教育体制确立之后,随着义务教育 的普及,民族国家都强化了对课程的管理和控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使教育得到迅速地 恢复和发展,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大 规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运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课程开发策略 未能取得人民预期的成就,相反还产生了许多意 想不到的问题,这就促使人们对于国家课程开发 策略的固有缺陷进行深入的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正是人们在对新课程运动的反 思中兴起的,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要担 负起对国家课程的缺陷进行弥补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 教授,硕士生导师,致力于课程教学与教师 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学校发展与评价等方 面的研究。
分享内容

什么是校本课程? 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 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如何有效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影响学校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变量; 影响学校教育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校本课程的有效

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特点,更能适 应教师水平,更有利于调动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参 与课程建设。
★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反映: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得校长、 教师、学生和家长在观念及行为上都会发生较大变化,实施 校本课程,面临着学校文化的改造与重塑。

校长不仅是行政领导,而且成为课程设计的领导与参与

(Skilbeck, 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rper & Row)

3.校本课程是学校及校内外人员负较大责任,基于学校需求而设计 与研发的课程,种类不限,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及潜在的课程.
校本课程概述
综合来说,校本课程 (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
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一
种课程形态 ,主要由校长和学校教师根据学生
的需求而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开发的课程。

为了学校: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调节、 补充与拓展;

关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不是外部专家
,是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特点;

在学校中:学校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
校本课程
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 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00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
一是: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
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 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借助国家放开校本课程以及学校自主权的契机 ,众多学校开始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
卢立涛 taolilu2010@ QQ/微信:53576306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自我介绍——我是谁?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澳门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博士(2003—2007) 硕士(2000—2002) 学士(1996—2000)
清晰的目标(期望学生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适切的内容(需要用什么知识或活动作为载体?)
有序的实施(怎样带学生去那里?)
恰当的评价(如何确定他们已经到那里了?)
北京中关村第四小学“常青藤”课程体系图
课程目标:社会需求、学生研究与专家建议;兼顾三
维目标;指向关键结果的表现;叙写规范
关键结果+简洁清晰+规范叙写


课程目标设计的原则
可行性。课程目标应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学校资源及可供的时 间内顺利实现。在设定目标时,应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
教 育 哲 学
学 生 需 求
创新能力63.1% 特长爱好59.5% 学会交往59.0% 生活技能57.3% 耐挫心理素质 40.2% 团队领导37.9%
地 方 期 待
创新精神 团队领导 幸福人生
学会交往 提升团队领导素 养 体验探究 增强创新精神 尝试选择 开展生涯规划 热爱生活 发展健康的闲暇 爱好 认同自我 具有坚毅的心理 品质
有何意义?
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调节、补充与拓展
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要面向全国,故容易导致与地方教育需求脱
节。主要面向所有学校,所以容易与学校办学条件脱
节。它要面向全体学校教师,容易与学校教师脱节。 容易与学科发展脱节,因为国家课程的编制周期和修 订周期间隔较长,教材陈旧和知识老化就在所难免。
规划基 础
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
课程门


课程开发步骤
澄清学校的培养目标 识别情境中的课程需要 目标的确定与陈述 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实施的技巧与创新
评价的使用与改进 现场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观摩 振豫短片,研讨校本课程开 发的流程与注意事项
泰 勒 原 理 分 析 模 型
课程的四个基本问题(课程元素)
限选类 (限选3个学分): 团队领导; 创业设计; 合唱; 形体; 演说;
限选类
创业设计之第 一桶金 形体之健美操 团队领导 模拟联合国 ……
国学基础
任选类 (至少3个学分): 心理教育; 生活技能; 特长爱好; 科技前沿; 社会纵横; 大学先修课
任选类
Flash大学堂 美轮美奂 电脑高手
陶艺
走进地貌学 校园心理剧 ……
项 目 设 计 整 体 目 标
上海历史
上海变迁
上海名人
地方风俗
地方特色
地方语言
地方剧种
历 史 进 程
历 史 故 事
城 市 变 迁
经 济 变 迁
生 活 变 迁
历 史 名 人
现 代 名 人
节 庆 习 俗
风 俗 景 点
风 俗 礼 节
弄 堂 歌 谣
弄 堂 游 戏
方 言 由 来
方 言 特 色
剧 种 由 来
经 典 唱 段
主 要 流 派










学校形象设计
课程系统渗透
德育活动推进
社区学校融动
每一步棋都是一个奇迹:上海市应昌期围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
如何确定校本课程目标?

综合思考
学习者的性质+社会需求+课程功能(专家建议)

筛子检验
必要性(教育哲学)+可能性(该类学习者的局限条件与
资源的局限)

精致目标

1.应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有争议的问题。

2.教师在教有争议的内容时,要提出中立的准则。例如,教师不把提
出自己的观点作为教师责任的一部分。

3.在有争议的领域进行探究的方式,主要方法应是讨论,而不是讲授 。

4.讨论时应保护参与者不同的观点,而不是试图达成一致意见。 5.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应对学习的质量和标准承担责任。
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多种模式

目标达成模式:以泰勒为代表,主张课程开发要遵循 目标达成,依照预先确定的目标进行设计。

过程互动模式:以斯腾豪斯为代表,主张课程开发要
注重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生成。

情境模式:以斯基尔贝克为代表,主张课程开发首先要从分析
情境入手,根据具体情境开发课程。
目标模式

3.工作分配

组建相应的课程委员会,听取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学
生等对校本课程的看法;

进行职能分工。

4.形成课程方案

校本课程规划的基础(必要性与可能性); 总体目标;Leabharlann 课程结构与门类;
实施与评价的建议; 保障措施
校本课程方案

1.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即学校教育哲学(学
“20世纪90年代末,“校本”理念开始对中国的
教育界产生影响。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校本课程的规
定,会议以中央文件的形式规定了学校课程在中学 阶段可以占到课程总量的16%。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
课程内容:基于目标、学情、条件运用和处理教学资
源,有逻辑地选择与组织相关的知识或活动;课时安
排合理等
课程实施:方法与目标匹配;围绕学生的学习表现;
创造丰富的、促进的情景;提供多样化的支持等
课程评价: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评价结果的解释与
目标相匹配;相关评价政策清晰且可行等
背景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