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阅读题及答案(选自《知道窗》xx年第3期,有改动,作者祁文斌)1、文章写“他”旅游,为什么对“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一笔带过?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2、“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请概述他的“这段经历”。
(30字左右)3、如何理解“他”把“那只风干得比拳手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橱里”这一做法?4、作者说“救他的还是他自己”,这和第⑨段“他”所说的“挽救了我的生命”是否矛盾?为什么?32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它同前文有什么关系?只是一个普通人①圣诞节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妇人在雪中踽踽独行。
②一对年轻的夫妇谈笑风生,抱着满怀的圣诞礼物,他们没有注意到那位老妇人。
一位母亲领着两个孩子,在前往孩子祖母家的路上匆匆走过,他们也没注意到老妇人。
一位牧师右手拿着《圣经》神气足地走过去,像一个全副武装的基督战士。
然而,他的思维定格在神圣的事情上,并没有留意到她。
③如果这些人注意一下,他们就会发现那个老妇人没有穿鞋,光着脚走在冰天雪地里。
她双手紧紧地攥着没有纽扣、破旧不堪的外套衣领,抵御寒风。
④到了汽车站,她停了下来,弓腰驼背,红蓝相间的围巾裹在头上。
她在等候去市中心的会交车。
一住绅士拿着一个看起来挺重要的公文包,在她边上等车,不敢靠得太近。
毕竟,她可能会有某种传染病。
一个几岁模样的女孩也在等车,她看了好几次老妇人的脚,但什么也没有说。
⑤公交车来了,老妇人慢吞吞地、费劲地上了车,坐在司机身后靠边的座位上。
绅士和女孩都冲到了车尾。
与老妇人坐在一起的男人坐立不安,抚弄着大拇指。
⑥一个小男孩指着那个老妇人说:“快看呀,妈妈,那个老奶奶光着脚!”尴尬的母亲把他的手拽了下来说:“不要指着别人,蕾德鲁!那样不礼貌。
”接着,她的目光投向了窗外。
“她肯定有成年的子女,”一位穿着皮大衣的女士说,“她的孩子们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
”她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因为她把自己的母亲照顾得很好。
一位老师坐在汽车的中部,扶着她膝上的礼物袋,对坐在她旁边的朋友说:“难道我们交的税还不够处理这种情况吗?”“人们应该学会存钱。
如果她在年轻的时候存了钱,现在就不会受苦了,这是她自己的错。
”一个衣着得体的年轻大学生补充说。
⑦所有人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因为他们都发表了如此精辟的分析。
⑧这些同胞对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善良商人的反感,他从钱包里取出一张崭新的20美元钞票,走过过道,上前塞进老妇人颤巍巍、满是皱纹的手中。
“拿着,夫人、给您买双鞋。
”老妇人点点头作为答谢。
商人大踏步地走回自己的座住,对自己分满意因为他不是一个光说不做的人。
⑨到了下一站,一个年轻人上了车。
他穿着一件厚重的蓝夹克,脖子上还围着一条围巾,灰色的羊毛帽罩住了耳朵。
一根线在他的帽子下绕着一直到耳朵里,与一个随身听连着,他的身体随着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的音乐摇摆。
付过车费后,他一屁股坐在一个靠过道的座位上,正好与老妇人斜对角。
⑩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
他的目光从老妇人那里移到了自己的脚上,他穿着一双崭新的、昂贵的名牌运动鞋。
年轻人弯下腰,开始解他的鞋带。
他脱掉了他抢眼的新鞋子,又脱掉了袜子,然后在老妇人面前蹲了下来。
“夫人,”他说,“我看见您没穿鞋,那就把我的鞋给您吧。
”慢慢地,轻轻地,他双手抬起老妇人那长着厚茧的双脚,把自己的鞋袜给老妇人穿上。
老妇人使劲地点点头表示感谢。
汽车到了下一站。
年轻人下了车,光着脚走在雪地里。
乘客都涌到窗前,看看他光脚艰难地在雪地里走远。
“他是谁?”一个人问道。
“他一定是一位先知。
”一个人说。
“他一定是个圣人,”另一个人说。
“他一定是位天使。
”又有一人说。
但那个指过老妇人的小男孩说:“不,妈妈,我看得很清楚,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选自《梦想的阳光早餐》)1、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2、阅读选文后,在下面方框中补全故事情节。
年轻人赤脚下车,众人揣测赞叹。
老妇人乘车,众人反感漠视,商人解囊相助。
3、选文第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4、选文第段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5、请结合选文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
6、选文人物众多,请任选一个,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大年初一没下雪去年三傍晚,广州火车站突然静下来。
时间还早,我买了份报纸,走向车厢。
车厢里没人,我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不知到了哪个小站,上来一个农民模样的人,牵着个小女孩,对着车票仔细核对座号,辨认清楚了,他们才坐下。
整个车厢其实没几个人,你想坐哪儿都行。
一看就知,他们是不常坐车的。
男人四五岁的样子,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
女孩的脸也是灰黄的,土头土脸的样子,他们坐在我对面。
男人坐下去时,半哈着腰,发出一声短促的笑声,好象说:打搅了!这一路肯定无聊透了,你别想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在火车上玩牌了,我继续看我的书。
晚上,餐车送了一次面条,黏糊糊的,看着都没胃口。
我拿出上车前买的江南酱鸭,要了一瓶啤酒,准备凑合着吃一顿年夜饭。
我请对面的一起吃。
男人连摆着手,说不吃,不吃。
小女孩看着面包,咽了一下口水。
我递过去一块面包,又撕了一只大鸭翅,笑着说:“吃吧,都过年了,客气啥!”我又拿出花生米、凤爪几样下酒菜,索性喝个痛快。
我边吃边问:“你们回家过年?”“嗯……不,小孩子没看过雪,带她去看雪。
”“喔。
”我嘴里应着,心想中国还有这么浪漫的农民。
没怎么说话,饭很快吃完了,酒也喝光了。
男人主动收拾桌上的碎骨。
小女孩突然问我:“叔叔,你看见过雪吗?”我很舒适地斜倚在椅背上,笑着说:“见过,白的,有的人说像糖,有的人说像盐……”“你给我说说吧,说说吧。
”说着话,我想去洗手间,路过洗手池旁的过道,我看见那个男人抱着头,蹲在地上哭泣。
在男人断断续续的哭泣中,我听到那女孩的故事。
在她四岁时母亲去世了,九岁时她得了白血病,医生说今年可能是她最后一个春节了。
爸爸问她想要啥,她说只想看看雪,生长在广东偏僻的山区,她从来没有见过雪。
《济南的冬天》那篇文章激起了她看雪的愿望,在她的脑海中不断想象着真正冬天的模样。
这个一贫如洗的父亲在大年三晚上和她一起坐火车准备看雪。
坐着这趟车去,坐着当晚的车回,再也没有多余的钱去住旅店和车上吃饭了。
临走前,他们听了天气预报,说杭州今夜有一场大雪。
我无法想象在这样一张灰黄皮肤的脸庞下有这样一颗细腻的心。
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
她那双黑眼睛就像在灰烬里的火星,一闪一闪的……到站了,杭州很冷,风很大,却没有雪。
我拿了三百块钱给他,他死活不要。
我留了一堆食品给他们。
他们送我上了回家的中巴,在车旁拼命地摇着手。
在回乡的时候,最怕碰风雪天,而我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
一天无雪,一夜无雪。
初三的晚上,一家人坐在火炉旁吃火锅,窗玻璃上响起了淅淅的声音。
我突然说了声:“下雪了。
”(选自《读者》有改动)1、文章标题“大年初一没下雪”有什么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插入了一段“男人哭诉”的情节,这段插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我”对父女俩的情感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4、对小说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面是()A、下雪时的种种趣事,激起了小女孩与病魔抗争的勇气和信心,也给了她父亲为女儿治好病的希望。
B、小说虽然没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能感染读者。
C、父女俩送“我”上中巴,并拼命摇着手,表明他们对“我”的留恋和感激。
D、文中所描写的男人是一个非常自尊、质朴、慈爱的父亲形象。
5、如果将结尾改为:下车时,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和本文的结尾比较,哪一个好些?请作简要分析。
听泥土说话 (查一路)(1)儿子失败了,带着沮丧从那个城市回来。
母亲是个哑巴,从菜园里回来,见了儿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划着,又觉得比划不清。
于是,将准备放下的锄头又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递给儿子。
(2)这一夜,儿子没睡。
月光照在方桌上,方桌上放着那块泥土。
儿子望着泥土出神。
后来,他仿佛感觉到泥土在跟他说话。
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输光了一切,家乡的泥土输不掉。
就算不被任何城市收留,这块泥土会接纳他。
就算失败如影相随,只要是块泥土,播下种子总有发芽的机会。
儿子看着泥土一夜没睡,对着月光想了一夜。
(3)第二天,儿子走了,。
(4)带上那把泥土上路。
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
(5)年的挣扎、打拼,儿子成功了。
一身光亮从城里回来,得意洋洋。
(6)母亲从菜园回来,显然较之年前已苍老了许多。
儿子接过母亲的锄头,怨责母亲,“您老这是何苦?这锄头您今后再也用不上了。
”说完,就要把锄头扔了。
母亲比比划划,感觉到比划不清时,又把锄头重新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送给儿子。
(7)一如年前的那个夜晚,月光照亮了儿子屋里的小方桌和方桌上这块新的泥土。
眼前的情景让儿子想了又想,又和泥土对了一夜的话。
泥土永远处在低处,所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
月光下,只有泥土黑漆漆一片,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内心,才有质朴浑厚的力量。
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身处低谷而自卑。
每一块泥土都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深厚。
(8)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深深的羞愧。
(9)从此,儿子处世如泥土般低调,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
(10)几年之后,与儿子同时发迹的伙伴,三三两两地从很高的位置掉下来,跌得很痛。
只有儿子一步一步走得很稳。
(11)“发迹之后,我就扔掉了那把土。
不过,好在失败之前,母亲送给了我这把土。
”儿子常对朋友们说,“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
”1、文章构思巧妙,两次写儿子在不同经历中倾听泥土说话,第一次是在时倾听,听到的是:;第二次是在时倾听,听到的是:2、文中的“泥土”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全文,仿照第(8)段,在第(3)段的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
第二天,儿子走了,。
4、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的深刻含义。
(2分)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昔有孟母,为儿成才,三迁居地;更有岳母,苦心刺字,教儿“精忠报国”。
材料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