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思考(精)

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思考(精)

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思考赵伟(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系,北京)[摘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分析了学前教育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就业思想观念,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思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思考一、问题的提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能否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高素质的骨干人才,是关乎高校办学方向的重大问题,也是国家和社会评价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则是这一指标包含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在我国高校连年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提高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来自教育部的数字显示,大学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在70%左右徘徊。

换言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率可能高达近30%。

从1998年开始扩招,其后大学生数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2003年第一批本科生开始毕业,人数达到了212万,比2002年增加67万,就业率70%,64万人尚未及时找到工作;2004年,毕业生高达280万,有80万人不能及时就业。

毕业生人数总量已由1999年的100万,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338万,2006年突破了400万。

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从2003年的212万,到2006年的413万,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增长率远多于市场可提供的职位数的增长。

如图(1)所示:毕业生人数(万人)图(1)2001—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2001年至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以当年9月1日为截止日期统计其初次就业率则为:90%、80%、70%、73%、72.6% 、74%。

如图(2)所示:200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显然受到了“非典”和1998年高校扩招的影响。

图(2)2001—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大学生一夜之间由“天之骄子”沦落成弱势群体,并逐渐沦为一个新的失业群体,这种高学历群体就业问题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同时也是对本来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社会各界都积极为大学生就业献计献策,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意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政策,提倡学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转变就业观念。

同时,各大媒体也把目光聚焦在大学毕业生身上,深入全面的分析就业形势、就业特点,并提供具体详细的数字。

各个学校也采取这样或那样的办法,帮助学生就业,比如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建立实习基地,吸引用人单位到校园招聘,等等。

然而,这些努力在日益紧张的就业形势面前却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二、近三年我系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与分析在全国扩招的背景下,我系毕业生的数量也将逐年增加。

由于我系及其毕业生多年来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近年来已建立起校内较为完善的就业市场和运转良好的就业工作体制,加之全系老师的共同努力,仍然保证了全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尽管我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受到全国形势的影响,许多用人单位的计划招聘人数虽然有所减少,但还是踊跃来我校招聘毕业生。

我系每年举办一场专场招聘会和多场小型招聘会,及时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在就业日益竞争的今天,我系毕业生就业率仍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2005年毕业生人数71人,就业率98.95%;2006年毕业生人数78人,就业率100%;2007年毕业生人数133人,就业率100%;如表(1)所示:2005年—2007年毕业生人数及就业率。

表(1):2005年—2007年毕业生人数及就业率近年来,我系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质量高,使毕业生能够更加理智地选择去向。

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2005年到国有幼儿园就业的比例占约38.90%;到私立幼儿园或与幼教相关的行业就业的比例占约30.60%;到非幼教行业或考研出国的比例占约30.50%。

2006年到国有幼儿园就业的比例占约68.82%;到私立幼儿园或与幼教相关的行业就业的比例占约29.49%;到非幼教行业或考研出国的比例占约7.69%。

2007年到国有幼儿园就业的比例占约65.41%;到私立幼儿园或与幼教相关的行业就业的比例占约22.56%;到非幼教行业或考研出国及村官的比例占约12.03%。

从整体来看,进入幼儿园就业仍是我系毕业生的首选。

如表(2)所示:2005年—2007年毕业生就业流向表(2):2005年—2007年毕业生就业流向三、毕业生就业思想观念问题从我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来看,就业率及就业形势还是良好的。

但是,在就业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毕业生就业思想上还存在一些不良的就业思想观念。

这些不良观念势必会增加就业压力,最终影响到就业。

主要表现为:1、依赖学校和家庭的消极等待观传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在许多人心目中已经形成定势,因此相当部分毕业生虽有强烈的竞争愿望,但缺少竞争的勇气,当真的面对竞争时畏首畏尾、疑虑重重,或坐等靠要,依然认为学校、社会甚至家长给自己安排一份满意的工作是理所当然的,反之就消极沉沦。

2、“一次就业定终身”和盲目攀高的求富求稳观高校毕业生在择业目标上求富求稳,是传统就业观念的延续,在心情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随着我国人事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各种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将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

社会将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同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兼并、联合、重组、破产、裁员、分流等会时有发生,所以大多数人企求的一次就业定终身变得不现实。

同时,高薪水、高福利、大城市和大企业等盲目求富观念也带来就业难。

3、狭隘的“专业对口”观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并且认为大学的专业分得越细越专越好,无形中为各专业之间画上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客观上使许多毕业生就业时强调“专业对口”,导致对大量工作机会的冷然相对、漠不关心或失之交臂。

4、择业过程中的“随意”观不重视各用人单位的招聘过程,有的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就是简单地递交一份简历,然后回答用人单位的几个问题,就万事大吉。

有的毕业生把知识、能力、素质和修养等同,认为只要自己学习成绩或考核成绩好就能找到理想的职业,从而忽视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5、择业过程中的自我意识观择业过程中的自我意识主要反映在择业动机和择业观上。

当代大学毕业生对传统的择业观有了很大的突破,在他们的心目中,就业不纯粹是为社会做贡献和个人谋生的手段,而是一个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他们中越来越多的选择留京和沿海发达地区。

6、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观虽然近几年就业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加大,但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并没有能够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调整相对滞后。

四、对今后工作的思考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也影响到在校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情绪,也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学校应加大教育教学改革,从各个环节加强加大学生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从深层次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都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按市场需求制定教育规划、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按照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不能仅从本校情况出发而不顾市场需求。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

大学教育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迅速转变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高、精、尖人才,又要更加重视多数学生的素质提高、知识面的拓展及实践能力的增强。

2、顺应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岗位能力随着高校从“买方市场”逐渐向“卖方市场”的转变,无论是专业的设置还是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模的选择,都必须充分反映社会需求,避免专业重复设置、专业口径过窄的现象。

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3、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要认清形势,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着力培养自己的就业意识。

可以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争取机会多接触社会,主动了解就业政策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增强对社会、市场的适应性。

特别是要培养主动推销自己的意识,“寻找适合自己、最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打破“一次择业,终生就业”的观念束缚,增强创业信心与能力。

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观是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的前提,转变择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首要问题,是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的关键因素。

正视现实,转变就业观念,完善自己的社会属性,适应社会的整合,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近三年,我系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良好水平,使我们深感欣慰;同时也感到身上的担子沉重,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更好地为学校和同学们服务。

参考文献:1、游钧主编、《2005年:中国就业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2、胡解旺著、《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3、李霞、“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思想政治研究》、2004年第4期。

4、朱锦庆、黄金辉、“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的转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彭萍、“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分析”、《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6、陈岩松、“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江苏高教》2004年第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