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初稿)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初稿)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摘要政府信息公开已成为透明政府的必要条件之一,公开的信息内容包括政府组织,政府决策和政府管理。

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表明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领导不重视、公开内容狭窄、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科学化的建议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问题;原因;对策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和控制者,信息时代信息已是最重要的资源。

政府信息公开是阳光行政的应有之举,是政治文明的具体表现,是现代社会政府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条例》于2007年1月17日在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上通过,并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条例》的制定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对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构建阳光政府是有重大的意义的。

努力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有效的促进政府信息公开,为建设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而不断努力。

一、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意义(一)有利于行政模式的转化行政机关在国家制度中处于行政管理者的地位,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中,行政机关处于优势地位,是管理者;与之相反,社会公众则处于被管理者的层面,对于行政机关的决策只能是一味的服从。

这种落后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现代社会构建高效行政政府的要求,已经逐步被淘汰。

现代政府的目标是逐步建立起服务型政府,政府的地位发生根本性转变,政府与社会公众处于同一地位,双方是平等的。

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恰好适应现代政府建设目标的要求,通过政府向社会公众及时公开相关的信息,使公众切实感受到自身地位的提升,加强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最终实现行政机关行政模式的转变。

(二)有利于现代政府的建立法治、廉洁以及高效是现代行政机关的最终发展目标,只有切实达到以上三点,才能真正建立起高效的行政国家。

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将相关行政机关的各种信息进行公开,使一切都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增强行政机关执法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逐步完善起来,将对于我国现代政府的建立起到重要的作用。

只有真正建立起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行政机关才能逐步走向法治、廉洁以及高效,这对于现代政府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政府信息的内涵(一)信息与政府信息的区别我国对信息的定义非常的丰富,一般从两个角度对其界定,一种是从理论的角度,抽象的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客观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表征,也是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实质内容。

总之,信息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或再现。

另一种是从实用的角度具体的定义信息,把信息作为消息,数据、情报、资料、知识等的同义词,或作为它们的统称。

较为通用的信息概念,是指能反映事物存在和运动差异的,反映客观事物特征的,是发生源发生的,经过加工和传递,可以被接收者接受、理解和利用的消息、信号及各种内容的情况或知识的总和。

而政府信息是指政府所掌握和拥有的信息,具体说来,政府信息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及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其他组织在其管理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得或者拥有的信息。

它涉及立法,、行政管理等各领域,覆盖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社会生活与经济活动在当今信息社会里有非常广泛的影响。

(二)政府信息的特征政府信息除了具有一般信息的特征外,还具有它独特的特征。

1、行政性在信息社会中,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在有关的公共管理的信息系统中,它是最重要的信源、信道和信宿。

作为信源,政府是信息的发出者;作为信道,政府是信息的传播者;作为信宿,政府是信息的接受者。

这些过程都与政府的行政行为信息息相关,这些信息都是政府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所获得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与行政管理实务紧密相关,因此行政性是政府信息的本质特性。

2、可靠性政府信息的可靠性是指政府的信息是真实、准确、适当、及时、可信的。

首先,政府信息必须是现实的信息,而不是未来的信息,因为未来的信息是不确定的;其次,政府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客观的,而不是虚假的和杜撰的,否则这样的信息会误导公众,甚至会造成社会的动荡。

再次,政府信息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超过时效的信息会误导公众做出错误的决策;最后,政府信息必须具有相关性,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政府机关的职权与职责及公共利益紧密相连,这样的政府信息才有参考性和指导性。

3、合法性政府信息的合法性是指政府的信息来源,内容,形式以及获得政府信息的方式和程序必须是正当的,非经正当的程序得来的信息,不得记录在案,不得出示,不得公开。

政府信息大多是在行政权的行使过程中,依职权获得的信息,只有职权合法的行使,其获得的信息才具有记录和运用的正当性,这是基本的法律和价值判断的标准。

政府信息的合法性特征决定行政主体必须依法行政,不仅遵循行政实体法的内容,而且必须遵守行政程序,即必须按正当程序进行一切行政活动,其所获得的信息才具有合法性。

4、资源性政府信息是一种资源,社会公众掌握充足的政府信息,相当于掌握了一种可供利用的资源,可以为自己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如果缺乏充足的政府信息,社会公众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会缺乏判断依据。

三、政府信息公开(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含义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的形式和程序,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

各级政府行政机关通过公众便于接受的方式和途经公开其政务运作过程,公开有利于公众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等形式,依法利用各级政府部门所控制的信息。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客体及对象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包括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两方面,权利主体指有权获得政府信息的人,义务主体则是负担信息公开义务的人。

从主体、客体、对象关系视角而言,这里的义务主体即为公开的主体,权利主体即为公开的对象,信息即为公开的客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应当向公民依法公开的范围行政机关对于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应主动公开:1、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的。

2、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和参与的。

3、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4、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主动公开的。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政务的公开透明,既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也是公民社会的政治道义。

公开信息,实现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是建设廉洁、高效、法治政府的必有之路。

公民和政府是现代法治社会中两个最基本的法律主体,公民参与是防止权力腐败的重要力量。

政府信息公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我国目前有80%的信息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包含着中众多行政管理信息、市场信息、服务信息、宏观决策信息等,公开以上信息,对于企业和个人考察社会和分析市场,进而科学的安排生产、生活,合理的配置资源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指导作用。

2、实现公民知情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知情权,又称了解权或知悉权,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享有的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关的行政行为、管理活动、工作程序进行了解和获取有关信息的权利。

知情权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公民对政府信息具有知情权,信息公开是政府应尽的义务。

3、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防止权力腐败政府信息公开不仅包括政府机关持有的信息公开,还包括政府行政行为的依据、内容、结果的公开,把政府行为置于公众监督下,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

从权力运行过程看,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破除权力运行的隐蔽性,为治理腐败提供预防机制;从权力制约方面看,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激励公民参与权力监督,为治理腐败提供监控机制;从权力主题方面看,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促使政府工作人员廉洁自律,为治理腐败提供激励机制。

4、促进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和决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政府管理方式已逐渐由过去单纯的政治统治,转向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

公民参与政府管理和决策的程度日益提高,政府不再依赖单纯的行政命令,更多的是政府机关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这也是当今行政的重要趋势。

政府信息公开通过未公民与政府之间提供双向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促进公民对政府行政的参与,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赖,是国家管理走上民主,科学化的决策之路。

5、有效的应对危机事件,挽救政府形象在危机处理中,几时准确的信息公开对危机的进程和最后结果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公开化的应急方式有效的避免了危机的扩散,还能有效的挽救危机带给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危机的发生往往是政府平时治理不力的结果,政府公信力必然受到负面的影响,但应对危机的方式则更加关涉民众心中对政府的最终评价,政府敢于公开危机信息,主动借助媒介,及时、真是地公开事实,让媒体在传播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不仅有利于危机事件的解决,而且有利于维护政府形象,有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原因分析(一)发展现状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在过去几十年发展速度缓慢,但是近年来发展速度之迅猛也是前所未有的。

政府信息公开是一场观念的革命,它首先在发达、观念较先进的城市出现,然后这一革命迅速蔓延。

2003年元旦,广州市政府率先实施《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汕头市政府于2003年4月制定了《政务信息公开规定》;2003年12月《深圳市行政机关政务公开暂行规定》正式施行;上海市为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借鉴了广州等地的成功经验于2004年1月由市政府法制办直接起草《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深圳市于2004年2月公布《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办法》;成都于2004年5月1日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随后,其它各省市纷纷出台了类似规章,为当地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为、增强行政透明度提供了依据。

已出台政府信息公开配套法规的省份各省市制订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其它们的政府信息公开实践为最终制定施行全国性的政府信息公开法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应运而生,已经于2008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

(二)存在问题1、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立法位阶较低世界大多数国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都是以法律的形式出现,法律位阶和效力层级比较高。

相比之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其法律位阶不高,效力较低。

一方面,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中,遇到与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相冲突时,虽然公开是对行政权力运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条例的位阶较低,无法取得优先效力,难以做到与诸法衔接到位、彼此协调,处境十分尴尬,不利于信息公开制度的全面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