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俄勒冈州的公益服务大厦(1982):立 方体的造型体现出古典的单纯,格子状 的小窗与建筑物的庞大规模形成了强烈 的对比,使建筑富有一种夸张的膨胀感。 中间竖条把建筑物分开,一对巨大的褐 红色壁柱与两边小窗的白色墙面形成对 照,为感觉虚幻的建筑物起到了强有力 的支撑作用的视觉效果。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 代表人物及作品 (6)伍重(Jorn Utzon)[丹麦]
2. 现代主义之后的主要风格
(1)后现代主义风格(以孟菲斯为代表) 孟菲斯设计特点:从未系统地阐述过任何设计思想或设 计方法,只是用设计作品来展示其与现代主义设计迥异的 设计方式。 功能不是绝对,既肯定产品的使用价值,但更强调设计 应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 材料:重在表面肌理的装饰应用
色彩:不分主调、背景色,同时并置不同色块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现代主义:走向纯粹理性的极端,忽视人的情感和环境的 作用。 1.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 (1)强调建筑的精神功能,
注重设计形式的变化。
(2)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历史文化,即“文脉主义”。 (3)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具备“隐喻”、“象征”和“多 义”的特点,表现在建筑造型与装饰上的娱乐性和处理装 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 的特征及理论探索
1.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
(1)反对设计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 (2)反对理性主义,关注人性。主张以游戏的心态设 计。 (3)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的历史,注重设计 的人文含义。设计大量创造性地运用符号语言,将产品 的功能与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历史相结合。 (4)关注设计作品与环境的关系,意识到设计的后果 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设计要人性、绿色、环保。
高技术风格
高技术风格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这种 美学直接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 高技术风格不仅在设计中采用高新技术,而且在美学 上鼓吹表现新技术。战后初期,不少电子产品模仿军用通 讯机器风格,即所谓“游击队”风格,以图表现战争中发 展起来的电子技术。罗威设计的哈里克拉福特收音机就是 这一趋势的典型。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象 是海上的船帆,又像盛开的花朵,被视为 悉尼市标。为研究和设计这些壳片的结构, 用去8年时间,施工也费时3年多。工程预 算700万美元,实际义建筑的 代表人物及作品
(7)丹下健三(Kenzo Tange)
2.后现代主义对设计理论的探索
(2)查尔斯· 詹克斯Charles Jencks [美]
主张:查尔斯· 詹克斯为确立建筑设计的后现代主 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把1972年7月15日下午 3点32分美国圣路易市炸毁由日本建筑师山畸实设 计的典型的现代主义住宅区,作为现代主义建筑设 计的死亡时刻。最早在建筑和设计上提出后现代主 义概念的人物,著作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主义建筑语言》等。詹克斯详尽地列举和分析了一 切建筑新潮,并把它们归于后现代主义范畴,使后 现代主义一词开始广为流传。
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 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 味着复活那些被现代主义摈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 种情境中,它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你自己在 内的东西。
后现代设计产生背景
设计是: 1.与艺术有关(与美感或审美经验有关或追求造型) 2.与生产及生产技术有关(追求经济性) 3.与解決问题有关(追求实效,追求经济性) 4.与创造力有关(追求新的观点及新的形式) 5.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有关(追求说服力) 6.与市场有关(追求说服力)。 但是现代设计从美术工艺运动至包豪斯至国际式 样,到了1960年代,只满足了与艺术有关、与生产有 关、与解決问题有关的三个向度,而1960年代末期可 以说“全新”的社会或市场登场,促成了“后现代” 的出现。
重复使用的几何形漏窗使香山饭店别具风格
三、后现代主义与工业设计
1.工业设计后现代表现的特征 (1)否定现代主义,各种风格层出不穷,如极少主义、 解构主义、绿色设计、循环设计、曼菲斯风格等。 (2)对设计观念和理念有更深层的探讨。对设计提出 了新的评价标准,健康、安全、舒适、环保、可持续发 展。 2.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风格及表现 (1)曼菲斯(Memphis)设计风格 曼菲斯集团:索特萨斯1980年离开了“阿卡米亚” 工作室(1976年米兰),于1980年底至1981年初带领 7位年轻设计师成立“孟菲斯” 小组。成为80年代最引 人注目的后现代设计活动。
现代主义 的结构、 古典主义 的装饰、 波普风格 的细节
《后现代建筑语言》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 代表人物及作品 (4)尼迈耶尔(Oscar Niemeyer 1907-)[巴西]
尼迈耶尔博物馆(2002)
大教堂(1970)
陆军总司令部(1968)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 代表人物及作品
(4)尼迈耶尔(Oscar Niemeyer )[巴西]
1982
设计幽默,做工严谨、精致。
1982
马丁•伯顿(Martine Bedin 1957-) 代表作:超级灯 彼特•歇尔(Peter Shire 1947-) 代表作:巴西桌子
1981 1988
2 建筑风格
家具等产品设计领域,运用建筑设计的造型特点、装饰细节及 其他设计语言来进行产品设计,使产品具有建筑设计的特征。
山畸实(Minoru Yamasaki)
1964代代木体育馆
1977纽约世贸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 代表人物及作品 (8)任佐· 皮阿诺(Renzo Piano)[意大利]
打破传统观念中建筑的典雅的外形。 体现现代文化的通俗、广泛、多元。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 代表人物及作品 (9)贝聿铭(Ieoh Ming Pei 1917-) [华裔美籍]
设计师可以利用隐喻的技巧,将使用者经常使用或熟悉的 形态运用到设计中去的。设计师借用隐喻方法将设计与设计相 关的文化、情境、内涵等产生视觉上的连结,而使用者也可由 视觉形态去发觉、诠释产品所蕴含的信息。凭借隐喻方法的运 用,设计师能增加设计作品自我表达的机会,达到一种互动式 的表达模式。
2.文脉:所谓文脉,在语言学中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就是 使用语言的此情此景与前言后语。设计中译作“文脉”,更多 的应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2.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罗伯特· 文丘里(Robert venturi)[美]
“建筑学应该涉及到建筑的社会和历史之间的关联”--文丘里 文丘里在建筑立面上运用了古典对称的山墙,加上这样的尺度 和比例的庄重,严肃的形象远非这一小体量的住宅所担当得起的。 它使人联想到古希腊或是古罗马的神庙。这正如他所主张的“建 筑师应当是保持传统的专家”。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 的特征及理论探索
2.后现代主义对设计理论的探索 (1)罗伯特· 文丘里[美] “少即是多” ( 少令人生厌) 主张:在设计中吸收当代各种文化精神
杂乱的活力,主张矛盾,变化无常
最早于《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66)明确提出反现代 主义的设计思想。在书中提出现代主义已经完成了它在特定 时期的历史使命,国际主义千篇一律的风格限制了设计师才 能的发挥并导致了欣赏趣味的单调乏味。另一本著作《向拉 斯维加斯学习》(1972)对含混含义模糊、具有隐喻和象征 意义的风格表现出更为明晰的偏好。可以说,文杜里提出的 传统和混乱的审美趣味是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形成的雏形。
返回
4 过渡高科技风格 Trans High-Tech
过渡高科技风格,又称“改良高科技风格”,是一种针对 具有工业化特征的高科技风格的嘲讽、调侃,具有高度的个人 表现特点。设计荒诞不经,表现设计师对高科技、工业化的厌 恶。因为这种风格的明显讽刺特征,因此得不到广泛的欢迎, 只能针对个人、少来生产。
屋顶装饰(老虎)文丘里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 代表人物及作品
(2)查尔斯· 詹克斯(Charles Jencks)[美]
设计风格:古典韵味、象征主义、折衷主义
,他最先提出和阐释了 后现代建筑的概念,并 且将这一理论扩展到了 整个艺术界,形成了广 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后 现代艺术开辟了新的空 间。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 代表人物及作品 (3)詹姆斯· 斯特林(James Stirling)[英]
第九章
设计多元化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时期
后现代主义
产生时间: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70、80年代的欧美 特征:一种文化倾向(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后现 代主义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 动,它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 计领域中。所谓“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 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的。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 主义(政治冷漠,它表现了大众对政治的不满、无可奈 何乃至出于实用主义目的的积极利用。)和感性上的快 乐主义。
样式:既生硬粗糙,又柔和淡雅;既古典,又科幻
孟菲斯集团成员的作品
埃托· 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 代表作:奇形怪状的书架
1980 “仆役”
使用塑料贴面,颜色鲜艳,其拼贴组 合的造型不具备书架的功能。设计的 物品用途不明、含义模糊的。
1981
1986
孟菲斯集团成员的作品
马都顿(Matteo Thum) 代表作:“裸鸟”茶壶
《曲线时代》:“吸引我的是大自然和人体的曲线。 我从可爱祖国蜿蜒的群山和江河、天际浮动的云彩、 少女优美的体态里找到了曲线的美丽所在”。
国会大厦(1958)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 代表人物及作品 (5)格里夫斯(Michael Graves 1934-)[美]
讲究装饰 的丰富和 色彩的绚 丽,及历 史风格的 折衷。
(2)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风格及表现 3 高科技风格 High-tech
高科技风格源于20设计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随着科学 的进步,尖端技术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要求树立一种与 高科技相应的设计美学。高科技派喜欢用非传统的合成材料或 零件。 高科技风格的特征: 简洁的造型、光亮与金属的造型 (加上一些冷冷的燈光效 果)、工业化产品或粗犷建材的直接引用、建筑物厂房化(或 效率化)、结构的外露(尤其是钢结构)。 马内奥•波特 (Mario Botta 194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