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虚体质的中医养生方法

气虚体质的中医养生方法

气虚体质的中医养生方法
09级农学系徐盟盟2094123219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吃饱穿暖的普通生活,而是追求养生之道。

养生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地保健活动。

然而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与否关键在于脏腑和经络是否健康,而脏腑是否健康关键看脾胃的健康状况,中医有个著名论断“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一切饮食和活动的供应完全在于脾胃的功能,所以中医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就在于脾胃是否健康。

关键字:体质气虚体质中医养生
根据健康,环境,家庭情况的调查,综合体质测试问卷中有关条例,得出我是一个气虚体质的人。

比如说,平时容易疲乏,易气短、心慌、蹲起时出现头晕,容易感冒,易出汗,这些症状足以说明是气虚体质的表现。

前言:体质是指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

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

所以,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中医体质分为九种类型:分别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

其中平和体质为较健康的体质类型。

平和质即身体强壮且无寒热之偏的体质。

形体肥瘦匀称,健壮,头发盛长而黑,面色红润,肤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目光有神,精采内含,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口和,唇红润,胃纳佳,四肢轻劲有力,能耐受寒热,二便正常,脉象从容和缓,节律均匀,舌质淡红、润泽,苔薄白。

此类型体质阴阳无明显偏颇。

平和体质又叫做“平和质”,是最稳定的、最健康的体质!一般产生的原因是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

平和体质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
沛、脏腑功能状态强健壮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中医体质养生状态。

平和质所占人群比例,约为32.75%,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

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平和体质的人越少。

阳虚体质的特征和寒性体质接近,为阳气不足,有寒象,表现为疲倦怕冷,四肢冰冷、唇色苍白,少气懒言,嗜眨乏力,男性遗精,女性白带清稀,易腹泻,排尿次数频繁,性欲衰退等。

阳虚体质的人平素畏冷,手足不温,易出汗;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

血瘀体质是当血淤滞于脏腑、经络某一局部时,则发为疼痛,痛有定处,得温而不减,甚至形成肿块。

此类型的人,有些明明年纪未到就已出现老人斑,有些常有身上某部位疼痛的困扰,比如:女性生理期容易痛经,男性身上多有淤青,身上的疼痛症在夜晚加重等等。

一、气虚体质: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且动则尤甚,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脉虚弱,是其基本特征。

若患病则诸症加重,或伴有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

二、气虚体质形成的原因:气虚体质是以人体之气虚弱, 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类型。

从分析现有文献来看, 气虚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因素有关。

1、先天禀赋是气虚体质形成的内在原因
《灵枢。

寿夭刚柔》曰:“人之生也, 有弱有强, 有短有长, 有阴有阳。

”指出由于先天禀赋不同, 可使后代出现不同的体质。

其禀赋也, 体有刚柔, 脉有强弱, 气有多寡, 血有盛衰, 皆一定而不易也。

认为禀赋可以直接导致人体之气多寡, 而“气寡”则是形成气虚体质的基础。

由于子女来自于父母, 禀受于先天, 即父母的生殖之精相合, 形成胚胎, 并在母体内经过气血的滋养而不断发育, 从而形成个体。

因此, 先天禀赋是决定与影响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根据, 父母的体质特征往往对后代产生重要影响。

2、后天环境是影响气虚体质形成的外部因素
人的生命过程是在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下展开的, 故后天环境是体质形成的外部条件。

各种后天因素时刻作用于人体, 使人的体质处于动态可变的过程中, 气虚体质的形成往往与一些后天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

2.1、饮食营养状况低下
饮食水谷是人体出生后气的主要来源, 因此, 饮食水谷是否充足, 对于气的生成非常重要。

饮食水谷缺乏, 可以导致气的生成减少, 日久即可影响人体全身之气的构成比例, 从而改变体质状态, 导致气虚体质的发生。

饮食偏嗜也可以导致气虚体质的发生。

2.2恶劣的地理环境影响
清代王燕昌曰:“四方风土各异, 人之禀受亦殊。

”指出不同地域的人, 其群体体质也略有差异。

指示不同地域的人, 人体之气随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气虚体质之人, 在不同的地域,数量、比例也有差异。

从今人的研究成果来看, 生活在高原上的人, 多伴有气虚体质的特点。

张瑞祥研究高原清气不足对人体的影响发现, 高原清气不足可在人体上出现气虚表现, 甚至可以导致脏腑症状出现影响宗气, 故初进高原者每有气短、疲乏等症状。

久居高原, 长期清气不足易伤肺气, 日久则由肺及肾致肾气亦虚.
2.3、精神与心情导致
精神与心情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 同时, 不良的精神情志活动, 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 从而影响个体的体质, 后天气虚体质的发生有些与此也有一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 某些精神活动, 如忧思悲恐等, 往往损伤人体之气, 影响脏腑功能, 若这些不良的精神情志刺激长期作用于人体而得不到恢复, 气日以衰, 即可形成气虚体质。

2.4、社会因素所致
《皇帝内经》中曰:“暴乐暴苦, 始乐后苦, 皆伤精气, 精气竭绝, 形体毁沮。

”说明社会地位的改变, 可以挫伤人的精神, 耗损人的精气, 从而影响人的体质, 导致气虚体质的发生。

由于社会的剧烈动荡和社会环境的恶化, 人们疲于奔命, 饮食无着,加之劳倦忧思伤脾, 致使人体元气无以化生, 从而形成气虚体质, 并在此基础上引起许多内伤疾病。

因此, 社会动荡是形成气虚体质的重要社会因素。

2.5、劳累过度
适当的劳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 增强体质; 适当的休息, 可以消除疲劳, 恢复体力和脑力, 对人体是有益的。

但过度的劳累(包括体劳、心劳、房劳等) , 或过度的安逸, 则可损伤人体精气, 导致气虚体质。

三、气虚体质的预防:
1、心情愉快,性格开朗,不仅可以增进机体的免疫力,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还能促进身体骨骼里的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起来,使得皮肤红润,面有光泽。

所以,应该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

2、保证有充足睡眠及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并做到起居有时、娱乐有度、劳逸结合。

要学会科学生活,养成现代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熬夜,不偏食,不吃零食,戒烟限酒,不在月经期或产褥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同房等。

3、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生育过的女性,更要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每天至少半小时。

如健美操、跑步、散步、打球、游泳、跳舞等,可增强体力和造血功能。

小结: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使人们长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