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图2.1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框图
一、规模经济的概念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系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换言之,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所以又称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另一种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关系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取代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从解释对象上看,它们分别解释的是不同的贸易现象,前者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后者则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从理论基础上看,前者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而后者则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因此,二者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它们共同丰富和完善了国际贸易的理论体系。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案
第4、5、6次课
课时安排:6学时
教学课
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习课□
其 它□
题目:
第二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目标: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不同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新的贸易理论。要求学生掌握(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向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2)传统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的联系和区别;(3)几种有代表性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一、重叠需求理论的基本命题
重叠需求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命题之上的:(1)一种产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必须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即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条件。(2)两个国家的消费偏好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也越接近,或者说需求结构的重叠部分越大。这样,两国之间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贸易量也就越大。(3)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其需求结构也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从而两国间的贸易量也就越大。以上述三个基本命题为基础,林德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了工业化国家日益上升的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创新的条件与机制;(2)传统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的联系和区别;(3)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若干理论模型。
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现代教学设施设备
本次课预期学习成果
预期学
习成果
要求程度
评价方式:
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意义,掌握对外贸易利益产生的原因
3.不完全竞争与企业定价
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总是希望能够通过较大规模的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效果。但是,对一个垄断企业或寡头垄断企业而言,由于企业的市场份额足以影响到市场价格,所以,当企业增加生产达到规模经济效果时,为了将增加的产品销售出去,不得不降低商品的卖价,这就是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所面临的不同于自由竞争的企业需求曲线。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首次提出的。与技术差距模型强调模仿过程中的时间滞后性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强调的是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投入要素比例的规律性变化。这一理论认为,一种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要素,如研究与开发、资本和劳动投入等。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投入要素的比例会发生变化。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相对优势不同,这种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使得最初集中于技术和资本丰裕的发达国家的生产可以逐步地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2.产业内贸易是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规模经济导致完全竞争假设的失效。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生产所有制造品,虽然两国可能都生产一些制造品,但不会是相同的产品。因此分析有规模经济存在的贸易必须运用不完全竞争模型。
3.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关系
产业内贸易模式与古老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模式不同。产业革命之后,国际贸易得到越来越快的发展,那时人们所熟悉的是产业间贸易的情形,即资本充裕的国家成为资本密集型的制造品的净出口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净进口国;而劳动充裕的国家的进出口模式则正好相反。从斯密到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理论所探讨的都是产业间贸易现象。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图2.5重叠需求贸易模型
一、技术差距模型
技术差距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的。这一模型的主要思想是:由于各国的技术进步不一致。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后,就会产生国际间的技术差距,并凭借其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外国通过进口这种新产品或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该技术、能够模仿生产后才会逐步消失。波斯纳说明技术模仿过程是用对创新技术反应的时间滞后来解释的。
重点掌握
作业
一、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分工向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分工发展。在国际贸易实践发生的重大变化面前,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遇到了新的挑战。20世纪60年代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世界贸易格局中,不仅发达工业国之间的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量大大增加,而且在工业发达国家之间,同类工业制成品的双向贸易量也大大增加,即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品,还进口大量的相似工业品,这种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现象是要素禀赋理论无法解释的。此外,传统理论所假设的生产技术不变、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以及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在现实中已经不复存在。
课后小结:
1.说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2.试述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3.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4.重叠需求理论及贸易模型。
5.试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动态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它们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产业内贸易模式所反映的是,即使两国具有完全一样的资本/劳动比率,其厂商也会生产同类但有差异的产品。而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一方面会促进各国扩大某种产品的规模;另一方面则会促使两国之间进行这种产品的贸易,有进有出,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2.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价格—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和完全竞争情况下不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不一样。在完全竞争情况下,由于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国际间商品价格的差异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比较成本的状况。但是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超额利润或垄断利润的存在使得商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从而商品价格比例和其成本比例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产品以边际成本衡量的真正的比较成本,很可能比外国的低;但是从较高的国内价格来衡量,则缺乏比较成本优势。这就无法按照比较成本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因此,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假设之上的国际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原因的揭示与传统理论是不同的。
图2.4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市场定价和生产决策
二、产内贸易
1.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Lioyd)在研究产业内贸易理论现象时,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这一广为接受的描述指标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的水平的高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公式为:
上式中,X和M表示某个特定差异产品的出口和进口,当 时,表明一个国家的这种产业只有进口或者只有出口,即完全没有产业内贸易;当 时,表明这种产业的产品出口与进口相等,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
二、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图2.2内部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介绍内部规模经济贸易模型;规模经济贸易模型与传统国际贸易模型的区别。
三、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图2.3外部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介绍外部规模经济贸易模型;外部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不完全竞争
1.现代国际贸易中完全竞争假设的失灵
完全竞争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但是,这个假设是有缺陷的。首先,完全竞争假设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因为按照完全竞争假设,一个厂商可以自由地扩大产量而不降低价格,如果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使得该厂商的成本越来越低,就没有什么力量阻止它吞没市场从而破坏竞争。其次,完全竞争的假设同国际市场的现实相去甚远。在工业国的制成品贸易中,大约有一半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而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往往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存在。所以,为了更有效地解释当代国际贸易中的新现象,就必须放弃完全竞争的假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