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北冥有鱼》(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北冥有鱼》(附答案)

4 北冥有鱼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怒.而飞( ) (2)志.怪者也( )(3)去.以六月息者也( ) (4)亦若是.则已矣( )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翼/若垂天之云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亦若是/则已矣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愤怒)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C.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D.亦若是.则已矣(这样)4.以下句子中,表现大鹏鸟“有恃”的一项是(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B.其翼若垂天之云C.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起笔即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巨鲲变化为大鹏,使人感到惊骇万分、神奇莫测。

B.文中巨大的鹏鸟要腾空而起,乘风做万里游。

当然,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

C.庄子对鹏飞冲天的情景,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容,目的是给这个寓言故事渲染一种神秘的气氛。

D.本文的核心思想,旨在说明人应当活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轻松自如。

在庄子看来,即使是腾空高飞的大鹏,也仍然“有所恃”,算不上“逍遥游”。

7.鲲鹏、雾气、尘埃等,事物无大小,在庄子看来,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题目。

[甲]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秋水(节选)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是寓言,写的是河伯见识短浅,狂妄自大,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那。

但当看到海的广大无边时,他自叹不如。

河伯“望洋向若而叹”的一席话颇具哲理,告诉人们,看问题不能局限于某一点,应当全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志.怪者也( )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百川灌.河( )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去以六月息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的体裁是什么?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哪一篇对你的生活启示更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阅读一、[2017·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养鱼记[北宋] 欧阳修折檐①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②。

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

因洿③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④,全其自然。

纵锸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

若星若月,精彩下入。

予偃息⑥其上,潜形于毫芒⑦,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

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⑧也。

乃求渔者之罟⑨,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

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

怪而问.之,且以是对。

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乎⑩!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

感之而作《养鱼记》。

(选自《居士外集》) [注] ①折檐:屋檐下的回廊。

②非非堂:作者刚刚出仕,在洛阳做留守推官时所建,在衙厅西侧。

③洿(wū):地势低洼的地方。

④甃(zhōu):砌池壁。

筑:夯底土。

⑤锸(chā):铁锹。

浚:挖沟疏通水路。

⑥偃息:休息。

⑦潜形于毫芒:在毫末之中隐藏了自己的身体。

⑧舒忧隘而娱穷独:释放忧愁郁闷的心情,在困厄孤独中快乐起来。

⑨罟(gǔ):渔网。

⑩无乃……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恐怕……吧”。

嚚(yín)昏:愚蠢糊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 )(2)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 )(3)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折檐之.前有隙地怪而问之.B.因洿以.为池童子以.为斗斛之水C.任其.地形不能广其.容D.微风而.波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描写鱼池的一组是( )①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

②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

③湛乎汪洋,晶乎清明。

④微风而波,无波而平。

⑤若星若月,精彩下入。

⑥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

A.①②⑥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⑥5.文章结尾,作者“感之而作《养鱼记》”,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怎样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与不知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

”或曰:“从土地生成。

”其人固执己见,曰:“请与子以十人为质,以所乘驴为赌。

”已而遍问十人,皆曰:“土里出也。

”其人哑然失色,曰:“驴则付汝,姜还树生。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姜产于土,而曰树结;菱生于水,而曰土产,皆坐强不知以为知故也。

(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或.曰或.王命急宣B.啖.菱须去壳日啖.荔枝三百颗C.欲.以清热也清心寡欲.D.皆坐强不知以为知故.也温故.而知新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8.结合选文,说说楚人和北人的故事对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课内精读1.(1)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2)记载(3)离开(4)这样2.[解析] A A项属于动宾短语,正确的划分应为“不知/其几千里也”。

3.[解析] A “怒”的意思为“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4.C5.(1)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2)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6.D7.它们都有所恃,有所凭借,没有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

比较阅读1.(1)记载(2)悬挂(3)注入(4)转,改变2.(1)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2)(河伯)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那了。

3.寓言。

示例:乙文对我的启示更大。

乙文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或: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参考译文][乙] 秋雨按时而降,大小溪水都灌入了黄河。

水流浩大宽广,两岸及河中水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伯欣然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那了。

(它)顺着水流向东前进,到达了北海,面向东那方望去,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伯这才改变自得的态度,仰起头对着海神若感叹说:“俗话说:‘听了很多道理,总觉得都不如自己高明。

’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认为孔子的见闻很少和轻视伯夷气节的话,当初我还不信。

现在我目睹了你那望不到边的海水,难以穷尽,我如果不是来到你的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见识广博的人讥笑。

”课外阅读1.(1)种植(2)满,充满(3)顺着,沿着2.[解析] C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A项,“折檐之前有隙地”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怪而问之”中的“之”是代词,指“童子”。

B项,“因洿以为池”中的“以”是介词,“用,把”;“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中的“以”是动词,“认为”。

D项,“微风而波”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

只有C项中的两个“其”都是代词,代指“鱼池”。

3.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边,不能回到该去的地方;而那一群小鱼却在又浅又窄的水池里游玩嬉戏,好像很满足的样子。

4.[解析] 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这六个句子中,第①句写空地四周的环境,第②句写疏通水路,引水灌池;第⑥句写作者的自足之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