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元社会与多元文化

多元社会与多元文化

多元社会与多元文化第一节多元社会与多元文化的形成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纽带。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人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而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因此多元的社会体现为多元的文化。

“人类学之父”泰勒(E.B.Tylor)在其经典著作《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①《法国大百科全书》②认为文化是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苏联大百科全书》③认为,广义的文化是社会和个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狭义的文化则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上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认为,文化是“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

并指出,“文化是当代就特性、社会凝聚力和以为基础的经济发展问题展开的辩论的焦点”。

“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狭义的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广义的文化则是指人类社会的全部遗产,囊括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行为文化。

”①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归结为文化现象。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全体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通过文化的接受,人一步步从一个生物的人演变成为一个社会的人。

可以说,“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②。

21世纪的中国,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在这些文化中,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很好地处理了这一主导文化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各民族文化之间呈现出和平共处、百花齐放的状况,可以说我们国家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的国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文化多元化的态势更加明显。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深度变革中,主要体现为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转变。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并存的局面,并由此出现了利益主体的多样性,这必然导致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倡导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

文化的多元性导致多元文化的繁荣,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下求同存异,实现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

多元文化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学术界通常用“熔炉”来形容美国的多元文化,然而美国是将多元文化差异浸没在一起并将其融化为具有美国特性的文化。

此处讨论的多元文化是不同于美国的,承认差异且差异受到尊重的多元文化。

各种不同文化是多元文化整体组合的一部分、是共存的多元文化。

倡导文化的多元性为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冲击,势必会削弱主流文化的实力,给国家文化安全、文化独立、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学校教育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必须认真思考怎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弘扬先进文化,认真思考如何沉着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挑战,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抵制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蚀,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怀。

第二节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的生成经济全球化使得各民族在文化领域中广泛交流和相互学习,但文化上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一种同质性的文化的形成,如果没有文化的差异性,就没有文化的同一性,文化的共性存在于文化的个、性和差异之中。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性的存在,不同文化在相遇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文化的差异性和文化的同一性的冲突与矛盾。

多元文化并存现象借助于现代传媒手段突飞猛进地发展,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加深,导致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发生许多碰撞,出现了价值观的多元化。

价值观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价值观念的共时性。

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根植于本民族、本国的社会土壤,但不可避免地受到异域、异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特别是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价值观的冲突和碰撞更加激烈和不可避免。

“当人生活在一个不容许对既定的态度和信仰提出质疑的封闭世界里,没有人会感觉他是依据一套‘价值’而行动。

他不过是做他该做的事而已。

今日的情势正好相反,当代的人们遭遇到‘他者’从根本上的挑战。

有时候经验到,世上有种种不同的规范与价值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态度,随着不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而不同。

”①我国可谓是全球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冲突并不是价值观发展的主旋律。

在当前的历史时期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冲突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流动、融合的过程。

第二,价值观念的主观选择性。

西方文化的融人带来了其本土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与行为习惯,其良莠不齐的现实增大了人们选择的难度。

对于其中凸显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我们要增强驾驭能力;对于其有益的方面应积极吸收,引为我用。

鉴于主体的甄选能力、接受能力的不同,价值观念不可能是单向的、一维的,必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第三,价值观念的复合性。

从不同角度看,价值观念可分为许多表现形式:从反映内容上价值观念可分为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价值观念;从主体角度可分为个人价值观、群体价值观、类价值观;从性质上可分为无产阶级价值观、资产阶级价值观;从地位上可分为主流价值观、大众价值观、精英价值观;从地域上可分为中国传统价值观与西方现代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此消彼长,难解难分,呈现出价值观念的复杂化。

全球化带来了价值观的多样化,正是这种多样化价值观的存在,成为多元价值冲突的逻辑前提。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单一性和文化的多样性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仍会不断地得到加深。

当前学界一般认为代表着庸俗文化的大众文化与代表着严肃的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代表着高雅的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

一、主流文化的更替——价值观的多样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文化、道德建设出现了新的空白地带,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与大众心理的差距越来越远。

构建主流文化,增进其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其共享性和可接受性已是时代的心声。

“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主流文化只有深入到大众的心理层面,才能反映出社会文化的主流和基本特点,才能被广大群众认同,接受,从而统帅、整合全社会的共同信念和精神实质,实现其功能和价值。

”①主流文化之所以处于当前的尴尬地位,一方面是它不能满足大众普遍的文化诉求;另一方面则是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指导地位产生了质疑,有的甚至动摇了原本的信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被压抑了很久的亚文化甚至反主流文化,纷纷涌人了人们的视野。

旧的价值体系已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多元文化并存共生、共同繁荣,人们难以分清楚哪个是主流,哪个是非主流。

对于文化冲突所产生的视觉冲突,人们无法回避,有的甚至敞开胸怀去兼收并蓄,非主流文化的新奇性、通俗化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和喜爱。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学校、家庭、杂志、电台大众传媒等各说各的话,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局面。

而这时的价值观则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格局”①。

主流文化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即如何巩固自身地位,凝聚民族精神,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的建设中发挥作用。

主流文化大都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映。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文化。

其根本的宗旨就是以崇高精神为追求导向,弘扬积极向上的、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的高尚精神,号召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主流文化建设勾勒了基本构图。

民族性是一个国家的安身立命之本。

主流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在社会发展中占据主导优势,发挥着主导作用。

这种优势地位不应具有排他性,否则,就是社会文化发展不健康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一种文化要保持健康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对立面存在,消灭了对手,也就最终消灭了自己。

在这个意义上说,非主流文化作为一种制衡力量的存在和繁荣,对主流文化亦是一幸事。

”②因此,重建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应当从人们的需要出发,增强文化共享性,使大众易于感受;同时也应当允许其他文化形态的存在,实现社会文化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二精英文化的式微——价值观的庸俗化西方社会评论家列维斯认为,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

国内学者邹广文认为,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

可见,他们共同的观点是精英文化是一种由少数知识分子创造、与社会主导文化步调一致的文化,受众群体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

精英文化是相对于大众文化而言的,两者是共存、相异、不完全对立的文化现象。

首先,两者是不同的。

精英文化旨在以其高雅的审美趣味、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提升精英品质,陶冶大众的情操与情趣,发挥改良和净化社会的作用。

精英文化往往与主流文化指向一致,且常常成为其代言,两者常被视为高雅的、富有精神内涵的文化,对受众的文化素养要求高,因此能够接受的人比较有限。

而大众文化则被视为粗俗、肤浅的文化,通俗易懂,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因此,倾向于培育完美的人性和对人的终极的关怀的精英文化对于普通的大众来说,显得缥缈而又遥远,他们最看重的是眼下的生活,无法也没有能力与精力去体味和探究生命的本真。

由于精英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知识高深、远离大众、范围狭窄、参与者有限等等特点,其被边缘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

精英文化式微的态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首先,时代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精英文化不能抖擞人们的精神,帮助他们舒缓压力;其次,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媒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人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激发了大众强烈的参与愿望和自我展示热情,人们越来越渴望新奇刺激、流行时尚的生活,价值追求呈现出便捷化、世俗化,精英文化渐渐被忽略,正如有的学者所言,“网络时代的到来是对精英文化的最后一击”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