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两型农业’展示园”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材料汇编湖北**二〇〇九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申报示范区所在地及园区概况 (3)1.1 湖北**概况 (3)1.2 **市“两型农业“展示园概况 (3)第二章建设模式、发展规划、投资匡算、产业政策和可行性分析 (5)2.1 展示园建设模式 (5)2.2 展示园发展规划 (7)2.3展示园投资匡算 (7)2.4 产业政策 (8)2.5 展示园建设可行性分析 (12)第三章展示园资源开发方案 (15)3.1 低丘岗地改造方式 (15)第四章展示园建设进度 (18)4.1 土地流转 (18)4.2 土地平整 (18)4.3 园区道路平整 (18)4.4 节水灌溉农业建设 (18)4.5 有机茶园建设 (18)4.6 生态速生林建设 (18)4.7 标准化鸭舍建设 (19)4.8 有机水果基地建设 (19)4.9 培训基地建设 (19)第一章申报示范区所在地及园区概况1.1 湖北**概况1.1.1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地处华中腹地、长江中游南岸、鄂湘赣三省交汇中心,东临赣北,南接潇湘,西望荆楚,北靠武汉,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距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空中距离均在1000公里左右,是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
境内交通便捷,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6和107国道,以及正在兴建的杭瑞、大广高速公路穿市而过,13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依境东流。
即将开通的武广高速铁路使**到武汉仅15分钟,到广州也只需3个多小时;即将开工的武汉至**城际铁路、快速通道让**到武汉更为便捷。
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让**成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结合部,成为湖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成为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1.1.2特色资源丰富。
**是享誉全国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猕猴桃之乡”,以桂花、楠竹、茶叶、苎麻、蔬菜、猕猴桃、畜禽、水产、特色粮油、精品水果、山野土货、风味美食为主导的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1.2 **市“两型农业“展示园概况1.2.1 园区建设背景。
为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鄂南农业强市”建设和“山上再造一个**”的决策,全面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市农业局2009年在**县**镇创办“**市‘两型农业’展示园”。
“两型农业”展示园以“突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主题,探索“两型农业”新模式,通过展示园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和“两型农业”快速发展。
1.2.2 园区建设概况。
建设地点:**市**县**镇回头岭村。
建设单位:**市农业局。
总面积5000亩。
核心面积:核心区总面积3000亩。
其中粮食高产示范区200亩,有机茶园600亩,有机水果300亩,高效立体种养模式展示基地400亩,特色养殖区300亩,粮食高产示范基地200亩,园区道路、水利设施、绿化生态林、工作用房等配套用地1000亩。
1.2.3 覆盖区人口、土地、农作物情况。
园区建设以低丘岗地改造地块为主,不占用耕地,辐射带动面积10000万亩;覆盖区包括三个村(回头岭村、石山村、**村)4000多人;周边农户常种农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兼种玉米、大豆、红薯、马铃薯等,水果有板栗、柿子;2008年,覆盖区人均纯收入3912元。
第二章建设模式、发展规划、投资匡算、产业政策和可行性分析2.1 展示园建设模式**市“两型农业”展示园,突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主题,探索“两型农业”新模式,按照八种模式建园并以此作为试验田和样板点。
2.1.1 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丰富、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光水充沛等自然条件,突出“生态性”、“绿化性”、“可持续性”特征,植被率达到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水体达到5%左右。
2.1.2 高效农业模式:按照农业部高产创建的标准进行建园和管理,泡桐按速生丰产进行栽培和管理;茶叶突出品种品质品牌特色;水果推广乔木落叶果;畜牧按养殖小区标准建设;苗木基地作为植物园来建设;水果基地作为花果园来建设。
2.1.3 立体农业模式:采取农林牧果渔商结合、植物套种间作等立体化经营方法,山顶上栽泡桐树、山腰栽茶叶和水果、山脚种植旱作粮油、山坳搞畜牧养殖和利用30口水塘养鱼。
2.1.4 有机农业模式:推行有机果、有机茶、有机粮油栽培技术,禁用有毒农药、除草剂和增长激素,全部追施有机肥料和采取物理、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
2.1.5 循环农业模式:延伸展示园内部生态链和食物链,合理利用生物间的互补性,发展猪-沼-果、猪-沼-鱼、鸭-沼-茶、茶园果园林间养鸡等模式,推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
2.1.6 节约农业模式:节地(展示园土地全部由低丘岗地改造而成,由荒山变成高产坡耕地和林地);节水(采取机械节水和工程节水相结合,兴修水塘、水井、水塔,建设喷灌系统,特别是开发利用园内几处泉水资源,发挥灌溉、饮用、健身、养殖等功能);节能(园区所有建筑不得使用不可再生建筑材料和能源,充分利用沼气、太阳能和可循环利用能源、可再生材料);节肥(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尽量利用生物自身功能培肥,利用测土配方科学施肥);节本(茶叶采摘和加工少用手工多用机械化作业,大宗作物推行一年栽种多年收益办法)。
2.1.7 庄园农业模式:展示园核心区3000亩,加上周边林果基地达5000亩以上,延伸区可达1万亩以上,园区可自成体系,建成可提供农家乐服务、可享受生态家园乐趣、可作为农业技术实训基地之用的庄园式农业。
2.1.8 观光农业模式:展示园不仅是高效经济园,还是生态园、植物园、花果园、观光园。
在5公里的环形生态走廊上,将展示园装扮成“山岗林木茂盛、山腰果茶争宠、池中鱼儿跳跃、满园鸟语花香”的优美景象,吸引游人在林中、在果下、在水旁、在田间享受自然,放松身心,尽情观光、垂钓、采摘、农耕体验和参加节庆活动。
2.2 展示园发展规划2.2.1 农业庄园。
园区自成体系,将建成能提供农家乐服务、享受生态家园乐趣农业庄园。
2.2.2 农民技术培训基地。
展示园可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训基地结合“阳光工程”将展示园建成农民技术培训教育基地,提高农民朋友农业技术水平,增加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从而带动周边农民朋友致富。
2.2.3 新型养殖模式示范基地。
将结合**县打造“鸭都”战略方针,走“公司+基地+农户”开发之路,与武汉精武集团合作建设10栋标准化鸭棚,并引导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共同开发经营。
(附功能分区图,需找专业制图人士抓紧制作)2.3展示园投资匡算项目建设总投资规模2270万元。
其中土地租金750万元,种养基地建设1040万元,循环能源建设20万元,加工配套用房300万元,园区道路、水利设施等配套设施建设100万元,技术培训30万元,苗木种源30万元。
2.3.1 土地租金。
园区占地3000亩,单年租金为每亩50元,每年需15万元,租期50年,共需租金750万元。
2.3.2 基地建设。
此项建设共需资金1040万元。
建设600亩有机茶基地,亩均投入5000元,投资300万元;建设300亩有机果基地,亩均投入3000元,投资90万元;建设400亩高效立体种养基地,亩均投入1000元,投资40万元;建设200亩粮食高产示范基地,亩均投入500元,投资10万元;建设300亩特色养殖区,总投资550万元。
2.3.3 配套设施建设。
此项建设共需资金100万元。
①园区道路3km,投资30万元。
②园区内现有水塘2个,但规模较小,需扩建增容,修塘投资30万元;重新开挖水井3口,每口需资金5万元,投资15万元;园区水利管网铺设4km,投资25万元。
2.3.4 循环能源建设。
园区内原则上不利用外来能源,充分利用沼气、太阳能等循环能源,共计投资20万元。
其中:建中型沼气池1个,需资金15万元;建太阳能杀虫灯10套,每套需5000元,共需5万元。
2.3.5 配套用房。
此项建设共需资金300万元。
包括茶叶加工厂房、工具用房、生产资料仓库、工作人员休息用房、生产加工设备等,预计总建筑面积2000m2。
2.3.6 技术培训。
我们每年都将组织对周边农户进行免费培训,推广园区内成熟模式,带动周边农户致富,此项共需20万元。
2.3.7 苗木种源。
此项共需30万元。
2.4 产业政策展示园是为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鄂南农业强市”建设和“山上再造一个**”的决策,全面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而创办。
2.4.1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简介。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个城市构成的“1+8”区域经济联合体。
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2007年12月14日,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武汉城市圈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批准成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以来,武汉城市圈内各市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建设,在经济、科技、教育、交通、旅游等多方面合作更加紧密,一批重大项目已经进入前期工作或启动。
如武汉新港、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武汉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和设立武汉保税物流中心的工作等。
统计显示,武汉城市圈已成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极,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初步显现。
去年,武汉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5557.24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0.7%。
2.4.2 山上再造一个**简介。
“在山上再造一个**”,是市委市政府2007年提出的重大决策,更是立足市情、实现全面提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全市农业总产值由2006年的150亿元增至300亿元,实现翻一番、再造一个**的宏伟目标。
提出了五年工作目标和年度指导性计划,全市新发展高效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板块基地180万亩,其中优质水果板块基地50万亩,花卉苗木板块基地10万亩,有机茶叶板块基地10万亩,中草药材板块基地10万亩,丰产竹类板块基地50万亩,意杨、泡桐等速生林板块基地50万亩;现有楠竹面积每年全面抚育一次;力争每年每个县市区新发展1个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2008年度,全市山地开发计划(包括荒山荒地开发和低效林地改造)25万亩,其中新发展优质水果、花卉苗木、有机茶叶、中草药材等高效经济林板块基地10万亩,丰产竹类板块基地7万亩,速生丰产林板块基地8万亩;楠竹抚育15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