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模因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模因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2012年第6期山东社会科学No.6总第202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2模因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研究邵萍仲红实(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济南250101)[摘要]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模因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将其看作一种复制因子,通过人脑进行输送和传播。

基于最小单位的传播理念为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在模因认知观的指导下,完成文化模因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过程,可以更好地充分认知外国文化,排除文化障碍,提高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模因理论;模因认知观;模因复制[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6-0160-03在当今快速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跨文化能力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模因理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与传播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所倡导的文化基因复制与传输,为跨文化情景下的文化传播和认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以模因理论作为主要依据,结合跨文化背景下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的认知特点,提出模因认知观,并试图探讨其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作用。

一、跨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意识是指学习者对与本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异族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有充分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宽容的态度接受和适应,充分融入到所处的异族社会文化中。

①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特定群体的人们为人处世和解决问题的惯有方式,这些方式是该群体成员的共同特征,是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标志。

人们的思想道德、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无不受其所处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而当人们身处异族文化环境中,或与有着异族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时,本族文化所刻在他们思想、行为上的烙印就会凸现,并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

很多情况下,文化的差异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受阻或失败。

而具有跨文化知识结构和跨文化敏感性的人,其思想更为开放和灵活,对异质文化有着较好的接受能力和包容度,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并能够采取适应异质文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使跨文化沟通和交际更为有效。

可以说,对文化的学习和认知,有意识地培养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无论是语言或是非语言的沟通形式,都是文化传播的工具。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这些工具的驾驭能力无法做到与处在本族文化中的成员之间那样自如,因为参与交际的成员来自非同质的文化背景,这些文化又有着不同的深层结构,直接影响了成员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只有对交际对象所处在的异族文化有所感知和理解,才能够促成交际的实现,而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的主动认知则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在跨文化的情景下,认知者受到到两种不同文化的刺激作用,一种是自己所处的本族文化,另一种则是交际方所处的异族文化。

由于文化的不同,交际双方的思想、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认知图式都有所不同,因此常会出现认知偏差,无法实现双方传递的信息与理解力对等,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造成这种跨文化障碍出现的主要因素,则是在认知者的认知系统中处于弱势的异族文化与处于强势的本族文化之间不对等抗衡的结果。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或不自觉地用强势的本族文化收稿日期:2011-03-12作者简介:邵萍,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仲红实,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2011年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国际商业文化冲突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RKGA5014。

①Kohls,L.R.,&J.M,Knight.(1981),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Awareness,Nicholas Brealey Pr.p59-62.061去衡量、要求,甚至是批判相对弱势的异族文化,导致后者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影响了认知者对异族文化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为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受到这种不对等关系造成的冲击和影响而产生跨文化障碍,我们需要更多地把视线和注意力投向异族文化一方。

二、模因认知观模因(meme )一词最早是由英国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1976)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一书中提出。

从词源上来说,模因来自于希腊语“mimeme ”,是“被模仿的东西”的意思。

道金斯把模因看作是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或者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方式(模仿和复制)在人的大脑之间相互传染而进行传播,①生活中有曲调的旋律、思想潮流、时髦用语、时装服饰等都属于模因的表现形式。

此后,许多学者对模因的含义和规律做了进一步研究和阐述,并尝试建立学科模因理论。

随着国外模因理论的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对此领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同学者相继从不同的视角对模因理论进行拓展和延伸,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诸多领域,并得出各种新的研究成果。

模因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将其看作一种复制因子,通过人脑进行输送和传播。

小到一个生活理念,大至民族文化,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模因单位,或模因复合体。

②这种基于最小单位的传播理念为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模因认知观是基于模因理论探讨认知的各个阶段,模因的形成、保持、变异和复合都可以在人类的认知领域找到依据。

③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也是一种信息单位。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模因通过非遗传的方式进行传播,它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并像病毒一样感染人的思维,并传播给其他人。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还包含正确地运用文化体验和感受周围世界的自我建构能力。

因此,文化的导入对跨文化沟通者而言更为重要。

模因认知观的形成是在遵循人类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将文化分解为文化因子单位,通过有意识地形成注意力、模因保持、模因加工整合三个阶段来实现。

模因形成的注意力,能提高识别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对异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影响着跨文化沟通者的交际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将文化看做是文化因子的集合体,通过对这些因子进行记忆和传递,实现文化的传播。

模因认知观强调的就是文化模因在认知中的作用,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参与者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不能完全实现信息的保真和对等。

实际上,人们用语言所表达的只反映了能引起表达者注意的一部分。

当某一文化模因引起人们的注意,进而刺激人的大脑将神经组织激活,模因将在宿主的记忆中得到停留;与此同时,宿主也会更愿意对此类模因所承载的信息倾注更多和更长久的注意力,并使大脑对这些信息作出积极的反应。

模因刺激注意力的形成,有利于增强认知者在识别异族文化和本族文化差异时的敏感度。

正如模因形成是由于某些信息会首先进入人们的注意力范围之内,因此,文化认知的开端渗透着模因认知观。

模因的保持过程,能提高和调整文化理解的自觉性。

文化模因的最初状态实际上是有等级上的划分的,即具有基本范畴的属性。

早期基本范畴的研究者Roger Brown 认为,某种事物在范畴等级中可以有不同的名称,而某一范畴等级的名称具有优先地位的,就是基本范畴。

④基本范畴是认知的基本领域,是人们认知自然、社会以及各种事物的最直接、相关性最大的关联点。

文化模因作为文化的基本单位,是文化的基因,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具有使用频率高、易于记忆等特点,是文化因子发生变异、复合前的最初形态。

文化模因的这一基本范畴的属性决定了它在人们认知过程中具有较长的保持时间和较真的保持力度,这使得认知者在对待不同文化时有了一定的差异感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文化所传递的信息基础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帮助认知者处在异族文化中时来根据自己的认知深度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

模因的加工与整合,能促进不同文化的积极融合。

文化模因具有可复制、可模仿的特性,但模因的复制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模仿。

Distin 认为,文化的发展是模因进化传递与人类大脑创造力的结合产物,人的大脑因获取了模因而得到进化,而与此同时,模因本身倘若离开了人的大脑则无法发挥作用,人脑对模因而言,既有复制功能,又有创新功能。

⑤从认知的角度看,人们在文化模因复制的基础上,运用对现实世界所掌握的经验,对其进行加工整合等处理,模仿出具有某种特定信息含量的文化因子。

一个文化模因进入人们的认知161①②③④⑤Dawkins ,R.(1976),The Selfish Ge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2006,p189-202.尹丕安:《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第39-42页。

马丽娅:《语言模因现象的认知探索》,《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Brown ,R.(1958).How shall a thing be called.Psychological Review ,p14-21.Distin ,K.(2005),The Selfish Meme :A Critical Reassessment ,Cambridge Univ Pr.,p126-134.领域后,人们依靠认知能力对该文化模因进行大脑反映、解读、分析和意义描述,逐步掌握其基本内涵,再凭借人们的经验以及所处的现实世界和环境需要,对同类事物进行投影,变成内容不同但表现形式相似的表现性文化模因。

文化模因的这一复制过程,符合人类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认知水平后的加以应用。

对模因进行加工和整合,有利于在跨文化情景中认知者对异质文化信息内涵的把握,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来看,也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积极融合。

①三、模因复制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Hanvey将跨文化意识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认知者对异质文化中表面的明显文化特征有所感知,感觉奇特但不能理解;第二层,认知者通过文化冲突的某些场合,了解到某些与本族文化明显不同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但反应仍为不理解;在第三层,认知者通过理性分析,可以理解那些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第四层,认知者通过深入体会目的语所处的异族文化,已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来感受其文化,达到感所其感的理解。

②可以说,第四层次是跨文化认知的最高层次,也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模因认知观的指导下,文化传递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文化模因的复制过程,这一过程也促进了跨文化意识的层层深化。

以Heylighen所提出的模因复制的生命周期———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过程为基础,本文将跨文化意识培养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意识唤起、保持、产出和文化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