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后部脑白质变性综合征
MRI治疗前
T2WI双侧枕叶皮层下片状高信号,T2 FLAIR示相应部位稍高信号,MRV示静脉窦通畅。
MRI治疗后
治疗9天,双侧枕叶皮质下白质病变消失。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 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
概述
Hinchey等1996年首先报道的,以其病变部位和可逆性的特点来 命名的。 RPL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 合征,临床表现以迅速进展的颅高压症状、癫痫发作、视觉障 碍、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为特征,神经影像学上显示以双侧大 脑后部白质为主的水肿区。 经及时有效治疗后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改变可以完全恢复, 一般不遗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核磁共振新技术的发展,突出显示了血管源性水肿的特点,有 助于RPLS的正确诊断。
发病机制-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
血压急剧增高导致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对循环血液中血管 加压物质敏感性增加造成血管反应性的改变,引起血管舒张的前 列腺素缺乏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血管痉挛及器 官灌注不足、凝血机制的激活以及液体渗出,造成局部血管痉挛 和扩张(导致脑组织的过度灌注),血脑屏障破坏,局灶性液体、 大分子物质渗出和点状出血。
病因
➢ 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病,尤其易发生在高血压性肾功能衰竭 的患者(如尿毒症),妊娠或产褥期有惊厥发作者次之。
➢ 发生在血压正常患者的原因与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 (如环孢毒素 A、α-干扰素、顺铂、免疫球蛋白、阿糖胞苷和促 红细胞生成素)及药物戒断(特别是可乐宁)有关。
➢ 近年来有发生在胶原性疾病(SLE、硬皮病)、血栓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急性卟啉病、器官移植后的病 例报道。
病例四
女,27岁,抽搐、视物模糊。双侧额顶叶、枕叶、颞叶皮质下白质、胼胝体 压部、左侧基底节区高信号,双侧枕叶皮质受累;DWI呈等、高信号;ADC 呈高信号,表明为血管源性水肿。
通常病变白质重于灰质,后循环重于前循环,两侧基本对称,但 也可不对称,占位效应轻;
CT显示等或低密度;MRI显示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 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等或低信号,且T2异常信号区域主要 为血管源性水肿而非细胞毒性水肿。
影像学表现
细胞毒性脑水肿在DWI上呈现高信号,在ADC上呈低信号,而 RPLS为血管源性的脑水肿在DWI上呈现等或低信号,在ADC上呈 现高信号。 借助这两种检测序列可区别缺血性脑损伤的细胞毒性水肿与RPLE 的血管性水肿,对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影像学表现
在严重的血管源性水肿进展为细胞毒性水肿和脑梗死时,也可出 现DWI高信号(可视为不可逆性改变的早期征象)。 本病的枕叶距状裂近中央部分不受影响,这一点与双侧大脑后动 脉梗死不同。 增强扫描时病灶一般没有增强,但由于血脑屏障的损害,病灶偶 尔也可出现增强。
病例三
女,25岁,妊娠侧颞叶可见出血。
病例一
患者:女,22岁,孕39周,产前子痫,行剖宫产术后第11 天,头痛不适。 PE: R 24次/min,BP 136/90mmHg,P 104次/min。四肢 感觉减退。 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低。
CT
病例二
女,26岁,顺产后5天,头痛、癫痫、意识障碍。 MRI:T2WI双侧枕叶皮层下片状高信号,T2 FLAIR示相 应部位稍高信号,MRV示静脉窦通畅。 经降血压、静脉滴注甘露醇,硫酸镁解痉及改善脑代谢等 治疗9天,双侧枕叶皮质下白质病变消失。
发病机制-血管内皮损伤
➢与尿毒症相关的毒性物质或免疫抑制剂直接造成血管内皮损伤, 导致暂时性血脑屏障的损害;
➢由于蛋白渗出又加重了颅内尿毒症性毒性物质的集聚; ➢修复性的血管收缩或血管内微血栓形成致使脑动脉闭塞、缺血、
缺氧及血管源性水肿。
影像学表现
本病影像学改变的特点为皮质下白质脑水肿,以双侧顶、枕叶最 为多见,其他部位也可出现,按照出现的频率依次为额叶、颞叶、 小脑、丘脑和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