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单元复习题一、填空1、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
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
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季才开始萌发,这说明种子萌发需要。
2、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和。
3、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多的叫沙质土,含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
4、通过实验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
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
5、在黏质土里生长较好的植物有、,适合在沙质土里生长的植物有、,适合生长在壤土里的植物有、等。
6、“雨露滋润壮,万物生长靠。
”这说明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影响。
7、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有、、、、等。
人们想使植物长得更好,可以采取的行动有、、、等。
8、通过观察我们认为根的共同特点是:都有、,都向生长,一般都长在。
9、根据事实分析,我们认为根有以下作用:10、我们大家的结论,植物茎的作用是:11、有些动物只以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如牛、羊、马;有些动物以为食物,叫做肉食性动物,如狮子、老虎、豹子;而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我们称它们为,如猩猩、蚂蚁、鼠。
12、砖厂烧砖的土之所以选黏土,是因为黏土的颗粒小,黏性好,烧出来的砖硬度大而且非常牢固。
13、豆苗适合在沙质土里生长的主要原因是:沙质土疏松,透气性好。
14、属于茎的有:土豆、莲藕、姜、芋、蒜、洋葱、水仙、荸荠,属于根的有:山药、甘薯(红薯)、萝卜。
15、葱根、小麦根、狗尾草根是,白菜根、油菜根、棉花根是。
16、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水、阳光、肥料等,它们能够自己制造,获得。
17、“喜阴植物”在植物学中被称为植物,是指不适合在阳光照耀下生活的植物,它们只能生活在的环境中。
二、判断。
1、萝卜的食用部分是茎。
()2、茎是植物身体的一部分。
()3、只要有水,种子就会萌发。
()4、种子萌发需要阳光。
()5、种子不干燥,就有可能萌发。
()6、人和其他动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水、阳光等条件。
()7、动物是我们地球家园的主人。
()8、壤土的保水能力最高。
()9、马铃薯是地下茎。
()10、我们吃的甘薯是地下茎。
()三、简答。
1、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用对比试验研究“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应把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这一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分别是什么?2、在研究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将实验组放在常温下,将对照组放进冰箱的冷藏室。
这样设计合理吗?为什么?3、植物的根和茎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比较三种不同动物的牙齿和爪,看看有什么不同,再填表。
5、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对动物的捕食有什么好处?答:草食性动物犬齿退化,门齿发达像铡刀适于切草,腿较长,趾端有蹄,便于快速奔跑,可以躲避敌害和觅食。
肉食性动物的牙齿十分尖利,便于撕咬猎物,趾端长着能伸缩的利爪,便于抓捕猎物。
在食性动物既有发达的犬齿又有像铡刀一样的门齿,既可以吃肉类有可以吃植物类的食物,爪较长,便于攀援,可以帮助它们摘到更高处的果实,还可以躲避天敌的捕食。
四、设计实验。
1、设计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
2、设计一个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渗水能力的实验方案。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单元试卷班级:姓名:分数:一、卷面分(5分)二、填空。
(28分,每空1分)1、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
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
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季才开始萌发,这说明种子萌发需要。
2、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和。
3、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多的叫沙质土,含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
4、“雨露滋润壮,万物生长靠。
”这说明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影响。
5、人们想使植物长得更好,可以采取的行动有、、、等。
6、根据事实分析,我们认为根有、吸收、运输和贮藏营养的功能,少数植物的根还有的功能。
7、有些动物只以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如牛、羊、马;有些动物以为食物,叫做肉食性动物,如狮子、老虎、豹子;而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我们称它们为,如猩猩、蚂蚁、鼠。
8、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水、阳光、肥料等,它们能够自己制造,获得。
9、“喜阴植物”在植物学中被称为植物,是指不适合在阳光照耀下生活的植物,它们只能生活在的环境中。
三、我来判对错。
(10分,每题1分)1、种子不干燥,就有可能萌发。
()2、茎是植物身体的一部分。
()3、只要有水,种子就会萌发。
()4、种子萌发需要阳光。
()5、动物也是我们地球家园的主人。
()6、人和其他动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水、阳光等条件。
()7、大部分植物适合生长在壤土里。
()8、壤土的保水能力最高。
()9、马铃薯是地下茎。
()10、植物茂盛的地方,水土流失现象少。
()四、选一选。
(10分)1、我们应该在()的土壤里种植水稻。
A.含水多B.含空气多C.含沙多D.干旱2、花生喜欢在()的土壤里生长。
A.含水多B.含沙多C.含粘土多D.干旱3、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
A.沙质土、壤土、黏质土B.黏质土、壤土、沙质土C.壤土、沙质土、黏质土D.黏质土、沙质土、壤土4、砖厂烧砖的土都选用黏土,是因为()。
A.施工方便B.往下渗水C.黏土的颗粒小,黏性好,烧出的砖硬度大而且非常坚固。
5、黑猩猩属于()动物。
A.肉食性B.草食性C.杂食性五、回答问题。
(15分)1、植物的根和茎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用对比试验研究“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应把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这一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分别是什么?3、在研究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将实验组放在常温下,将对照组放进冰箱的冷藏室。
这样设计合理吗?为什么?六、填表。
(18分)1、比较三种不同动物的牙齿和爪,看看有什么不同,再填表。
(12分)2、下面的植物分别适合生长在什么土壤中?填在相应的表格中。
(6分)高粱、花生、芦苇、水稻、大豆、玉米七、实验题。
设计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
(14分)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二单元测试卷班级:姓名:分数:一、卷面分(5分)二、填空。
(20分,每空1分)1、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的方向转动,这种特性称为()。
2、植物的茎和叶等器官都具有向光性,除此之外,植物的根还具有()性。
3、一般情况下,多数植物的根总是向()生长,茎向()生长。
4、根的向地性是受到()作用的结果。
5、许多鸟类每年要进行两次“旅行”,春天它们陆续从温暖的南方飞回()繁殖后代;秋天,它们又陆续飞回()度过寒冬。
6、生物学家们把动物这种依()不同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
7、像鸟类一样,一些鱼类有()行为,例如多种鲑鱼和大马哈鱼。
8、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
9、冬眠是动物适应()变化的一种现象,它能够使动物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自己,生存下来。
10、仙人掌是我国常见的观赏植物,它原产于美洲和非洲的()中。
11、莲,观赏名为荷花,是我们熟悉的()植物。
12、像蝗虫、甲虫这样,具有与其环境的()一致或近似的体色叫()。
13、像竹节虫和枯叶蝶那样,()和()都和环境中的其他物体或另一种生物相似,而不易被敌害发现的现象,叫()。
三、判断。
(20分,每题2分)1、多数植物的根都具有向地性。
()2、老鼠遇到敌害时,常采用逃跑的方式保护自己。
()3、外出回来,裤脚上粘了许多带刺的草籽,这是植物的迁移现象。
()4、看上去一动不动的青蛙,肯定是被冻死了。
()。
5、仙人掌肥厚的茎能储存水分,刺状的叶能减少水分蒸发。
()6、小鹿浑身长着斑点,是因为漂亮才长的,与保护色无关。
()7、壁虎的尾巴断掉后便不能再长出新尾巴了。
()8、窗台上的花向着窗户的方向生长,这是因为植物有向光性。
()9、强大的动物有能力保护自己,弱小的植物也有办法进行自卫。
()10、海龟是要冬眠的动物。
()四、选择。
(20分,每题2分)1、下列动物中,属于保护色的是()。
A.北极熊长着白色的毛B.下雨时小白猫弄了一身黑泥C.蝎子经常用毒刺赶走敌人D.竹叶青蛇爬在竹子上不动2、在北方下雪后,偶尔会看到白色的狐狸,这种动物的护身术是()。
A.拟态B.放臭气C.保护色D.用毒刺3、生物农药的生产是()。
A.从石头中提炼出来的B.把有毒植物中的毒素提炼出来C.将农药稀释D.从粮食中提取出来的4、响尾蛇的防御方式是()A.喷射毒液B.放臭气C.变色D.拟态5、迷彩服是受动物的()启发设计制作的。
A.拟态B.变色C.保护色D.针刺6、动物在冬眠时,体温(),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消耗()。
A.上升B.下降C.增加D.减少7、下列动物中,能长期洄游的是()。
A.南极鲸类B.海龟C.草鱼D.鲤鱼8、下列动物有冬眠习性的是()。
A.狮子 B.蛇 C.天鹅9、用灯光诱虫养鱼是利用某些昆虫的()。
A.趋光性 B.趋湿性 C.趋温性10、骆驼是最适应沙漠环境的动物之一,享有()之称。
A.沙漠之舟 B.沙漠之山 C.沙漠水库五、找出下列动物相应的自我保护方式并连线。
(8分,每题1分)放臭气变色逃跑拟态盔甲喷射毒液装死尖刺竹节虫变色龙黄鼠狼乌龟马甲虫刺猬竹叶青蛇六、把下面的动物按过冬的办法分类。
(8分)燕子、蛇、野鸭、麻雀、鹿、青蛙、刺猬、天鹅(2)寻找周围熟悉的动物和植物,比较他们夏天和冬天的外部形态和说话习性有什么不同?填入下表。
(8分)八、简答:鱼的形态结构是怎样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写出三点。
(3分)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三单元试卷班级:姓名:分数:一、卷面分。
(5分)一、填空。
(32分,每空2分)1、作为生物大家庭中的一员,人类的生存同样需要()、()、()和()。
2、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类()。
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环境。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越来越(),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
3、人类维持生命所需的一切物质都来源于()。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过度开发是在毁坏人类的(),进而危害人类()。
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珍爱(),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与自然()。
4、如果用木板长期遮盖住一片草地,草可能会出现()的现象。
二、判断对错。
(20分,每题2分)1、为了搞好环境,经济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值得的。
()2、使用电动自行车,绿色环保,应该提倡。
()3、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4、一根一次性木筷用不了多少材料,所以我们可以大量生产。
()5、为了搞好个人卫生,我们应随身携带各种纸巾,不应该带手帕。
()6、街头烤肉串不仅浪费木炭,而且污染环境,成为城市的一大公害。
()7、有人说:“中国地大物博,生物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