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挖掘和有效利用德育资源摘要:中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德性培养,树立道德风范,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
他们曾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教育、感染、薰陶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陶冶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智慧。
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德育就象一座桥梁把中国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起来。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理念。
本文就德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德育学生教师前言乌申斯基认为: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得多。
由此,德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什么是德育?德育,就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政之、思想和品行方面的教育。
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教育,亚太地区的国家从对外开放的实际中体会到,在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决不可忽视本国文化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不论中小学,还是大学教育,国外教育都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多级性的发展趋势。
在我过素质教育中,德育为首不仅是由我国的教育目标所决定,而且也为社会主义事业所决定。
德育功能的实现,就像黑暗中照亮道路的明灯,它能给人的理智以提示和警告。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沿着正确路线走的跛子甚至会胜过没有确定方向乱跑的人。
因此,新时期实施德育教育是关键。
加强德育教育,是新时期对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其实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挖掘和利用德育资源的过程,最好的德育资源往往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
一、师德是最好的教育资源中国古代教育家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
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里强调了以身作则正己正人的身教的重要意义。
他还主张老师要用好“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两种教育方法。
所谓教无定法,方法可以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但老师的道德风尚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永远不变的主题。
初中生是心智、情感的成长时期,他们具有比较强的好奇性、模仿性。
老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个性心理。
有人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我认为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学生跟班主任的关系很密切,相处的时间也较多。
如果一个责任心强,各方面都表现出色的班主任,很快让学生对其产生敬佩之情。
当然要得到学生的尊敬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只要他们从心里佩服了,那各项工作才能顺利的开展。
有一次劳动课,我们班的任务是冲洗厕所,里面很臭谁也不愿进去,我下了几次命令还是没有反应,于是我干脆自己动手亲自冲走那些粪便,在我的感染下几个同学也行动起来。
我从中悟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要老师做到。
例如,我们要求学生保护环境不要乱丢垃圾,但有些老师在学生面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种行为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要搞好校园的清洁美花环境我们首先要做一个环保主义者,把良好的师德展示出来。
铭记在学生的心里,为他们的成长放出一点点的光芒。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深感悟到,师德是一种博爱,是一种人格魅力,是一种智慧之光,它就象一座灯塔,是学生在茫茫学海中导航的夜标;它就象甘露,一点一滴的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学生这个复杂机器的润滑油,有了它,这机器才能正常运转,有了它的滋养,枯萎的心灵才会滋长;师爱是优秀生、中等生学习的助长器,有了它,他们的学习才能如虎添翼;师爱是促使后进生思想学习进步的催化剂,有了它,他们才能快马加鞭,迎头赶上。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教育专家丁有宽的爱转化了多少顽石般的学生,感化了多少被扭曲的心灵,吹响了一首首回春曲,创造了一个个教育奇迹。
二、精心设计班会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班会课是班主任有效地利用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阵地,班级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朔造灵魂的艺术。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会充分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的教育,把自己的激情和智慧化作学生成长的精神财富。
要完成德育目标班主任要设计好和利用好每一节班会课。
两年前我担任初一(1)班的班主任,为了形成良好的班风我化了不小心思来设计班会课。
这些新生刚从小学踏进中学的大门,学校的一切让他们感到陌生而无所适从,于是我在第一周的班会课设计了这样的主题:怎样做一名中学生?先由他们发表意见,最后由我以安慰、鼓励的语气告诉他们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经过这次的教育使他们面对新环境少了一些迷茫。
多了一些自信。
过了一周我又设计了另一个主题:我们的成长需要什么?有些同学说成长需要知识文化,有的同学说成长需要坚强、勇敢,其中有不小的同学说成长需要老师和父母的关爱,很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对成长的看法。
通过这个主题班会让我了解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来自心灵深处的渴望。
同时有利于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提高德育效果,我还多渠道的搜集德育素材。
读书看报是我最大的爱好,也是我人生的一大乐趣,每次发现感人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时,我会利用班会课跟学生一起分享,一起交流。
用那些真实的故事感染他们,从而更好的感悟人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积累多一些精神营养。
其实在我们的社会生活里处处都有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只要我们用慧心和爱心去把它们挖掘出来加以利用,就可以让它们在学生的心里开花结果。
我认为班会课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广阔、自由的舞台,也是一条纽带,把家庭、社会和学校连接起来。
所以它也是一个师生共同营造的文化园地。
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我把节日文化带到班会里,例如,国庆节到了我们班开展了一项活动:祖国在我心中。
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篇歌颂祖国赞美大好河山的文章,从中挑选好的作品叫一些同学走上讲台进行演讲或朗读,以表达他们对祖国的一片真情,也是一次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不同的节日营造不同的文化氛围,到了国际环境保护日我设计的主题是:建设美好的家园。
要求每个同学进行社会调查,在你的周围有那些事情是保护环境?那些事情是破坏环境的?上班会课时让他们把调查结果在班上交流。
通过这项活动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建设美丽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愿望。
当然对于初中生来说德育不能用单一的说教形式,要结合他们的个性、心理特点灵活使用活泼、生动的方法,尽量做到寓教于乐。
我还设计了各式各样的游戏,让他们在快乐的玩乐中受到教育。
对每个班主任来说课会课是一门永远没有止境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有次的利用德育资源,为社会培养人才。
三、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有效的运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新课程担负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等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和要求。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对于德育资源的种种浪费、低效运作乃至无效开掘等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
譬如:立足于学科本位意识,造成学科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弱视”乃至熟视无睹;空洞说教式的“单边行动”,导致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两张皮”;把德育资源当作静态的图本、说教的工具,忽视了动态生成,忽视了实践体验;德育资源利用成本高,可操作性不强,忽视了身边的德育资源的挖掘,没有关注教育细节的意蕴……这些现象的存在,提醒我们必须探究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策略,才能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德育途径,达成德育目标。
尽管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已成为不少教师的共识,但在教学实施时,更多关注的是知识与能力,或者在过程与方法上出新花招,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更不要说在学科教学中挖掘德育资源并有机渗透。
毋庸置疑,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德育资源首先应着眼于学科课程资源的开掘,并在实施时有机融合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等等。
要实现这些教育功能,首先要求教师进一步挖掘蕴藏在教学内容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德育资源。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一直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充分利用有关的教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现在的新教材在这方面为老师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只要教师把自己的个性情感与智慧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动之于情,晓之于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比较好的德育效果。
四、从身边寻找德育资源,树立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的故事感动和教育了几代人,学习雷锋好榜样永远铭记在中国人的心中。
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会懂得利用榜样来教育学生,因为那是最直接、最生动活泼的德育资源。
其实在学生中间也经常出现一些先进人物,这些学校的精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我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并从中提炼素材,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有一次学校搞运动会,到女子一千五百米长跑时,原以为我们班没有人参加,可是我万万想不到十多个女同学要求参加这个项目,她们一个跟一个跑起来,虽然速度很慢,不可能拿到名次,但她们坚持跑到终点。
她们的表现让我很感动,于是在班上表扬她们,并对全班的同学说:“她们才是真正的胜利者,我们要学习她们敢于挑战自我,积极为班争光团结合作的精神。
”同时我还布置了一道作文题目:感受运动会,希望每个同学用心灵去体会,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并提升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平时我多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在班上给以表扬和肯定。
无论是本班的还是其他班的,我都会把这些学生良好的一面作为一个个榜样树立起来,让其他同学从中得到启发。
有一次我在办公室听一位班主任说他们班有一个女同学家里很穷,从六年级开始就出外打工赚钱交学费。
我听了之后深受感动,于是我采访了她,并把她的故事写成一篇文章,题为“打工是为了求学”,这篇文章在当地报纸发表后我马上拿到班里进行交流学习,并把故事的主人公阿婷树立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学习她坚强、勇敢,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利用好这些最有效的德育资源,不但感染和启迪学生的心灵,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
总之,德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对于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天地。
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渗透的过程,那是爱的渗透,人格的渗透,智慧的渗透,就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当然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1] 岳占奎中学生德育之我见甘肃教育2007年第15期[2] 刘兰蓉浅析中学生德育工作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3] 李寿兰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体会成长之路2008年第36期[4] 袁爱国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教书育人2006年第7期[5] 扶云松中学德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河南教育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