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我们的生长发育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2地球3地球仪4地图5建立“地球档案”自由研究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6昼夜交替7谁先看到日出8昼夜温度的变化9一天中的动植物自由研究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10卵石的形成11溶洞12升高的河床13沙尘暴14唐山地震15庞贝城的毁灭16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自由研究第四单元四季中的变化17四季星空18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19水结冰了20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自由研究1我们的生长发育教学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了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以及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

2.通过对比理解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并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3.培养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分析数据的水平。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学生在三、四、五年级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S学生以及父母的照片。

2.皮尺、体重秤等测量工具。

3.相关遗传和变异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六年级了,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项并对一年后我们在身高、体重方面实行了预测,还记得预测的数据吗?儿个学生反馈一年前的预测以后,揭示课题:我们的生长发育二、新授1.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1)检测我们的预测是是否准确就需要我们来实际测量,等一会我们每个同学到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为了让我们的测量比较准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要求学生在测量时要注意方法,测量身高、坐高、臂长时身体要直,测量头围时,应该测量额头周圉,测量体重时,身上最好没有其他物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

(3)学生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教师巡视指导。

(4)相互参观、评价每个学生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S在参观前教师提出参观任务:比一比,谁做的最好?学生参观完以后反馈:谁做的最好?(5)教师提问:自己一年前猜测的准确吗?从测量的数据看,说一说你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

2.探究三年级到六年级身高、体重等变化(1)教师:请将三年级到六年级制成的“身体生长记录卡”集中起来,并把每年的相关数据记录在教材中的“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上。

(2)提问:如果要探究每一年里身高、体重的变化,我们应对数据实行怎样的处理?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归纳:我们能够计算出身高.体重等数据在三年级到四年级的变化、四年级到五年级的变化、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也就是用后一年测量的数据减去前一年的数据。

(3)学生计算变化数据。

(4)提问:(1)从身髙、体重等变化数据,你有哪些发现?(2)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乂有什么发现?学生反馈以后教师归纳: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一定相同,女同学在9岁到12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

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个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

3.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到六年级的平均身高与平均体重(1)提问:我们已经有了每年的身高、体重数据,我们要计算男、女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我们该怎样做?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选学生作为样本:出生年月相同相近、男女同学选择的一样多、身体健康。

(2)教师选择做样本的学生:我们选出生年月在10月、11月、12月的同学,男女同学各10名。

(3)学生用作样本的男、女身高、体重数据计算三、四.五、六年级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

(4)提问: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四、五、六年级每年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数据,有什么发现?学生分析数据以后,教师归纳:通过平均数据我们能够发现,在四年级以前, 也就是10岁以前,男同学的平均身高、体重略大于女同学,从四年级开始到六年级,也就是从10岁开始到12岁,女同学在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方面都超过男同学。

4.理解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1)提问: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你认为他们一生能够分为儿个阶段?鼓励学生从身高、体重、精神风貌等方面来给人的一生划分阶段。

(2)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划分年龄阶段。

(3)出示一幅一个人从婴儿老年的图片,教师归纳并板书:婴儿一一儿童__青年__中年__老年(4)对照图片说一说自己处于哪个阶段?还将经历哪儿个阶段?三.全课归纳,并要求学生提出课外延伸的问题1-教师小结: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五个阶段,当前我们正处于儿童时期,要珍惜每一个年龄阶段,让我们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充实而有意义。

2.课外延伸:关于“我们的生长发育”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准备怎样去研究?小组内相互交流,课外就按照小组研究的方法去研究。

第二课时一、展示课前准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遗传与变异的资料。

二、引导学生研究遗传与变异现象1.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照片与爸爸妈妈的照片对比,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对比?反馈中引导学生从五官、皮肤、头发等方面对比。

2-教师提观察对比的要求:(1)观察要认真。

(2)将观察到记录在表格里。

3.提问:从对比中有什么发现?4.教师归纳:经过对比,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长相、眼睛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

5.岀示一组母子动物的照片,母子之间毛色、花纹、体态上有一定的形似性:让学生观察一组稻子从“稻谷种子一一稻谷秧苗一一成熟的稻子”照片。

让学生观察以后反馈:有什么发现?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也有遗传现象。

6.教师提问:在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的照片时,除了具有一些相似性以外, 还有什么发现?7.学生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照片,寻找不同的地方,并要要求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里里面。

8•观察以后反馈: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从肤色、嘴巴、头发等方面找差异。

9.教师出示两对双胞胎学生的照片,学生观察以后反馈:双胞胎之间有差异吗?10•归纳变异现象的概念:11.引导学生理解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12-全课小结:在我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父母的遗传一直影响着我们,同时因为多种原因,我们也与父母之间存有一定的差异,也就是变异现象,而且遗传与变异现象也是生物的一个特性,影响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三、课外延伸:收集相关遗传与变异的知识,办一期相关遗传与变异的科学小报。

2地球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是山小部分陆地和绝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理解的历史。

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5.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使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理解到科学是持续发展的。

8•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辱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9-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

教学准备1.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等相关资料。

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

教学过程课前师生收集人类理解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过程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2.谈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唯一星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

关于地球, 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3.学生提岀想知道的问题。

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索关于地球的这么多的奥秘。

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来实行地球知识竞赛,大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

对地球知识的学习,还是让我们从了解人类理解地球的历史开始吧。

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

1•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收集了很多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资料,同学们分小组分享你们的收集成果吧,交流交流人类特别是古代的人们,在探索地球的历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2-学生分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重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理解历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一一地球说。

4.提问: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哪种观点最接近现在的情况?古希腊人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种观点的呢?5•演示模拟实验,师生讨论。

用一张大一点的三夹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形。

6•谈话:这个现象激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他们从这种反常的现象中大胆地提岀了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观点。

古希腊人山海平面是弧形的联想到整个地球是球形的,他们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徳先生,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这是人类对地球理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

他们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振奋人心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所以,在当时还仅仅一个猜想。

他们是怎样寻找证据的呢?7.学生阅读资料,讲故事,谈感想。

感知人类寻找证据,对地球形状实行的艰险的探索活动。

三.观察图片,计算数据,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1•谈话: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远观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吗?2.学生计算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以及它们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感知陆地和海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得岀结论。

3.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包括从太空、月球上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上一些美丽景色的照片,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美丽的景象。

让学生建立和舒发对地球的美丽情感。

4.画“太空中的地球”图,写关于地球的解说词。

四.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3地球仪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理解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水平、团结协作精神。

新课I标第1一1网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是无穷尽的,科学是持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水平。

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 •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

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呑噬。

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

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S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 ,南纬38° , 请求支援,请求支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