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 )。[统考2010研]
A.由上到下B.由近及远C.由边缘到中心D.由粗大到精细
【答案】ABD
【解析】儿童动作发展的五大规律包括:①从整体性动作到分化性动作。②头尾规律:从上身到下身。③大小规律:从大肌肉到小肌肉。④近远规律:从躯干到四肢。⑤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一的支配。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方面。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婴儿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作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则不能。
2.简述有关语言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论。[北师大2003研,华南师大2003研]
答:关于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代表性理论假说主要有四种,这些理论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于:语言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创造的、以及认知(尤其是思维)与言语发展的关系等。
A.1~1.5岁B.1.5~2岁C.2~3岁D.2~5岁
【答案】B
【解析】婴儿在19~21个月时出现词语爆炸现象,在此后两个月内,说出第一批的一定声调的“双词句”,称为“电报句”。
二、多项选择题
1.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正确的说法是( )。[心理咨询师2003年8月三级]
A.依恋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标志B.婴儿依恋由特殊情感联结阶段,经无差别反应阶段,而后发展为有差别反应阶段C.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反抗型依恋是消极依恋D.婴儿在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
【解析】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的。新生儿已具有听觉定向能力,并成为婴儿早期空间定向的主导形式。婴儿3岁时已能辨别上下方位。吉布森和沃克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已具有深度知觉。
三、名词解释
1.客体永久性[人民大学2006研,东北师大2005研,北师大2004研]
答:客体永久性是儿童感知觉发展时期中的重要概念。儿童对过去曾经接触或采取过行动的某一客体,当它不在面前时,知道该客体依然存在,并未消失。
A.大脑皮质增加B.大脑单侧化C.脑重的增加D.脑电的变化
【答案】D
14.儿童有笑的表情出现的时间大约在( )。
A.出生后1~2天B.出生后1~2周C.出生后3~4个月D.出生后4个月
【答案】A
【解析】婴儿出生就有笑的反应,但最初的笑是自发的,也称为内源性的笑。
15.婴儿说出的句子像发电报式的电报句的年龄阶段处于( )。
【答案】ABD
【解析】婴儿的视觉偏爱可说明婴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预定的程序——偏爱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这些轮廓和图形承载的信息量较大,表明他们对所接触的外部事件具有选择性。
4.关于婴儿听觉能力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婴儿不能区别不同音高的声音B.对母亲的声音尤为偏爱C.婴儿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D.初生婴儿没有听觉定位能力
8.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 )。[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B.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C.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D.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答案】B
【解析】18~24个月的婴儿,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这一时期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12.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初步成熟的标志是( )。[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延迟满足B.延迟模仿C.认生D.对胎教音乐有反应
【答案】B
【解析】12个月以后的婴儿符号表象的出现,使婴儿词语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成为可能,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13.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 )。
2.根据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恋母情结”出现的阶段是( )。[统考2008研]
A.口唇期B.肛门期C.潜伏期D.性器期
【答案】D
3.安斯沃斯(M.Ainsworth)等人研究婴儿依恋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 )。[统考2008研]A.习惯化与去习惯化B.视觉偏爱法C.陌生情境技术D.照镜子法
【答案】C
【解析】安斯沃斯用陌生情境技术研究婴儿依恋,将婴儿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三种。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视觉偏爱法是研究婴儿知觉的主要方法。照镜子法是研究婴儿自我所使用的方法。
7.2~4个月的婴儿见到熟人与陌生人都会微笑,这属于( )。[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B.自发性微笑C.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D.反射性微笑
【答案】C
【解析】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这个时期引起婴儿微笑的刺激主要是人的语音和面孔;他们对熟悉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是不加区分的;这时期的微笑已属于社会性微笑。
5.基本上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的年龄是( )。[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二级]
A.8个月B.1岁左右C.2岁左右D.3岁左右
【答案】D
【解析】3岁是婴儿言语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年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掌握1000个词左右,同时基本使用完整句。
6.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 )。[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二级]
B型(约占70%)为安全型,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婴儿很容易被安慰。
C型(约占10%)为反抗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答案】BC
【解析】新生儿能区别不同音高的声音,初生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表现出最初步的视听协调活动能力。
5.关于婴儿知觉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的B.新生儿不具有听觉定向能力C.婴儿3岁时已能辨别上下方位D.6个月的婴儿已具有深度知觉
【答案】ACD
4.一个婴儿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拒绝母亲的爱抚,其依恋类型是( )。[统考2007研]
A.安全型B.回避型C.反抗型D.迟缓型
【答案】C
【解析】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其中,反抗型依恋婴儿的表现是: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二、简答题
1.简述母婴依恋的类型及特点。[北师大2003研,华中师大2000研](论述题)
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A型(约占20%)为回避型,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依恋一般可以分为安全依恋型、逃避型和矛盾型。其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期。
4.洛伦兹的“印刻”[中科院2003研]
答:洛伦兹的“印刻”是动物幼仔敏感期内对最初接触的刺激物具有较长久依恋、偏好和记忆的现象。这些刺激物包括它们的父母、人和任何其他物体,甚至它们生存的环境和环境中的声音、气味等。
A.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B.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C.父母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烦躁D.父母采用奖惩相结合的办法
【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B
【解析】针对婴儿的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父母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容易型婴儿对各种各样的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对困难型婴儿,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烦躁,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地适应社会。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家长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多鼓励他们去尝试新经验。
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东北师大2005研,华中师大2001、2004、2005研,中科院2003研]答: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婴儿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习惯化是指由于刺激的重复的出现,儿童有机体就逐渐减少对它的反应强度的过程。这表现在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和吸吮奶嘴频率的变化等。去习惯化是与习惯化相反的过程,是指习惯化发生后,一种新的刺激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的现象。
A.直觉性与行动性B.形象性与行动性C.间接性与概括性D.预见性与计划性
【答案】C
【解析】婴儿直觉行动思维具有如下主要特点:①直观性和行动性。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动作有某种交往功能。②间接性和概括性。能初步比较和区别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境可以采用同样行动。③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④思维的狭隘性。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知和动作联系的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隘性。⑤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2.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表现为( )。
A.脑重的增加B.脑结构的复杂化C.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D.大脑单侧化
【答案】ABCD
【解析】婴儿的大脑从胚胎时开始发育,3岁时已经达到1011克,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初生婴儿的脑细胞已分化,大多数沟回都已出现,脑岛已被邻近脑叶掩盖,脑内基本感觉运动通路已髓鞘化(除白质外)。到2岁时,白质已基本髓鞘化,与灰质明显分开,脑结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