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气质量与健康说课稿

空气质量与健康说课稿

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空气质量与健康》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与大家交流探讨生物学课题,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空气质量与健康》。

我从以下方面进行说课,谨请各位指导。

【教材分析】《空气质量与健康》选自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是新课程增加的内容。

本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十大主题中的“生物圈中的人”和“健康的生活”有关。

新课标认为:学会生存首先就是学会健康的生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和向学生进行保护空气质量重要性的宣传都相当必要。

【学情分析】由于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所以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感兴趣。

利用这点,可以进一步促使学生保持并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同时,在七上他们已经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这就为本节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所以我充分相信学生能够通过体验和感悟,提高环保意识,学会健康生活,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教法学法】按照生物课程改革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以及人本主义、认知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的原理,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围绕学生的“挑战——经历——发展”这三个过程展开,课堂环节以“报道——探究——交流——设想”这四大活动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用问题引导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和熟炼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确立的教学重点:通过探究,了解当地的几种空气污染源及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形成关注空气质量的意识,从而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

难点: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运用了下列教学策略:1、开放策略。

以有限的课堂为载体,带学生进入广阔的天地。

实现教学目标、手段、内容、方式和评价的开放,创设和谐发展的时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活动策略。

在做中学,在做中练,在做中提高往往有良好的效果。

真正让学生在调查中学,在收集中学,在交流中学,在扮演中学,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课程资源】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如果拘于传统,不冲破课堂和教材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的,这就要大量的资源作支撑。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运用了文字资源(生物教科书和学生手上的资料以及学校的图书室的有关资料)、媒体资源(自制的课件和网络资源)、实验资源(实验室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等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服务。

【教学活动】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学活动中主要围绕学生的“挑战——经历——发展”这三个过程展开。

挑战在挑战过程中,确定了学习本专题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情感上的共同发展目标。

◆共同目标:K1、通过资料收集和分析、调查和实验,了解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信息并描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K2、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学习抽样计数的方法。

K3、通过交流讨论,了解空气污染的防治知识。

I1、尝试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究有关空气质量的信息,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I2、运用五点取样法,采集和测算周围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熟练探究实验的基本过程,提高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I3、通过交流,提高整理、分析、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A1、通过学习形成关注空气质量的意识,明确爱护环境就是爱护人们和自己,树立环保意识,并积极行动起来,防治大气污染。

A2、通过参与小组活动,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

情感目标是本课学习的核心目标。

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的个性发展目标。

这主要是体现面向全体,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个性目标:在经历过程中,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报道——探究——交流——设想”四大活动为主线展开。

活动一:报道——发布空气质量信息(体验性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在课前,布置学生对家乡著名风景区梁山风光进行拍摄,在课上进行解说,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空气污染的现象引入本节课的教学,然后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对空气质量与健康这一内容确立探究的问题和方法。

体现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

(教学片断一:导入情境——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确立的问题和方法以及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个性组合成为三个合作学习小组分别进行探究性活动。

在这四大活动中我主要说一说这个探究活动。

资料收集分析组——探究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我市生物课改成果,用好“三卡”。

在各组学生讨论如何开展活动之前,教师给学生投放学习指导卡和学习资源卡。

指导卡中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建议和活动过程,资源卡是学生自己准备一部分,老师准备一部分,老师准备的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了防止学生的收集出现意外情况,到底什么时候投放怎么投放,要根据学情来定,这主要是为了弥补学生学习资源上的不足。

在这个组的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书上的资料、上网搜索和到图书室收集整理一些资料,以学习小报、图片欣赏等形式展现学习成果。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针对农村实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用调查法探究当地农村中机动车尾气、吸烟、秸秆焚烧、地面扬尘这几大污染源对人体健康的探究实验组——探究生活环境的尘埃粒子数用实验法采集和测算学生生活环境的尘埃粒子数。

根据教室内擦黑板时有粉笔灰飘落这个情景,引导学生用五点取样法探究了教室内、外的尘埃粒子数,还探究了不同楼层尘埃粒子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教学片断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三:交流——展示探究成果(展示性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对收集、调查和探究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然后以小组互相交流、全班交流、图片欣赏、采访实录、探究过程演示等多种形式展示探究的方法、过程和成果。

培养学生的整理、分析、活动四:设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验性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在学校是中学生,在家庭是小主人,在社会是小公民”的角色,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为空气污染的防治提出设想和建议,并倡导大家都来积极防治空气污染。

发展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借助新课程学习评价卡进行记录。

这里面有收获,包括学生进行收集、调查、实验、实践、交流、创新等三维目标和个性目标达成的情况的记录,还有反思,包括进步、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评价的主体有学生自己、同伴和老师,这主要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

最后,以田震的歌曲《我们的家园》结束对本课的探究。

(教学片断五:总结感悟)【板书设计】空气质量与健康内容:方法:什么是空气污染?资料收集分析法污染物有哪些?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有什么关系?社会调查法如何评定?我乡的空气质量如何?探究实验法如何采集和测算尘埃粒子?怎样改善空气质量?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探究内容和探究方法,简洁明快,能体现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和指导性。

【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重视课堂的生成,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构建了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断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时空,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老师在教学中始终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学生兴趣浓厚,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了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学习过程的快乐,获得了发展。

最终使教学成为师生都乐于并积极参与的活动。

2、面向每一位学生,注重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节学习的重点不是记忆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老师组织学生从分析身边的空气质量入手,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对自己生活的空间和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展开调查、探究、分析和研讨,既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了探究能力,更增强了学生从小关注社会、热爱和保护健康美丽家园的意识。

3、把发展性评价引入课堂教学。

根据我校学生发展性评价的课题实验,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活动的激励性评价,一个微笑,一句肯定,一个建议,让学生既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激励并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我的学生也有很好的发展。

1、学习兴趣增强了。

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个性化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表现的积极主动。

2、学习能力提高了。

在活动中,他们体验了探究的过程,不仅获得了空气质量与健康的知识,探究能力、自主学习、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3、健康生活的意识提高了。

通过学习形成了关注空气质量的意识,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也确立了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虽然如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留下了很多遗憾。

教师方面,比如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时间比较紧,所以时间控制上还有待改进。

活动较多,教学中应统筹考虑。

在交流展示中,怎样科学地引导学生通过对活动细节的品味来深化对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以及升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学生方面,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得还不十分专业,研究的问题还比较肤浅,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他们就一定能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人。

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